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他们有自己的名字,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这些名字普普通通却有着一种特别的贡献;这就是北京知青! 从1967年起始,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下子来了4千名插队落户的北京知青;从来没有一代人像他们这样甘愿献身祖国的边疆,从来没有一代人像他们这样同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是的,今日中国是进入新时代的气魄宏大的中国,今日中国是进入历史刻度的前所未有的中国。特别是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决不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时至今日,我把北京知青看成是改变祖国农村边疆落后面貌的最初的志愿者和先驱者。 事业要先导。牧草一样的青葱岁月里,他们是怎样在熬炼心志和奉献青春…… 二 那时候都叫公社,陈朋山是在西乌旗金河公社。她没有特别的事迹,就是劳动,整整在大队劳动了8年,吃苦耐劳拼命干。一说起她,牧民们都竖大拇哥! 宝日格斯台牧场的68名北京知青插队10多年,他们之中的冯启泰为保护牧民的生命财产,自己从此失去了左臂!几十年后回忆迢迢往事,他只是平静地说:“这是一泓永远的清泉。” 西乌旗有400多名北京知青,其中有2名学生时期就是党员,杜恒昌竟然27岁就为国捐躯,他放弃了去北京外语学院上学的机会,他已经受伤很重又再次冲入火海…… 是啊!北京知青是在我们党威望最高和我们国家风气最好的年代,确立了信念和理想。而且“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 在那些扑下身子干活和凑近油灯学习的日日夜夜,整整一代人信念的支撑就是劳动! 历时10年,我们的国家有将近2千万知青,用大镐用铁锨替祖国开路,为民族担当,也为历史转折的到来! 我深信。有过这番经历的青年,命定的他们将努力奋斗,矢志不渝。 三 改革开放的大潮来了! 1978年,对于国家是难得的历史机遇;对于北京知青是为之奋斗和奉献青春的继续。 这是一种世界上异乎寻常的努力,他们曾经远离文化和文明,现在要奋起直追赶上时代,需要付出多少决心和毅力! 他们由当初上山下乡的志愿者,成为成就改革开放大业的中坚力量,一直坚定地前行。 北京知青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有着优秀人才,也有着像史铁生、马波、张承志和姜戎这样的当代著名作家决不是偶然的。 杨立华是北京老高三的学生,曾经在西乌旗哈拉图公社插队。她年轻时就决心让思想构筑起理论的大厦,直到现在已经出版了5本专著的她还在工作不倦地工作。 作家马波也在乌珠穆沁草原上劳动和生活了8年。这记忆优新的8年就成了他文学创作的源头。他不假。他的文字充满了诚实的思想力量,“一个深刻的灵魂,即使痛苦也是美的。” 是象征,是寓意,还是青春精神的一种体现,还是诚实本身就是道路。 当年《北京晚报》和《中国青年报》都刊出图文,报道有7个知青,成为北京城最后的掏粪工。 他们之中的樊宝发,在拿到东城区环卫局的录用通知时,流着泪说:“这回我总算有单位啦!” 1百多斤的粪桶,他每天要背3、40趟。每走一步都是一个难以企及的高度。这真是一步一个高度,一步一个标杆,可是他说:“值!脏了累了我们几个人,那么多的家庭能干干净净过日子,我高兴!” 樊宝发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从底层脱颖而出!可是那些至今生活在底层的许多知青呢? 我沉思良久。我想重复着说: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够给每个公民利益,每个公民怎么会热爱和拥护这个国家呢? 由此可见,国家利益和公民利益的一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所必需的。 四 2018年将是改革开放40年,北京知青参与其中并推动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前进。 从透露暖意的瞬间开始,到史诗的壮阔;这个共同的名字依然有着赤金般的光芒。 50年过去了,整整半个世纪,一代人的青春精神,还会成为点石成金的宝贵财富吗?我把目光留在那片总也抹不去的绿色,我总能看见那些共赴边疆的北京知青,而且一想起他们就很难平静和难以忘怀。 我是从呼和浩特报名去西乌旗吉林公社插队落户的,当年那里有400多个北京知青。 我知道他们有的是高中时就入党的党员;有的是连续3年学习成绩优异的金质奖章获得者;更有1966年后,首批来内蒙古的10名北京知青。 他们说蒙文会蒙语,尽管那普通话里还是京腔京调。 他们在极端寒冷的天气里放牧,顶风冒雪,马背穿行。 他们在夏热握火冬寒抱冰的劳作之后,静静地亮起一盏灯,捧读那本经过很多同伴转手的书。 他们背着牧民患有腿疾的孩子,一路背到北京治疗。 他们是无言的品格,是凛然的正气,是自觉自愿的一群,是把理想融入中国梦的一群!是啊!从奋不顾身的战天斗地,到关注今日的精准扶贫,他们始终坚毅前行! 他们说:“年轻时,我在内蒙古……” 他们说:“一日叫娘,终生是母……”回望来路,他们坚定地说:“向我们的青春致敬……”谈起友情,他们说:“永远的青春永远的爱……” 今年8月,内蒙古举行了成立70周年的庆典。入夜,每条街道红灯高照,一直通向主会场那灯火辉煌!整个城市上空就是灯光环绕的光带,皓波闪耀。而从东北向南横跨天空的银河,如同奔腾的急流,一泄千里。 哦,这么多的灯!今晚,还有那一盏盏油灯点燃的光亮吗?今晚,北京知青来了吗?带着他们对内蒙古特别的感情和贡献,也寄托着各族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是哦,聚合的青春里,一个个都同样年轻,一个个都开始了心志的熬炼…… 写于2017年11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