支边新疆芳草湖农场50年啦 时光如梭,转眼间支边新疆工作已经50年啦。1964年当国家贫穷困难的时候,一群十八九岁的毛头孩子离开了已经苦读了十几年的寒窗,离开了自己的亲人,来到了祖国西部边陲,在准格尔盆地南缘的戈壁农场——芳草湖农场安营扎寨、耕耘黑土,他们或当拖拉机手、或当汽车司机、或当教书先生、或当看病的大夫、或当食堂管理员、或当生产连队的会计、或当连队文化教员、或当不能再简陋的广播站的播音员、或当农场机关的干事......。不论干什么行当,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练之后,成了这个农场的不可多得的骨干力量。他们经历的太多太多,他们饱受的酸甜苦辣也太多太多,有人说他们比“文革”时上山下乡的小知青们要幸运得多,殊不知这幸运的背后却是更多的辛酸。他们在戈壁沃土上安家落户、娶妻生子,把他们最宝贵的青春年华无私地献给了这个曾经荒凉但名字好听的戈壁农场。经历了几年的摸爬滚打,其中有的还爬上了上层建筑的阶梯,拿上了红牌牌,当上了领导干部,成为佼佼者,但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仍然享受着社会的不公、人与人之间的残酷和大自然赋予他们的各种各样的刺激。
50年了,这群毛孩子们用太多的辛酸和泪水换来了满头的白发和脸上的沟壑。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让他们或先或后的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们不是散兵游勇,他们不是败阵而归,是人性的发现,是理性的回归,让他们从“为有牺牲多壮志”的激情岁月里走了出来,完成了“敢教日月换新天”历史使命,实现了“把青春献给祖国”的承诺,披着银发落叶,带着疾患归根,回到了生养他们的天津卫,又喝上了儿时爱喝的海河水。 然而1964年同乘西去列车的同学、战友有不少仍然留守新疆,献完了青春献子孙,为我们这些回归故里的知青们守候着逝去的青春;也有的把自己的忠骨永远的留在了新疆,在天上用微笑看着我们、羡慕着我们,好像在说:知青朋友们,活着真幸福,一定要好好活下去。
50年过去了,可50年前的记忆和那熟悉的脸庞怎么也拨抹不掉,日思在曾经的战友情结,夜梦经历的风雨故事。我和几个热心肠的老朋友商量着要把回到天津的战友拢到一起聚一聚,叙叙旧,真是不谋而合,一拍即成。哥几个分工合作,选了一个不大不小的饭店,通过电话、短信、QQ、微信和互相转告等各种渠道把大家通知到了一起。6月20日上午,老战友们或“打的”、或坐公交车、或子女送、有的相互搀扶、有的拄着拐杖,从四面八方来到了事先通知的地点。有的几年没见面,有的几十年没见面,这些古稀老人,虽说当年同居一处似亲人,如今擦肩而过不相识。相互拥抱着,还像年轻时那样不停地说呀、笑呀,忘记了自己的年龄,忘记了自己已经是爷爷奶奶的身份。
她是谁?是曾经和我同桌办公的佟颖华,老大姐是这两年才联系上的,特意从石家庄赶来和大家见面。她又是谁?王雪芹,和大家失联40多年了,刚刚才联系上。看,她又是谁?他又是谁?还有他和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