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浮生若梦李广臣 于 2016-3-1 07:01 编辑
知 青 聚 会 致 辞 二00九年八月三十日
各位朋友、知青战友、大家好: 今天,我们在阳光灿烂、挥洒着热情和成熟的美好时光里欢聚一堂,共同恭贺张晋升、郑嘉贤的爱子张浩然和如意儿媳王会的新婚之禧,借此喜庆之时聚首重温甘苦与共的插队往事,倾心缅怀匆匆而逝的艰苦岁月,执手倾叙心驰神往的深厚友情,相望憧憬天宽地阔的美好未来,我们的心里洋溢着无尽的激动、激情和感慨。今天是个好日子,良辰美景,故友重逢。在此喜庆吉祥时刻来表达我们共同的心声:首先,我们全体插队知青,向为我们的成长付出大量心血的领队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对我们的插队生活给予关心和照顾的父老乡亲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向为本次联谊活动而奔忙努力的组织者王权、孙兆凤、为本次联谊提供机会并准备充分接待条件的张晋升、郑嘉贤妇夫道一声:你们辛苦了。 今天是一个好日子,当我们注视着一个个熟悉而亲切的面容,聆听着一声声熟悉而亲切的话语,我们仿佛又回到了三十余年前的那一段时光,置身于那个使我们每个人都终生难忘的人生场景,一群风华正茂的青年,响应时代的感召,背负着鲜明的时代特征,怀着几许激动,打量着彼此间的陌生,还有到广阔天地去接受教育锻炼的一腔热血而聚在一起。我们知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其规模之庞大、声势之浩大、结局之悲壮、影响之深远、实属空前绝后。自1974年、1975年、1976年先后有63名豆寇年华的小青年来到巴彦县粮食系统在巴彦县松花江公社振兴大队的﹙后太平山屯﹚知青点插队落户。天设地造的机缘,使我们聚在一起,一同奏响锅碗瓢勺交响曲,携手共享田间劳动的苦与乐,从此,我们才真正踏上了漫漫人生的旅程。尽管我们在那里的生活时间有长有短,尽管我们对那一段生活的意义当时并没有清楚的认识,但是我们确实是从那时起,才真正开始接受自己对自已、对他人、对集体和对纯朴善良的乡亲以及对劳动付出的教育认识,才真正开始对什么是人生目标、人格品质和精神的思考,这些让我们受益良多、受用终生,也才使我们在今天,拥有一份曾经是插队知青的自豪和庆幸。在那酸甜苦辣的岁月里,我们同耕一方土、同吃一锅饭,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兄弟情、姐妹情。因此,今天的聚会是众望所归,情之所至。 三十多年前,我们很年轻。今天我们再相逢,多少人的笑声里饱含着风雨沧桑,多少人的祝福声里盛满了对生命追求的深刻理解,多少人的眼底被泪水打湿,多少人的双鬓染上了白霜。无论是年过半百,还是年近花甲,甚至谦谦老者,每个人的人生,都刻写着成熟和稳重,都饱含着超越和智慧;无论是身操何业,还是身居何地;更不论是经常见面的近邻,还是多年不见的故交,虽然大家生计繁忙,步履匆匆,但有着患难之交的友谊里都始终充满了彼此的关爱、牵挂和重视,我们的心连在一起,我们的友情交融在一起,我们尽情享受着知青生活的温暖和情义。在未来的岁月里,愿我们的友谊长存。 各位朋友、亲爱的战友:当往事已成追忆,当青春永不再来,今天,我们三十多名振兴青年点的知青聚集在一起,用我们自己的方式,隆重纪念下乡三十五周年的时候,向热心参与筹备这次活动的战友和各位战友的来临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十年了,难忘那里的一草一木、轶人轶事,难忘那里的乡友、知青们的音容笑貌、悲欢离合。也许,我们是生不逢时的一代,因为我们为共和国的成长承载了太多的沧桑:当我们长身体的时候,碰上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当我们学知识的时候,碰上了文化大革命;当我们要工作的时候,碰上了上山下乡;当我们结婚的时候,碰上了计划生育;当我们扶老携幼,负担越来越重的时候,又碰上了企业改革、下岗失业…… 然而,我们更是不折不挠的一代:我们曾经用辛勤的汗水浇灌了振兴的这块黑土地;我们曾经用彻夜的不眠去补习文化、提高素养;我们还用辛勤的工作去应对文凭、专业以及年龄为我们设置的种种障碍;我们更用燃烧的激情去面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今天,我们已经没有梦,余下的只有坚韧和执着,我们坚定地走向了人生的秋天。今天,我们欢聚在一起,为欢乐者的欢乐而喜悦,为成功者的成功而高歌,为不幸者的不幸而惋惜,为奋斗者的奋斗而助威! 借此机会,祝大家身体健康,事业顺利,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让我们同饮醉心的美酒,同唱最美的歌声,为我们美好的未来祝福! 我提议,请大家举杯,为了我们在振兴的蹉跎岁月中的磨炼,为了我们在返城后三十多年永不放弃的拼搏,为了三十五年来魂牵梦绕的知青情结,为了滋养了我们的那片黑土地的兴旺发达,为了我们的再相聚——干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