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53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秦汉文明展”文物评说之五

[复制链接]

243

主题

2534

帖子

74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7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3-14 21:07: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秦汉文明展”文物评说之五
高玲撰文 张庆先编辑


  八、“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公元25——220年)。“摇钱树”为东汉文物,1983年出土于四川省广汉市万福镇,现藏于广汉市文物管理所。
    我冒昧地把“青铜器”看成是中国考古文物的灵魂。中国5000年的文明史,因为有了古代青铜而魅力永恒。“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的发明,是世界冶金铸造史最早的合金。中国的先人捷足先登,早在战国时期的《周礼·考工记》便记载了铜加锡的不同的比例可以产生不同硬度的合金,即青铜。青铜不仅硬度强,而且化学性稳定,液体流动性好且凝固时收缩率低,可以浇灌精致细腻的器物。
  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提出“青铜时代”这一概念。不过,进入青铜时代最早的国家是中国。中国青铜制造始于夏商周直至秦汉,经历了从发展、成熟到炉火纯青的辉煌,铸造了鹤立鸡群,璀璨多姿的青铜文化。中国的青铜文物包罗万象,从礼器到兵器,从生产工具到交通工具。而礼器又包括食器、酒器、水器和乐器等。
   



(后母戊大方鼎,属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公元前十一世纪,1939年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出土。高133厘米、口长110厘 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属于祭祀用品。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造型简洁、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这件器物被认为是传统泥范法铸制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青铜铸造史上最杰出的作品。现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荆州市江陵县望山楚墓群中。因剑身上被镀上了一层含铬的金属而千年不锈。经无损科学检测,其主要合金成分为铜、锡、铅、铁、硫等。花纹处含硫高,因硫化铜可防锈,被称为“天下第一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马踏飞燕又名马超龙雀、铜奔马、马袭乌鸦、鹰掠马、马踏飞隼、凌云奔马等,为东汉青铜器,自出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中国古代高超铸造业的象征。从力学上分析,马踏飞燕为飞燕找到了重心落点,造成稳定性。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给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既有力的感觉,又有动的节奏。马踏飞燕也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现收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属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这套编钟的铭文,是一部重要的中国古代乐律理论专著。全套编钟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毛公鼎的铭文作为西周晚期金文的典范之作,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表现出上古书法的典型风范和一种理性的审美趋尚,体势显示出大篆书体高度成熟的结字风貌,瘦劲修长,疏密得当,仪态万千。现收藏于台北博物馆。)

  当我写“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的时候,脑海里不由得涌现出一珍珍中国的青铜器国宝。有国之重器,商代晚期的“后母戊大方鼎”。它是世界最古老最重的青铜器。有商代晚期青铜礼器,“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四羊方尊。有春秋晚期,”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有东汉艺术家的巅峰之作马踏飞燕。还有前文提到的曾侯乙编钟、长信灯,等等、等等。而“青铜摇钱树”在众多的青铜文物中可谓“出类拔萃”。中国古代青铜器经过上千年的化学反应,会变成多种诱人的绿色,而这绿给予了“摇钱树”,真是恰如其分,独树一帜。
  







(东汉“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

  这棵“摇钱树”通高2米以上,由两部分组成。底座一尊“西王母”坐在龙虎座上。她头顶节节高升的绿树,由无数个青铜件挂扣成繁茂的枝条。枝条上镶满了方孔的钱币,钱币外延一侧伸出纤细的五指,变圆币为视觉上的椭圆,更像密集的绿叶。
  树上的世界风情万种。借助摄影家的特写镜头,我看清了叶片上西王母正襟危坐注视着前方。骑鹿的仙人扭着身子。拉弓射箭的猎人骑着飞奔的骏马。慢步的情侣臂挽着臂,说着俏俏话,还举着一款大玩具。还有各种祥禽、瑞兽和奇花异草。所有的微雕都具有动感。形象滑稽、幽默、活泼,给人以艺术联想。这棵奇妙的摇钱树,带给人的美感已远远冲淡了它的寓意。

  无独有偶,我注意到,在禁止出国展的文物中,有一件1990年四川绵阳何家山2号汉墓出土的东汉“摇钱树”,与我介绍的这“树”晚七年出土,虽同处东汉,同在四川,但相距甚远,却相似至极。无论形制、颜色、还是挂件的内容如出自一人之手。这进一步佐证专家的判断:“摇钱树”流行于东汉初期至蜀汉晚期。分布在今天的四川一带。“摇钱树”蕴涵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当时,达官贵人和豪强门庭把它当做随葬的冥器,表达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
 



(这一“摇钱树”晚于“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出土七年。两者如姊妹树,均属东汉,1990年四川绵阳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 浇铸。树冠可分七层,顶层饰凤鸟为树尖;其下二层的干与叶合为一体,饰西王母、力士和壁等图案;下部四层插接二十四片枝叶,向四方伸出。饰龙首、朱雀与 犬、象与象奴、朱雀与鹿以及成串的钱币等图案。)

  值得一提的是,“摇钱树”因有主角西王母,更增添了文物的神秘色彩。西王母来源于中国古籍《归藏》、《山海经》、《庄子》等。因其所居昆仑山,在汉中的西边,故称西王母。中国古代神话,演绎她是一位掌管不死药、罚恶、预警灾祸的长生女神。西王母是中国百姓耳熟能详的女神。
  在汉代,从帝王到百姓,求仙之风盛行,由于西王母能助人成仙,人们对它的崇拜与日剧增。民间曾出现大规模、狂热地向西王母祈福的活动。西王母在汉代多种艺术创作中成为常见的题材。墓中随葬携西王母的摇钱树有祈求辟邪、富贵,成仙的企盼。
  “西王母陶座青铜摇钱树”不仅有丰富的内涵,而且有美丽的外表。它青葱欲滴,仪态万千,是我看到的最美的一件文物之一。

  九、纸地图(公元前179——前157年)。西汉文帝时期文物。甘肃省天水市放马摊5号汉墓出土。甘肃简牍博物馆藏。据说,它是在墓主人胸近肩部发现的。我见到的是,两片不规则的铜黄色纸残片,拼凑小巴掌大的纸地图。上面用黑线条清晰的画出绵延曲折的山脉,陡峭的断崖,还有笔直的道路和弯曲的河流。





(西汉纸地图。)

  就是这件小小的文物,颠覆了我有生的一个观点。恕我孤陋寡闻,参观“秦汉文物”前,我一直认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是东汉的蔡伦发明的。但纸地图文物告诉我,中国早在西汉文帝、景帝年间就发明了纸。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当时,劳动人民将麻类植物纤维切割,捣舂、制浆、沉淀、过滤、挤压、平整……经过多道工序,制作了世界最早的纸。如同发现新大陆。放马摊纸地图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用于书写的纸张实物,也是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它的发现不仅证明西汉初年即出现纸张且工艺成熟,对研究造纸起源、造纸用料及造纸技术均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但它的局限是成本高,质地粗糙,不便广泛的使用和推广,因而,限制了文化的传播。
  是东汉的蔡伦总结前人的经验,改进了造纸术,第一次尝试用树皮、破布、旧鱼网等代替稀缺的麻类纤维做为原料造纸,并于东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奏报朝廷,又获汉和帝下昭推广“蔡侯纸”,从此为纸张取代竹帛开辟了广阔的的途径,使文字载体成本大幅度下降,从而促进知识在平民间的传播,极大地推进世界科技、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造纸术于公元7世纪(隋末唐初)开始传至朝鲜、日本,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传入欧洲。蔡伦改进的造纸术比欧州造纸早了1000多年。蔡伦,这一伟大的名字值得世人铭记。蔡伦(?—121)是东汉桂阳郡人,曾在宫中,以九卿身分兼任尚方令。其造纸改进术功高无量,却因宮中权力斗争于121年自杀身亡。令人扼腕惋惜。
  是西汉的造纸术成就了东汉的蔡伦,而蔡伦的推陈出新使中国的造纸术造福人类。平凡的“纸地图”改写了一桩流传久远的的史实: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发明于西汉,而非东汉。据此,将造纸术的发明时间提前200——300年。而蔡伦的伟业,确切的说,是他改变了造纸术的原料,得以使人类有文字的知识实现跨越式传播。[未完待续]


张庆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1-8 18:59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