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大道传薪 于 2017-7-2 13:48 编辑
在一个双休日的晚上,我叩响一位朋友的家门。一进屋朋友喜出望外,寒暄过后,兴致勃勃地把我带进了他装饰一新的书房。真气派。一面墙的书橱上,清一色的豪华精装本摆放得整整齐齐,其中不乏古今中外文学名著,林林总总,色彩缤纷,煞是好看。我惊喜之余,向他发问:“这么多好书,你老兄看过几本?”他毫不掩饰地说:“成天瞎忙,哪有时间看呀!自己的书,就是不读,摆在那里也好看。”
回家躺在床上以后,朋友的那几句话一直在我的耳畔响起。说心里话,在惊羡他藏书规模的同时,对他的藏书缘由实在不敢恭维。由此使我联想到早些年华君武先生的一幅漫画,题目是:买书不读,不如画个大书橱。对那种单纯把书用来装潢门面的人进行了绝妙的讽刺。从古到今,确实有那么一种人,聚书的目的不是为了阅读,而是为了附庸风雅,在他们看来,书籍是知识学问的象征,藏书自然就成了儒雅的一种外观表象。因此,在封建社会,一些达官贵人、乡绅富豪,尽管他们并不真正地需要大量的藏书,但他们在社会和潮流面前,不愿充当无知者或落伍者,就必然要附庸“书香门第”这种风雅,这些人藏书的目的只是装潢门面而已。
记得在早些时候,我曾看到唐弢先生的一本书话,在说到他不愿意让别人称他为藏书家时,讲到这样一个故事:说他有一位朋友,性好读书,平日手不释卷,只是读书的方法非常奇怪。他总是读一页,撕一页,随读随撕,一本书读完了,同时也撕完了。当问他为什么时,这个人指着自己的脑袋,笑嘻嘻地说:“我把它放在这里了。”当时,我读完这篇书话以后,好长时间是心存愧疚的,尽管不赞成他这种边看边毁的读书方法,但觉得他提出的问题却是警策人心的。客观地说,好买书,不求尽读,正是我的致命伤。不能做到藏以致用,书买得再多,也会像《老残游记》里说的“深锁琅嬛饱蠹鱼”。我就有过这样的经历,好多书是想尽办法弄到手以后,欣赏一番封面装帧的精美,随手往书橱里一插,翻都没有翻过,难道说,这不是放错了地方吗?
但话又说回来,书海茫茫,人生有限。无论是谁,如果每本书都要认真地读,那么皓首穷经,也是不能读尽天下书的。清朝有个文人梁章钜曾提倡过“精读一部书”的读法,讲得很有道理。他说:“不拘大书小书,能将这部烂熟,字字解得道理透明,此一部书便是根,可以触悟它书。”这是精选精读的读书法,先精读而后博览,由专而广,这才是最切合实际的。事实证明,一丝不苟地读十本二十本经典著作,比“不求甚解”地读百本千本有用得多,由于烂熟了几十本书,在脑子里生了“根”,必然大大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加快泛览的速度,真正地领略到“随便翻翻”的乐趣。
有了好的读书方法,最关键的问题是从现在做起,有书赶快读。不要像过去懒惰读书虫那样,绞尽脑汁,变着法儿延误读书时间,把希望总是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明天或明年。并美其名曰:“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南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又冷,收拾书包待明年。”
行文至此,我愿意用颜真卿《劝学》中的两句诗与读者共勉: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