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文华胡同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唯一三千年没有改过名字的城市——邯郸

[复制链接]

3154

主题

2万

帖子

5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558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11:24:45 | 只看该作者
天下第一龙
   石龙长度约有369米,已被毁断的龙头同龙体部分约100米。现裸露在外面的部分龙体有17.5米,其余部分仍全部埋藏在土中。龙体是由大致相同的龙节粘接而成,横断面呈椭圆形。经详细考察,石龙不是一个简单的实心圆柱体,而是由龙骨、龙髓、龙爪、龙头、龙翼(两翼呈不对称状)、龙尾(现深埋土中)、龙底盘等部分组成。据对石龙所卧地理位置、地层地貌的仔细研究。石龙深埋13米厚的积土层之下,经分析推断,此石龙可能诞生于距今三万余年前。另据国家文化研究院最近出版的《龙鸣宇和——龙文化艺术启示录》一书,该书搜集了古今中外有关龙文化大量资料,是中国龙文化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经参阅比较,分析推断,此石龙迄今为止,是中国境内年代最古、体形最大、结构最复杂的龙。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大的石龙。堪称“天下第一龙”。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54

主题

2万

帖子

5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527558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1-31 11:25:32 | 只看该作者
【小资料】
石龙是如何形成的呢?有关考古学家、地质学家、人文学家经研究后,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海底文明说。在石龙所处的五龙岗及附近周围地区,采集到大量的都乐石岩块,以及海蛎子、贝壳等化石。距此1.5公里的赵王陵附近,也采集到许多古海底藻类、蕨类等植物的化石。由此可以证明,数万年前,邯郸姜窑一带曾是汪洋大海。随着时间推移,地层变迁,沧海桑田,因而推断石龙可能是“海底文明”的产物。其科技含量不亚于我们目前的科技水平。
二、自然化石说。在数万年前,石龙曾是一种巨型的爬行类脊椎动物,形似恐龙,躯体比恐龙大得多,数量较少,活动于太行山东麓一带。跌伏泥沙之中,随自然逐渐变为化石。
三、人为制造说。从龙体的正截面看,结构复杂衔接机关巧妙,有沟、槽,每节龙骨厚、长、宽大体上一致,龙骨表面还有保护层痕迹。尤其是龙骨、龙节之间,有明显的粘接材料,酷似现在的水泥材料,很坚硬。特别是在大龙的两侧,左右各有两条小龙相伴,小龙的石质与大龙的完全相同,龙骨直径约150厘米。四条小龙与大龙的龙头一致朝东北方向,布成了有规则的“五龙阵型”。但石龙何人所造?布“龙阵”有何用?巨大的龙体伏在黄沙之上,为何万年不下沉?等等谜团难解。
四、天人合一说。有关专家对石龙的年代,体型、材质、灵性及其科技含量进行了研究。认为石龙是由天然石料和人为材料合成,历史久远,乃天人合一所造。据有人推测此石龙可能是象征昆仑神话传说中玄龙大帝(伏羲氏)的化身。在争斗中,龙首被南夷王(可能是蚩尤)所创而受伤。
得天独厚的龙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邯郸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经过认真地规划和建设,古石龙经修整终于在2002年10月1日同游人见面。 近日,河北邯郸县准备对近年来陆续发现的“古石龙”进行开发性保护,拟投资4000余万元建设龙文化景区。自1988年河北邯郸县三陵乡姜窑村村民发现第一条石龙以来,姜窑村已陆续开掘出一大九小共十条石龙,其中最长的一条经勘测长度竟达369米。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1

主题

1万

帖子

2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6263
13#
发表于 2015-1-31 16:08: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川枫叶 于 2015-1-31 16:10 编辑

        "根据《汉书.地理志》的说法,在邯郸的东城下,有一座山,名曰邯山。单,是尽的意思。邯山的尽头,即邯单。又因为作为城廓,城名需从邑,所以单字加邑(阝),遂有邯郸。
        神奇的是邯郸是中国唯一一个三千年没有改过名字的城市。这在我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文华胡同的介绍,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我的祖籍邯郸。去年回老家给亲戚过90大寿,我走进了广府城。在此又看到了丛台公园和广府城的照片倍感亲切。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4319

帖子

9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3131
QQ
14#
发表于 2015-1-31 18:39:24 | 只看该作者

   详尽的介绍,盖全的片片,古代文化沉积的典型,值得大力保护和宣传。
   记得下乡回城后,练习写作文,其中有一篇议论文就是引用“邯郸学步”和“东施效颦”典故,评论社会的浮躁假冒风气。看了文华的介绍,还真有学步的景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10-20 14:07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