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苦辣酸甜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母们连的那些事

[复制链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015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20:05:24 | 只看该作者
                           友情

       彩萍和艳霞是同学,插队时两人在一个大队, 她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互相帮助,成了朋友。艳霞的父亲去世了,母亲没工作,靠糊纸盒过日子,收入微薄,生活拮据。插队的地方离市区不远,艳霞为了节省几角车钱,有时连过节都不回家。彩萍便生拉硬拽的把艳霞带到自己家,住上一宿再回大队。一晃五年过去了,知青们纷纷挖窗户,找门子返城,她们也随大家相继以各种理由回家了。
       光阴似箭,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艳霞和丈夫经过多年奋斗,终于有了自己的近十家企业。彩萍则退了休,只是丈夫四年前患了胃癌,儿子上高中时因学习压力大,得了抑郁症而被迫休学。第一次知青聚会,餐桌前没有彩萍,艳霞忙向同学打听,菜包子介绍了她的情况。听后她心急如焚,匆匆吃过饭,便开着大奔来到彩萍家。
      重逢的喜悦,自不必说。见他们一家三口居住在仅有二十一平米的一居室里,艳霞一阵心酸。几天后她开车拉着彩萍夫妇,说是帮她看房。那房子有五十多米,地点、朝向、格式、楼层都不错,见她们满意,艳霞说她要把这房子买下来送给他们。彩萍夫妇哪能接受这么大的礼物,于是开始挑毛病,房子自然没买成。过了一段时间,艳霞听说表弟要卖房,那处房子有三十多米,便强买强卖,硬是压了三万元的价,把房卖给了彩萍。她们钱不够,要把住的房子卖掉。艳霞不让,她说一来房子出租能有笔收入,二来孩子大了也要有个房子,差的二万元艳霞给垫上了。彩萍起早贪黑的出早市,夜市,终于赚够了钱。两年后去还欠款。艳霞却生气的把那厚厚的一沓钱,扔的满地都是,死活不肯要这笔钱。
      彩萍对我说,自从和艳霞联系上后,她每个月都要送些东西,大米、白面、水果,有时还会拿些蔬菜。这几年在艳霞的帮助下,丈夫的病情已稳定,孩子的病也基本痊愈了。此时我看见了她眼中闪烁的泪花。
      只因那段知青情,只因插队时多次被拉到朋友家的感动,我想起了那句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就是我们知青,不嫌朋友贫困,尽力送去温暖。发达不忘朋友,帮助不计金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015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20:13:46 | 只看该作者
                         圣洁的爱

       门铃响了,桂芝赶紧关掉炉灶上的火,急忙从厨房 出来去开门。门开了,只见门外站着一位满头白发,七十出头的老者。他五官端正,面色略黑,圆脸、一双大眼睛还算有神,额头和眼角上布满了细细的皱纹。他上身穿一件灰色上衣,下身穿一条黄色军裤,脚上穿一双懒汉鞋。他礼貌的点了点头,轻声问道:“这是华思明家吗?”桂芝答道:“是。”随即问道:“您是?”来者自我介绍说:“我姓付、是她同事,我听说她病了,过来看看她。”桂芝:“啊”了一声,笑着将老人迎进屋里。老人跟着桂芝径直走进了她母亲的卧室,原来桂芝妈在二年前患了脑梗塞,整个右侧已不听使唤,由于活动少,她的腿已经开始变细了,虽然自己能用左手吃饭,但是大小便却要家人伺候。从前快言快语的她变得沉默寡言,一天都说不了几句话。
       两位老人见面了,只见他们彼此都目不转睛的看着对方,也许是很长时间没见面的缘故吧,有种陌生又似曾相识的感觉。过了半天桂芝妈终于认出了对方,他们的神情变得激动起来,老付才说了几句问候的话,泪水已盈满了他们的眼眶。事后桂芝才知道老人年青时,是个中专毕业的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到母亲的单位工作,后来他与母亲成了一对恋人。文化大革命时,一次老人在三敬三祝时,因为忘了放下手中正在写大字报的毛笔,而举着它高喊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便被当时的造反派打成了现行反革命。多次批斗后,老付被关进厂里仓库的小黑屋里,长达两个多月,后来又被下放到了农村。临行前桂芝母亲去送他,她嘱咐老付说:“到了那儿,你好好劳动,照顾好自己,我等你回来。”老付说:“别等了,像我这样的人是会给你带来灾难的。”桂芝妈说:“不,我等你,你要饭,我给你爭口袋。”说罢两人哭的已泣不成声。
      从此每年桂芝妈都要请假,到几百里之外的农村去看老付。他在改造中,扫大街、掏粪,总之村里人不愿干的活,都交给他和那些“坏分子”干。桂芝的姥姥当时是反对她和老付来往的,但是桂芝妈不听。四年后老人不得不下了逐客令,桂芝妈怀着绝望的心情,无奈和厂里的司机老罗结婚。婚后她有了两个女儿,大女儿初中毕业那年,老罗车祸去世了,从此桂芝妈一直带着两个孩子生活。后来乡下的老付也和当地的一个姑娘结婚了,并有一子。唉,世间的事往往就是这样不可思议,爱的是一个人,结婚生子的却是另一个人。文革结束后,老付被平反、落实了政策,这才携妻儿重新回到了这座城市。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老付的老婆于七年前因病去世了。他的儿子也结婚了。这边桂芝、桂香姐妹俩也都已结婚生子,华思明总算熬出了头,不想自己却病倒了。几天前老付在街上,碰到了原车间的一个同事,这才知道了华思明的近况。
      几天后老付再次来到桂芝家,他和桂芝、桂香说他要把桂芝母亲接到自己家里一起生活,由他来伺候桂芝妈,还说他要和她结婚。姐俩听了几乎惊呆了,现在哪还有这种人,娶一个瘫痪在床的病人,简直是前所未闻。姐妹俩不同意,但是老付的态度十分坚决。多次商谈后,姐妹俩终于被老人的诚意所打动,同意他把母亲接走。桂芝妈走的那天,老付找了个救护车,你看他笑逐颜开、忙前忙后的样子,就像捡了个宝贝,邻居们则用异样、不解的目光看着他,好像在看一个怪物。
      老付接走桂芝妈后,每天除了要按时调样的做饭、喂药,还要给桂芝妈擦身、按摩,接屎、接尿,忙的是不亦乐乎。毕竟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姐妹俩每次去看母亲,老付总是乐呵呵的,没有一句抱怨。桂芝感慨的说:“我爸就是活着,也未必能把我妈伺候的这么干凈这样好。”她说的是心里话,也是实话。
       我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后,十分感动,心灵深处再一次被深深的震撼。人们常说爱情是伟大的,那么这种不计付出的爱情岂不是更伟大。在现代这个众多人追求物质和金钱的社会里,试想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这样不计付出哪!他们的故事向人们演绎了爱情的真谛,不思索取只想付出,不离不弃这就是真爱。可惜这对老人的爱情来的晚了些,但谁又能说他们不是幸福,甜蜜的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015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20:19:22 | 只看该作者
                                母爱

     知青李淑华已经返城好几年了,却依然孤身一人,婚事 仍无着落。了解淑华的人都知道她善良、聪明、能干、人长的也不错,只是那两条残腿害了她。
       六九年秋建设兵团五师遭了涝灾,收割机下不了地。连领导响应师、团首长的号召,组织全体职工、知青与天斗,与地斗,人手一把镰刀,到泥泞的地里割麦子。一连数天,大家起早贪黑的奋战在麦地里。虽然穿着黄胶鞋,可是每天鞋壳里还是都灌满了水。过了一段时间,淑华就觉得,两条腿的下肢常常冒凉风,渐渐的这凉风,一点点的往上窜,最后窜到了大腿根。接着膝盖开始疼痛,到连里卫生所看看,卫生员说可能是因为着凉,才造成的疼痛。于是给开了点止痛药。淑华吃了一段药后,腿痛不但不见好转,反而疼的越来越厉害,连走路都一瘸一拐的,慢慢的她两条腿开始变型,最后竟变成了弯腿。
        八十年代初淑华最小的妹妹也结婚了,家里人更是为她的婚事着急,于是亲朋好友再次撒下人马,四处张罗起来。说来也巧大姐的同事郝玲,她的表嫂因心梗突然去世了,丢下一儿一女两个孩子,大的七岁,小的才三岁。丧事才过百天,郝玲便迫不及待的和大姐提亲,想促成淑华与表哥的婚事。起初淑华不同意,进门就给那么小的两个孩子当后妈,谁愿意呀。但她架不住家里人三番五次的劝说,最后还是硬着头皮和郝玲的表哥见了面。经过一段的接触淑华认为对方是一个有上进心,有责任感,忠诚可靠的男人,于是在众亲友的支持下,应下了这门婚事。
        婚后两个孩子的麻烦那是接连不断,今天儿子没完成作业,明天女儿生病了,后天儿子又和别的孩子打架了,这让初做母亲的淑华焦头烂额、应接不暇。而她总是以一颗博大的胸怀,用伟大的母爱耐心教育,专心细致的照顾着两个年幼的孩子。女儿小她就经常在下班后,给女儿买些好吃的,女儿也常常用她那小手,费力的拉开母亲皮包的拉链,在包里翻找着好吃的东西。孩子们都上学了,她每天就早早的起来做好饭,等孩子们吃完了,然后前边一个,后边一个驮着孩子,把他们送到学校再去上班。一年四季、春去冬来、风雨无阻。有几次下雨,车下一滑,淑华连人带车倒在了地上,满身全是雨水和泥,泪珠也随着雨水淌下来。在淑华的爱心呵护下,两个孩子终于长大成人了,儿子在上海工作,六年前结了婚、儿子也已三岁了。年前儿子来信说他购了新房,让二老到他那一起住。女儿大学毕业后也已结婚,她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每天尽情享受着母爱的温暖。但她至今还不知道自己经常粘着的妈妈竟然是继母,其实儿子知道淑华是后妈,但是他、亲属、朋友、包括那些老邻居,没有一个人告诉她。
       淑华一辈子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可是两个孩子给她的关爱并不比亲生儿女给的少。人们常说:“好心有好报”。或许她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上苍对她多年无私付出,所给予的回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015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20:42:36 | 只看该作者
                           除夕夜

       过年了,病房里的病友能走的都走了,往日闹哄哄的走廊静悄悄的,病房里也安静下来。423号病房里只剩下母亲孤零零的一个人,半夜窗外不时传来一阵阵鞭炮声,可是母亲却混然不知,一直在昏睡着。
       忙了一天,我也累了,正准备上床休息,对门护理病人的护工推门走了进来,她是位四十多岁的中年妇女,听说是个下岗职工。只见她一只手端个碗,一只手拿个罐头瓶子。她说:“过年了,我给大娘送几个饺子。”说着递给我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接着她把罐头瓶子放在床头柜上说:“这桃罐头给大娘吃了,就逃出去了。”我和她其实并不熟,连她姓什么都不知道。只是在走廊碰到时,笑着点点头而已。见她这么有爱心,我很感动,连声说:“谢谢!谢谢!”她笑着说;“不用谢,这东西都是我护理的那个老太太家给我的。”说完转身走了,望着她离去的背影,我的眼睛湿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015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20:48: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7-27 20:50 编辑

                            遗产

      家里的老人都走了,他们有的什么都没给后人留下, 有的留下了几万元的存款,有的留下一处房产,还有的留下了更多,更多。面对金钱的诱惑,人性又一次受到了检验,儿女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于是上演了一出出争夺财产的闹剧,也有了体现亲情,真实感人的故事。

                                 (一)

       李大娘在医院住了五十三天后,没留下一句话,悄悄的走了。子女们从火葬场回来后,直接去了饭店。一是这几天忙忙碌碌,家里人都没好好的吃上一顿饭。二是有些家事想在饭桌上商量商量。
      李大娘老两口一直和小儿子一起过,七年前老伴患脑梗塞去世了,一年多前小儿子又因心梗突然去世。老人留下了一处四十多米的房子,还有六万元钱。小儿媳妇推说有事借故走了,剩下哥仨三家。一家人在桌前坐好后,二儿子首先发言,他说:“咱妈他们一直和老四过,房子就给老四吧。”当过知青的老大说:“老人和老四一起过时,事不少。老四两口子这些年没少付出,这可不是多做点饭,多洗件衣服那么简单,我也同意把房子给老四。”老三说:“咱妈留下的钱四家分吧。”几个媳妇什么都没说,家产就这样很快分完了。第二天,老大打电话把家里的意见告诉了老四媳妇。她很感动,说:“大哥,啥也别说了,我谢谢哥哥,嫂子们。”

                          (二)

       知青阿力自从和老婆离婚后,就一直走背字。先是单位改制,一刀切被赶回了家。每月只给开300多元的生活费,这哪够他花的,幸好弟弟阿南经常的接济自己。回家后没几年,阿力又得了肺癌。阿南忙把哥哥送进了市里最好的医院,手术、化疗,那钱花的都不叫钱了,就象流水一样。阿力哪有那么多的钱,全是阿南的私房钱,一算花了十来万。第六次化疗后,阿南总算不用去医院了,可是这营养得跟上,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阿力觉得对不住弟弟,就对阿南说:“你给我花了十几万了,以后我住的这个房子就给你吧。这个旧房不大,但是地点好,以后能动迁,多少就这些了,就算还你的钱吧。”不到一年阿力去世了,办完丧事后,阿南和侄女学了哥哥生前说的话,谁知侄女马上翻脸,说她父亲生前没花叔叔钱,也没说过要把房子给叔叔。阿南气的和侄女吵了起来,这一吵不要紧,门外阿南的老婆听见了,老公给大伯子花了二十来万,而且是私房钱,她也和阿南大吵起来,一家人乱作一团。
      回家后阿南老婆接着吵,声称要不回钱就离婚,并一气之下跑到了沈阳女儿家。之后阿南又和侄女谈了几次,可是侄女两口子死不认帐,每次都是吵吵闹闹,没有结果。无奈阿南到律师事务所去咨询,律师告诉他,这属于口头协议,没公证,法律无效。要不回房子,老婆又不停的闹,一向聪明的阿南也没了办法。当他和我诉说完这件家事,五十多岁的阿南,已是泪流满面。

                           (三)

      罗大娘生前是个干部,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老头走后,她就在几个儿女家轮流住,每月近三千元的工资,在谁家就给谁家。罗大娘喜欢旅游,退休后这些年,她和老伴走南闯北,去了不少地方,因此手里也没剩下多少钱。
      她是在大女儿家中突然去世的。其他几个子女闻听母亲的死讯后,马上都来了,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办丧事。二女儿说,咱妈存折上还有钱,先可着上面的钱花,如果不够咱们四个均摊,大家都表示同意。大女儿说咱妈没钱了,随既拿出一个活期存折,二女儿抢过来一看,可不是,上面只有八百多元。再看前面的支出,这几个月陆续被取出不少,算算也有近二万元。她问大姐取钱干什么了,大女儿说给母亲买营养品花了。二女儿不信,于是两人吵了起来,大儿媳和小儿媳也不相信,也跟着吵。只见他们越吵越凶,最后竟扭打在一起。哥俩忙上来拉架,事没商量成,闹了个不欢而散。
      因为大女儿咬死没钱了,没办法大家只好均摊了丧事的钱。其实那钱确实被大女儿拿去了,她把钱买了股票。从此后几家人和大女儿就象仇人一样,再无任何往来。                                                                                                           一份遗产现百态,考卷面前验人性。
                                血浓于水是亲情,何必怒视闹翻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015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7-27 20:56:36 | 只看该作者
                            人生感悟                     

     去南方不足两个月,回来后单位的同事打电话告诉我,前些天班子的两个领导先后去世了。因为你不在家,所以也没通知你。听后我不觉一愣,他们的年龄只有六十七、八岁,这么早就走了真可惜。于是那几日他们的容貌,我与他们共事时的一些事,便不断浮现于脑海之中。
      曾多次参加过同事,亲友的追悼会。他们之中有职工,有当官的,也有富人。但结局是一样的,最终得到的都是一个骨灰盒。富有者和普通人,随着他们的逝去,都将不再拥有人世间的任何东西。有时回来后,我会胡思乱想,想很多,想很久,直到晚年才终于想明白。看似很长的人生,其实很短暂。不过只有几十年,活到百岁之人必竟廖廖无几。一个人既便拥有多处的住房,睡觉时自己所需的不过是几尺的地方。满桌的美味佳肴,吃到嘴里的只能是肚子里所能盛下的那些。成千上万元的服饰和几十元的衣服其作用是一样的,都是用来保暖和遮丑。不同的只是贵与贱,显示人的富贵和贫穷。金钱也如此,究竟多少算够了,恐怕谁也说不清,太多了就是个不断变换的数字而已。
         一位家境很不错的朋友说,退休后他的朋友介绍他去外地工作,并已实地考察完毕。我说不要去了,挣多少钱才算够,你看见哪个人去世时拿走了什么?老了身体最重要。还好他不固执,接受了我的建议。物质和生命比起来,健康才是最重要的,生命才是最宝贵的。而金钱终究是身外之物,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再每日奔波得如同忙碌的蚂蚁,拚命的赚钱了。
      人生如五味散,酸甜苦辣咸。有沮丧失落,苦恼悲哀时,也有欢声笑语,开心快乐时。人不能老是一帆风顺,永远幸福。也不能总是走背字,长久不幸。喜怒哀乐都会与人生相伴而来。而你生活的潇洒还是沉重,则取决于对生活的态度。看开了这些,我就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平和,远离浮躁,不给自己压力,求得安静和闲暇。     
      每日追求的是,身体健康和精神快乐。调整饮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锻炼身体。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从中去获取乐趣。我的口号是:快乐每一天,健康每一天。干完做好每天要做的事,脚踏实地走出,不丰厚,但一定很实在,无愧于自己的人生。
      朋友们,善待自己吧,尽情享受人生。好好活着吧,活着就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9

主题

2014

帖子

1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14152
17#
发表于 2015-7-28 07:21:09 | 只看该作者
今天的收获真大一口气拜读了这座楼所有的文章不觉累很轻松,因为都是我们身边发生的故事。谢谢苦辣酸甜姐姐辛苦了!
只有健康是自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0

主题

2229

帖子

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3878
QQ
18#
发表于 2015-7-28 08:57:10 | 只看该作者
    一早起来,就看到楼主的一系列文章。首先吸引眼球的是满是“北京土话”的“母们”,倍感亲切。此文通篇都用了老北京的口语,让人耳目一新。
    文章很多,每一个都是自成故事,无论是自己的、还是身边的,都描述得清楚、明白,可见是下了大功夫的。文中记述了北京、上海、东北知青的生活、爱情,各自不同,但又有相同之处。可见,知青这一“群体”,在经历上都差不多,都是“想读书时下乡,想工作时下岗,……”经历了人生的百般辛劳,知青的爱情也在形势逼迫之下,岌岌乎可危,但也有终成正果的。我们这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变故,感情也遭遇了一次一次的危机,但有的知青,就平安度过了,有的就过不去那个“坎儿”,有的离婚,有的寻短见,……现在,随着城市的发展,拆迁当中的利益冲突,也使得我们这一代与兄弟姐妹、甚至下一辈儿,矛盾重重,“大变革”嘛,总会有些诱惑在考验着我们。
   楼主给我们描绘了我们这一代人共同度过的甜酸苦辣,是我们这一辈人经历的“浮世绘”,我们都在其中,不知不觉地扮演着其中的人物,苦在其中,也乐在其中。祝楼主和兄弟姐妹们都健康、快乐、幸福!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47

主题

1万

帖子

10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5015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7-28 19:08: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苦辣酸甜 于 2015-7-28 19:11 编辑
雷午寨主 发表于 2015-7-28 08:57
一早起来,就看到楼主的一系列文章。首先吸引眼球的是满是“北京土话”的“母们”,倍感亲切。此文通篇 ...


谢谢关注!这篇文章是用东北话写的,想不到有的话北京也用,看来北方话是相通的。
知青们经历了那么多,年纪轻轻就尝遍了人间五味。实在让人难以忘记。记录下那段生活,记下生活中那些感人的或警示我们的事,也算留个纪念吧。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10-22 23:45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