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031|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牧区过年

[复制链接]

78

主题

185

帖子

90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1-22 21:0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牧区过年
1969年末,春节将近,那也是我们下乡到牧区后要过的第一个“年”。其时已是严冬,草原的冬天最低气温已经达到了零下三、四十度。虽然在北方长大,但天津和这里相比,气候仍有天壤之别。
因为是初到草原,许多同学思家心切,家乡的亲人更是来信或来电报要我们回家过年。所以自立冬后,一些同学便开始准备回家。那时,中苏关系紧张,两国战争一触即发。牧区也在备战,所以开始公社一直不同意知青回家。但架不住大家的软磨硬泡,所以春节前夕大多数知青都已回津。
那一年年底,我们几个没回天津的男知青住在大队仓库北边约30里的一个叫查干初鲁的地方,它因一个山头上面有一堆灰白色的石头而得名(查干,蒙语白色的意思,初鲁,意为石头)。在这个山头上面,常有一只苍鹰屹立在那里俯瞰着草原,一旦猎物出现,便随时俯冲下来。
当时一起干活的几个汉族社员都回自己的家过年了,只有我们几个孤零零地、冷清清地呆着这里,四周荒芜人烟。有一家牧民住在附近,但他家是牧主成分,属于四类分子,我们要和他保持距离。那时我们近乎弹尽粮绝,仅剩下一点点白面,几条羊肉干,用来取暖、做饭的羊粪、牛粪已经全无。我们只能自救,不然零下四十几度的温度说不定会把我们冻死。大年三十那天,我们几个背着筐子分别到周边山梁捡牛粪、还有人拿着脸盆、簸箕到远处的山沟里取雪,天黑前终于备好了烧水做饭的燃料。晚上我们用白面和羊肉干做了一锅面嘎达汤、吃过后简单地收拾一下,便都钻进被窝将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还是睡觉吧。这是最佳的保暖方式,因为炉火熄灭后蒙古包内的温度很快就下降到零下十几度或二十几度。记不得大家当时都聊了些什么,除了唉声叹气还能有什么呢?没有年夜饭的饺子,没有鞭炮齐鸣、没有欢歌笑语、没有一家人的其乐融融。想想今天孩子们过年是什么样子?而我那年还不足18岁。
1972年初在牧区第二次过年。那时我在牧民宝音家放羊——已经是一个合格的老羊倌了。他们是一对50岁左右的中年夫妻,有一个收养的5-6岁的小男孩长得白白胖胖,名叫查干乎(蒙语,查干,白的意思,乎,孩子、儿子的意思)。蒙族牧民也过年,春节时他们把蒙古包收拾得干干净净,换身新的蒙古袍、买些糖果、糕点之类的东西来招待前来拜年的人。只不过那里不如咱家乡人多热闹,也没有鞭炮、也不守岁熬夜,也没有压岁钱。依稀记得,除夕那天,宝音的阿布盖(老婆),一个心直口快、十分倔强的老板娘还特意为我包了顿饺子。这饺子都是羊肉的,肉馅剁得不是很碎,近乎小块的羊肉,虽然肥的流油,但因为除了盐以外,没有葱、姜、花椒、酱油等调料,也就全然没有了家的饺子的味道。那时家乡的生活水平还不高,特别是羊肉都要凭本定量或凭票供应,纯羊肉的饺子对家人来说简直是一种奢侈。但是我仍然想吃母亲包的饺子,想吃父亲除夕晚上为全家人准备的酒菜,想和父亲喝上一杯小酒。
我在草原待了将近4年,在那里过了两个春节。如今已拿了敬老卡的我,被一声“您好”随时告知着你已经活过了65个年头,也就是说,你在人生之路上也度过了65个“年”。这些个年很多都是平平淡淡地过去了,没有印记。但是年轻时代在草原度过的这两个“年”却让我能时常想起,那情那景似乎还能浮现在眼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7-1-22 22:47:42 | 只看该作者
能熬过寒冷的除夕年夜,我们还有什么困难可畏惧的呢?我们熬过了冬天,我们享受着如今明媚春天的阳光,晚年花甲回头看,坎坷已成过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51

主题

8万

帖子

4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435855
板凳
发表于 2017-1-23 07:01:28 | 只看该作者

我在牧区下乡三年八个月,每年九月底菜地收完菜,我就回家了,直到转年三月再回牧区。
牧区冬天吐口唾沫就结冰,我也是第一年公社要求知青和牧民农民过一个革命化春节,所以去打苇子,在达赖湖上打苇子,感受了牧区的寒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地板
发表于 2017-1-23 07:38:59 | 只看该作者
难忘草原两个年,
凄凄惨惨好艰难,
头次只有疙瘩汤,
二次饺子仅拌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主题

2862

帖子

893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36
5#
发表于 2017-1-24 13:1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国风光 于 2017-1-24 19:09 编辑

            终生莫忘两度年,
             纯羊饺子疙瘩面。
             今朝六十又五岁,
             冬末重温蒙古眠。
赫荣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6#
发表于 2017-1-25 08:09:5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是1968年下乡的。第一个春节是69年过的了。那时候内蒙古到处在大挖所谓有“内人党”,整个草原上几乎是一片白色恐怖。然后接着又被各种各样的“左”的影响控制了几年,一直没有能够好好体验过牧人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直到1974年的那个春节,草原上有了生机。我才有幸真正地观察到了牧人们欢乐春节的滋味。
大约是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牧人们一般是11月份大雪封山前就全部搬进了冬营盘(山沟里)。稍加安顿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筹备起过年来。
那时候,公社的供销社是最忙的。牧民们的所有年货,首先都要从这里购得。首先是各种各样的酒,当然基本都是白酒了,那时候牧民不喝啤酒,除了买来的白酒就是自酿的奶酒了。然后就是各种杂七杂八的干果;水果也有买的,但苹果小得没小孩的拳头大,还冻得硬梆梆的,所以并不大受欢迎。各种糖(包括城市里似乎只有喝咖啡时才放的方糖和成袋的白糖)往往是销售一空。
家里人也在忙,主要是和面炸“果子”,就是类似城门里“江米条”的面点,每家一做往往就是一大面袋子;至于各种奶食品是早就准备好了的,有奶豆腐(分为酸、甜等不同的品味,并且或块或片地已经切好)、奶油(提纯的奶油和当地特有的酸油)、奶皮子(鲜牛奶煮沸晾凉后上面凝结起来的一层油质最高的片状物),富裕的牧民家还备有最美味的奶食“嚼口”(一种类似炼乳的甜香奶食);肉是当年冬天现杀的羊肉,冻在冬天已经用不着的、家家必备的水箱里,已经切成了大块,只等着往大锅里扔了。
还忙一件事,就是做新袍子。女主人几乎从春天就开始做了。蒙古皮袍做得非常讲究,除了要精心挑选质地最好的皮张和面料(一般是绸的或缎的)外,滚边的讲究更大,很多人都得从供销社挑选着买回来,自己会做的已经不多了。
再就是精心喂养春节期间要用的马匹了。由于心疼马匹,入冬后的牧民一般只骑生产队给配置的骆驼,但过节骑马则是家庭富裕的象征,所以很多家总要留几匹马到春节期间用。草原的马平时都是群养着,只是让它们在吃大自然草场的草,只有到冬天要骑的时候,才有牧民愿意喂它们一些精饲料。
过节时,一般的牧民都是骑了马到处串门(我们那里叫“串包(指蒙古包)”),由于家家都是白酒当先招待,往往走不了几家,串包的人就在马上东倒西歪了,但一般是不会从马上掉下来的。所以我总怀疑那些人是不是真的醉了。
小孩子们最有意思,提前准备一个大大的口袋(也有的是书包),他们也到各家去拜年,收获则是那些酒以外的一切:如干果、果子、各种的糖......那里一般不必准备什么压岁的“红包”,基本上都是实物相赠。
到不了初五,一般的男牧民已经大醉得只能躺在某家的蒙古包里呼呼大睡了......孩子们和他们的女性家长则从这时才抽出空来,慢慢享用着前些天的收获。大约都够享用一个月的。
我那几年在生产队的队办小学当老师,教授汉文班的全部课程和蒙文班的汉语文(相当于内地学生学外语)及小三门(音体美)。特别是我当时能够用蒙语给社员讲全本的《西游记》,所以走到哪都特别受欢迎。光是那几个汉族学生家长家都走不过来。幸亏我从不沾酒,所以总能吃得无比满足,也从来不会影响自己的“师道尊严”(指酒后失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7#
发表于 2017-1-25 08:09:59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是1968年下乡的。第一个春节是69年过的了。那时候内蒙古到处在大挖所谓有“内人党”,整个草原上几乎是一片白色恐怖。然后接着又被各种各样的“左”的影响控制了几年,一直没有能够好好体验过牧人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直到1974年的那个春节,草原上有了生机。我才有幸真正地观察到了牧人们欢乐春节的滋味。
大约是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牧人们一般是11月份大雪封山前就全部搬进了冬营盘(山沟里)。稍加安顿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筹备起过年来。
那时候,公社的供销社是最忙的。牧民们的所有年货,首先都要从这里购得。首先是各种各样的酒,当然基本都是白酒了,那时候牧民不喝啤酒,除了买来的白酒就是自酿的奶酒了。然后就是各种杂七杂八的干果;水果也有买的,但苹果小得没小孩的拳头大,还冻得硬梆梆的,所以并不大受欢迎。各种糖(包括城市里似乎只有喝咖啡时才放的方糖和成袋的白糖)往往是销售一空。
家里人也在忙,主要是和面炸“果子”,就是类似城门里“江米条”的面点,每家一做往往就是一大面袋子;至于各种奶食品是早就准备好了的,有奶豆腐(分为酸、甜等不同的品味,并且或块或片地已经切好)、奶油(提纯的奶油和当地特有的酸油)、奶皮子(鲜牛奶煮沸晾凉后上面凝结起来的一层油质最高的片状物),富裕的牧民家还备有最美味的奶食“嚼口”(一种类似炼乳的甜香奶食);肉是当年冬天现杀的羊肉,冻在冬天已经用不着的、家家必备的水箱里,已经切成了大块,只等着往大锅里扔了。
还忙一件事,就是做新袍子。女主人几乎从春天就开始做了。蒙古皮袍做得非常讲究,除了要精心挑选质地最好的皮张和面料(一般是绸的或缎的)外,滚边的讲究更大,很多人都得从供销社挑选着买回来,自己会做的已经不多了。
再就是精心喂养春节期间要用的马匹了。由于心疼马匹,入冬后的牧民一般只骑生产队给配置的骆驼,但过节骑马则是家庭富裕的象征,所以很多家总要留几匹马到春节期间用。草原的马平时都是群养着,只是让它们在吃大自然草场的草,只有到冬天要骑的时候,才有牧民愿意喂它们一些精饲料。
过节时,一般的牧民都是骑了马到处串门(我们那里叫“串包(指蒙古包)”),由于家家都是白酒当先招待,往往走不了几家,串包的人就在马上东倒西歪了,但一般是不会从马上掉下来的。所以我总怀疑那些人是不是真的醉了。
小孩子们最有意思,提前准备一个大大的口袋(也有的是书包),他们也到各家去拜年,收获则是那些酒以外的一切:如干果、果子、各种的糖......那里一般不必准备什么压岁的“红包”,基本上都是实物相赠。
到不了初五,一般的男牧民已经大醉得只能躺在某家的蒙古包里呼呼大睡了......孩子们和他们的女性家长则从这时才抽出空来,慢慢享用着前些天的收获。大约都够享用一个月的。
我那几年在生产队的队办小学当老师,教授汉文班的全部课程和蒙文班的汉语文(相当于内地学生学外语)及小三门(音体美)。特别是我当时能够用蒙语给社员讲全本的《西游记》,所以走到哪都特别受欢迎。光是那几个汉族学生家长家都走不过来。幸亏我从不沾酒,所以总能吃得无比满足,也从来不会影响自己的“师道尊严”(指酒后失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8#
发表于 2017-1-25 08:10:0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是1968年下乡的。第一个春节是69年过的了。那时候内蒙古到处在大挖所谓有“内人党”,整个草原上几乎是一片白色恐怖。然后接着又被各种各样的“左”的影响控制了几年,一直没有能够好好体验过牧人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直到1974年的那个春节,草原上有了生机。我才有幸真正地观察到了牧人们欢乐春节的滋味。
大约是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牧人们一般是11月份大雪封山前就全部搬进了冬营盘(山沟里)。稍加安顿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筹备起过年来。
那时候,公社的供销社是最忙的。牧民们的所有年货,首先都要从这里购得。首先是各种各样的酒,当然基本都是白酒了,那时候牧民不喝啤酒,除了买来的白酒就是自酿的奶酒了。然后就是各种杂七杂八的干果;水果也有买的,但苹果小得没小孩的拳头大,还冻得硬梆梆的,所以并不大受欢迎。各种糖(包括城市里似乎只有喝咖啡时才放的方糖和成袋的白糖)往往是销售一空。
家里人也在忙,主要是和面炸“果子”,就是类似城门里“江米条”的面点,每家一做往往就是一大面袋子;至于各种奶食品是早就准备好了的,有奶豆腐(分为酸、甜等不同的品味,并且或块或片地已经切好)、奶油(提纯的奶油和当地特有的酸油)、奶皮子(鲜牛奶煮沸晾凉后上面凝结起来的一层油质最高的片状物),富裕的牧民家还备有最美味的奶食“嚼口”(一种类似炼乳的甜香奶食);肉是当年冬天现杀的羊肉,冻在冬天已经用不着的、家家必备的水箱里,已经切成了大块,只等着往大锅里扔了。
还忙一件事,就是做新袍子。女主人几乎从春天就开始做了。蒙古皮袍做得非常讲究,除了要精心挑选质地最好的皮张和面料(一般是绸的或缎的)外,滚边的讲究更大,很多人都得从供销社挑选着买回来,自己会做的已经不多了。
再就是精心喂养春节期间要用的马匹了。由于心疼马匹,入冬后的牧民一般只骑生产队给配置的骆驼,但过节骑马则是家庭富裕的象征,所以很多家总要留几匹马到春节期间用。草原的马平时都是群养着,只是让它们在吃大自然草场的草,只有到冬天要骑的时候,才有牧民愿意喂它们一些精饲料。
过节时,一般的牧民都是骑了马到处串门(我们那里叫“串包(指蒙古包)”),由于家家都是白酒当先招待,往往走不了几家,串包的人就在马上东倒西歪了,但一般是不会从马上掉下来的。所以我总怀疑那些人是不是真的醉了。
小孩子们最有意思,提前准备一个大大的口袋(也有的是书包),他们也到各家去拜年,收获则是那些酒以外的一切:如干果、果子、各种的糖......那里一般不必准备什么压岁的“红包”,基本上都是实物相赠。
到不了初五,一般的男牧民已经大醉得只能躺在某家的蒙古包里呼呼大睡了......孩子们和他们的女性家长则从这时才抽出空来,慢慢享用着前些天的收获。大约都够享用一个月的。
我那几年在生产队的队办小学当老师,教授汉文班的全部课程和蒙文班的汉语文(相当于内地学生学外语)及小三门(音体美)。特别是我当时能够用蒙语给社员讲全本的《西游记》,所以走到哪都特别受欢迎。光是那几个汉族学生家长家都走不过来。幸亏我从不沾酒,所以总能吃得无比满足,也从来不会影响自己的“师道尊严”(指酒后失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9#
发表于 2017-1-25 08:10:5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是1968年下乡的。第一个春节是69年过的了。那时候内蒙古到处在大挖所谓有“内人党”,整个草原上几乎是一片白色恐怖。然后接着又被各种各样的“左”的影响控制了几年,一直没有能够好好体验过牧人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直到1974年的那个春节,草原上有了生机。我才有幸真正地观察到了牧人们欢乐春节的滋味。
大约是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牧人们一般是11月份大雪封山前就全部搬进了冬营盘(山沟里)。稍加安顿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筹备起过年来。
那时候,公社的供销社是最忙的。牧民们的所有年货,首先都要从这里购得。首先是各种各样的酒,当然基本都是白酒了,那时候牧民不喝啤酒,除了买来的白酒就是自酿的奶酒了。然后就是各种杂七杂八的干果;水果也有买的,但苹果小得没小孩的拳头大,还冻得硬梆梆的,所以并不大受欢迎。各种糖(包括城市里似乎只有喝咖啡时才放的方糖和成袋的白糖)往往是销售一空。
家里人也在忙,主要是和面炸“果子”,就是类似城门里“江米条”的面点,每家一做往往就是一大面袋子;至于各种奶食品是早就准备好了的,有奶豆腐(分为酸、甜等不同的品味,并且或块或片地已经切好)、奶油(提纯的奶油和当地特有的酸油)、奶皮子(鲜牛奶煮沸晾凉后上面凝结起来的一层油质最高的片状物),富裕的牧民家还备有最美味的奶食“嚼口”(一种类似炼乳的甜香奶食);肉是当年冬天现杀的羊肉,冻在冬天已经用不着的、家家必备的水箱里,已经切成了大块,只等着往大锅里扔了。
还忙一件事,就是做新袍子。女主人几乎从春天就开始做了。蒙古皮袍做得非常讲究,除了要精心挑选质地最好的皮张和面料(一般是绸的或缎的)外,滚边的讲究更大,很多人都得从供销社挑选着买回来,自己会做的已经不多了。
再就是精心喂养春节期间要用的马匹了。由于心疼马匹,入冬后的牧民一般只骑生产队给配置的骆驼,但过节骑马则是家庭富裕的象征,所以很多家总要留几匹马到春节期间用。草原的马平时都是群养着,只是让它们在吃大自然草场的草,只有到冬天要骑的时候,才有牧民愿意喂它们一些精饲料。
过节时,一般的牧民都是骑了马到处串门(我们那里叫“串包(指蒙古包)”),由于家家都是白酒当先招待,往往走不了几家,串包的人就在马上东倒西歪了,但一般是不会从马上掉下来的。所以我总怀疑那些人是不是真的醉了。
小孩子们最有意思,提前准备一个大大的口袋(也有的是书包),他们也到各家去拜年,收获则是那些酒以外的一切:如干果、果子、各种的糖......那里一般不必准备什么压岁的“红包”,基本上都是实物相赠。
到不了初五,一般的男牧民已经大醉得只能躺在某家的蒙古包里呼呼大睡了......孩子们和他们的女性家长则从这时才抽出空来,慢慢享用着前些天的收获。大约都够享用一个月的。
我那几年在生产队的队办小学当老师,教授汉文班的全部课程和蒙文班的汉语文(相当于内地学生学外语)及小三门(音体美)。特别是我当时能够用蒙语给社员讲全本的《西游记》,所以走到哪都特别受欢迎。光是那几个汉族学生家长家都走不过来。幸亏我从不沾酒,所以总能吃得无比满足,也从来不会影响自己的“师道尊严”(指酒后失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10#
发表于 2017-1-25 08:11:3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是1968年下乡的。第一个春节是69年过的了。那时候内蒙古到处在大挖所谓有“内人党”,整个草原上几乎是一片白色恐怖。然后接着又被各种各样的“左”的影响控制了几年,一直没有能够好好体验过牧人们的春节是怎么过的。
直到1974年的那个春节,草原上有了生机。我才有幸真正地观察到了牧人们欢乐春节的滋味。
大约是一进腊月,人们就开始忙活起来了。牧人们一般是11月份大雪封山前就全部搬进了冬营盘(山沟里)。稍加安顿后,家家户户就开始筹备起过年来。
那时候,公社的供销社是最忙的。牧民们的所有年货,首先都要从这里购得。首先是各种各样的酒,当然基本都是白酒了,那时候牧民不喝啤酒,除了买来的白酒就是自酿的奶酒了。然后就是各种杂七杂八的干果;水果也有买的,但苹果小得没小孩的拳头大,还冻得硬梆梆的,所以并不大受欢迎。各种糖(包括城市里似乎只有喝咖啡时才放的方糖和成袋的白糖)往往是销售一空。
家里人也在忙,主要是和面炸“果子”,就是类似城门里“江米条”的面点,每家一做往往就是一大面袋子;至于各种奶食品是早就准备好了的,有奶豆腐(分为酸、甜等不同的品味,并且或块或片地已经切好)、奶油(提纯的奶油和当地特有的酸油)、奶皮子(鲜牛奶煮沸晾凉后上面凝结起来的一层油质最高的片状物),富裕的牧民家还备有最美味的奶食“嚼口”(一种类似炼乳的甜香奶食);肉是当年冬天现杀的羊肉,冻在冬天已经用不着的、家家必备的水箱里,已经切成了大块,只等着往大锅里扔了。
还忙一件事,就是做新袍子。女主人几乎从春天就开始做了。蒙古皮袍做得非常讲究,除了要精心挑选质地最好的皮张和面料(一般是绸的或缎的)外,滚边的讲究更大,很多人都得从供销社挑选着买回来,自己会做的已经不多了。
再就是精心喂养春节期间要用的马匹了。由于心疼马匹,入冬后的牧民一般只骑生产队给配置的骆驼,但过节骑马则是家庭富裕的象征,所以很多家总要留几匹马到春节期间用。草原的马平时都是群养着,只是让它们在吃大自然草场的草,只有到冬天要骑的时候,才有牧民愿意喂它们一些精饲料。
过节时,一般的牧民都是骑了马到处串门(我们那里叫“串包(指蒙古包)”),由于家家都是白酒当先招待,往往走不了几家,串包的人就在马上东倒西歪了,但一般是不会从马上掉下来的。所以我总怀疑那些人是不是真的醉了。
小孩子们最有意思,提前准备一个大大的口袋(也有的是书包),他们也到各家去拜年,收获则是那些酒以外的一切:如干果、果子、各种的糖......那里一般不必准备什么压岁的“红包”,基本上都是实物相赠。
到不了初五,一般的男牧民已经大醉得只能躺在某家的蒙古包里呼呼大睡了......孩子们和他们的女性家长则从这时才抽出空来,慢慢享用着前些天的收获。大约都够享用一个月的。
我那几年在生产队的队办小学当老师,教授汉文班的全部课程和蒙文班的汉语文(相当于内地学生学外语)及小三门(音体美)。特别是我当时能够用蒙语给社员讲全本的《西游记》,所以走到哪都特别受欢迎。光是那几个汉族学生家长家都走不过来。幸亏我从不沾酒,所以总能吃得无比满足,也从来不会影响自己的“师道尊严”(指酒后失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6 18:46 , Processed in 0.261015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