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维俊 于 2016-2-1 15:55 编辑
一把烟籽儿
我下乡插队的第二年,学会了抽烟。不是我自己非要抽烟,实在是被逼无奈。那时候回城探家,已经上班的同学老是拿出烟来让你抽,时间长了不好意思老抽别人的,也就买盒烟互敬,一来二去,烟就练成了,这是一个原因。 第二呢,我下乡的时候农活学的较快,是个硬劳力,队里派我跟车,冬天送粪,秋天拉粮,夏天蹚地,春天打垄,跟着车老板,他不时地把烟荷包递过来,让你卷一颗老旱烟,真的不好拒绝,向贫下中农学习嘛,慢慢的就学会了卷旱烟。 插队地方的的旱烟有名字,叫蛤蟆癞,不知为什么叫这名。这烟长不高,叶子有巴掌大小,厚厚的,到了秋天割(音:ga)烟的时候叶子还是深绿色的,怎么晒也是绿的,可能因此得名?就是把它搓碎了,也感到像茶叶似的,直闯手。卷上一颗,吸上一口,齁辣,还有一股臭哄哄的味儿,噎在嗓子眼儿下不去,直呛得涕泪横流,丑态百出,把车老板乐的拍膝打掌,屁滚尿流。我也纳闷儿,这里的老农男男女女都会抽烟,最小的六岁就会抽,问其原因,都说不抽烟就会得癔病,不知是不是真的。 时间一长我也习惯了这蛤蟆癞,下地的时候到老乡家的烟地里掰几片烟叶,放在灶门口烤烤,搓碎了,往兜里一装,把信纸裁成两指宽的条,就可以卷烟了。我们还有信纸可用,老乡可就难了,孩子们的旧课本、作业本、旧报纸、都成了卷烟纸。更有甚者,连毛选四卷、毛主席语录那小红宝书,都卷烟了。 刚下乡的时候我们看到老乡都背个装红宝书的小袋儿,我们想,还是贫下中农觉悟高,下地都不忘学习毛泽东思想,直到我看见他们把毛主席语录的红宝书扯成一条条卷烟纸。才如梦方醒。问他们,回答老有意思了,“毛主席语录随身带,随时随地看起来。学完卷烟不浪费,化在血里传后代”!说是把毛泽东思想都融化在血液里了。当时在文革时期,真有点儿那个。面对贫下中农的举动,我们不敢说三道四,但我们也不敢去学他们,否则便会招来不测。 有一天我的房东跟我说,“听说你们家乡的旱烟挺好抽,你再回家的时候淘弄点儿烟籽儿回来,看看到我们这里能行不?”第二年春节探家,我按照房东的吩咐,留心去找烟籽儿。 可去哪里找呢?我想起来了,我有个五舅爷,是个老旱烟袋,不抽烟上不来气儿,一抽烟咳嗽得死去活来,就是离不了烟袋,扒开眼睛就小锅冒烟,一袋接一袋,屋里抽的像着火似的。我去找他老人家,看看能有烟籽儿没有。果不其然,他还真有,告诉我说,“这叫糊巴香,是我们这里最好的旱烟,产量高,味道好,还不劫火(就是不会灭的意思),半口烟(劲儿不大)。我给你一把烟籽儿,你回去不要给别人,要给和你最好的,如果能栽好,他就发了”,我兴冲冲地回到了乡下。 我的房东老叔也是个精明人,有了烟籽儿,不声不响,哑么悄地在炕稍育起了烟苗,待到烟苗下地,按照我五舅爷说的,上了泡豆饼的水当底肥,好家伙,这烟苗像气吹的似的,噌噌往上穿,高矮有一人来高,大叶子都有两尺多长,特别招人稀罕。惹得老乡们全来看,馋的眼睛都红了。 快到割烟的时候,老叔觉都不敢睡老实,生怕有人来关照。根据我的意见(没下乡之前,我就老去我们老家,看到怎么晒烟),老叔搭起晒烟的架子,又准备了许多晒烟的草绳,(这些在当地都是没人见过的)我又教他怎么割烟,怎么上绳,怎么打露水(烟只有打了露水才好抽,且不会劫火),现在他得听我的。哈哈! 老叔也就二分多地,可这烟没少割,足足干了二十多绳子,晾了有半个多月,捆成把 ,有一百多斤。那时候就是发个小财,虽然不敢公开卖(那就叫投机倒把,是资本主义尾巴,叫公社知道就完了),但村里人可以偷偷摸摸拿五谷杂粮换。 那烟真是好抽,灰白火亮,抽了上颗想下颗,把个当地的老乡气的五了嚎疯的。老叔也因此极受人尊敬,溜须拍马的点头哈腰的围前围后的踏破了门槛,都想淘弄点儿烟籽儿。烟籽儿不白给,也要换点儿啥。老叔手上宽裕了许多,对我是敬爱有加,我们的关系更好了。从此,我家乡的烟籽儿就在第二故乡扎根了。 2016年1月3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