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029|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知青生活(二)

[复制链接]

53

主题

60

帖子

30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4-9 17:5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 于 2024-4-10 08:23 编辑

                        二、淮海农场——知青生涯的开始(1)
    1969年3月1日在无锡体育场桥码头,我告别家人和家乡,同全班(原二中初一乙班)大部分同学一起登上了开赴苏北的轮船。记得当时从体育场桥到文化宫桥码头人山人海。告别之时,有一些人在哭泣。但我没有流泪。当时我的心中既有对亲人和故乡的眷恋之情,又有一丝新的期待——那是17岁青春少年对未知前景的朦胧想象,对陌生世界探索的向往!
    汽笛长鸣,长长的船队缓缓开动。记得当时乘坐的是装货的水泥驳船,船舱用帆布盖上,没有窗户,只有入口处透进一点光线,舱内非常昏暗;船舱里面没有坐位,大家都是席地而坐。一个船舱里大概坐着十多个或者二十多个人。气氛有些沉闷,没有欢声笑语。坐得时间长了腿酸,可以爬到船舱上面的船头甲板上看看,透透气。天黑下来后,船舱顶上就悬挂起一盏昏暗的风灯。晚上大家就地躺下睡觉。现在我已经记不清当时是躺在自己带的補盖上还是船舱里的稻草上。在轻微的摇晃中我和大家都进入了梦乡。
    在船上的第二天早晨,我早早起身爬到船头甲板上,眼前出现了我以往从未见过的陌生的景象:一望无际的苏北大平原,远处零星点缀着几幢农舍,袅袅炊烟直直地悬挂在清晨的蓝天之下,枯黄色的茫茫大地笼罩在一层薄霜之下。气温还是挺凉的。我深吸了几口新鲜的带有泥土芳香的空气,心中默默地说:这就是苏北!当时脑子里冒出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心里颇有点赋诗以志,以舒块垒的冲动。想了二句,但终因水平不够,未能成诗。但这“初观苏北”的景象和当时草成的诗句一直记在心里。后来续成了一首《七绝•初观苏北》:
          万里霜天凝大地,一江碧水入平川。
                   纵横阡陌摇枯草,几缕炊烟上云天。
    1969年3月4日船队终于到了目的地(不知是哪个港口?),然后下船换乘车,是那种大卡车。直到天快黑时,才到达淮海农场红卫一队——我们插场的具体场队。当时兵团已经组建,但上层已经组建完成,下层还没有组建好,所以仍旧叫红卫一队。后来生产建设兵团组建完成之后是为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团六营三十五连。
    到达淮海农场红卫一队时,我记得当时天已经将黑了,远处的原野已经看不清了,但近处一条高大的堤壩逶迤不见尽头,问了才知道这是老海堤。过去学地理,知道长江从上游挟带着大量泥沙滚滚而下,到入海处泥沙沉淀下来,天长日久,形成了冲积平原。今天看到了老海堤,意味着前面还有新海堤,意味着几十年来,冲积滩涂又往前延伸了不少。看着高大的海堤,在感叹大自然的威力的同时,第一次感到人的力量也很了不起。
   下车后,安排我们吃饭。我第一次吃到了韭菜南瓜汤。韭菜还能做汤,让我感到新鲜,至今还能回忆起当年喝韭菜汤的情景。第一次喝苏北的水,明显感觉到这里的水有点咸味。后来听到这里的人把淡水称为甜水。就是因为喝了有咸味的水,再喝苏南的淡水就会感觉到一丝淡淡的甜味。
    第二天分组,我被分到了第六组,同组的有葛建明、黎伟中、潘新悦等十多人,还有几个二中高一的,记得有赵国华(女)、华敏(女)等人。各组组长都是老军工。第六组组长姓蔡,因为视力不好,被战友同伴亲切地称为“蔡瞎子”。住的地方象是部队的营房,青砖黑瓦,房间里面是上下铺,小的房间住四人,大的住六人或八人。我们住的地方离开老军工住的家属营房大概有百十米的样子。
    没有多久,无锡七中的知青也来到了红卫一队。各班组增补了七中的知青。来我们6组的是金玉和、华定增和胡锦藻三人,后来我们曾经住在一个宿舍。
    不记得什么时候,我们几个同学一起去了淮海农场场部。我只记得场部矗立着一块很高大的红色标牌,上面写着毛主席1952年2月下达的命令:批准解放军第102师转为农业建设第四师,拿起生产建设的武器,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将命令你们重新拿起武器,等等。(50年后查到毛泽东的命令的原文,见附件1)
后来华东军政委员会报请中央军委于1953年4月20日批准命名为“国营淮海农场”。195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农四师”建制,取消待命,进入国营农场管理序列。官兵就地转业,其中4500人自愿回乡务农,留下的官兵就成为淮海农场的“老军工”。
    淮海农场是我下乡的第一个地方,在这里开始了对苏北农村的认识,开始了学习和操作农活的实践,开始了作为知青的新的人生道路。
    第一次看到淮海农场的田地,我就被它的广大给震住了!我从来没有见到一块田地那么的长,简直一眼望不到边。我心里滴咕,这么长的田地,一天能干到地头吗?不过当时是早春时节,还不到春耕下田干活的时候。我记得最早干的活是开沟挖渠。
    开沟挖渠是用“大锹”。“大锹”这种人力农具现在百度上已经难以查到,估计现在开沟挖土都用机械了。但在当年我们兴修水利,开沟挖土主要依靠这种工具。“大锹”是苏北特有的农具,适应苏北沙质土地的特点。苏北的土地是由海边的滩涂开垦而成。土壤不象南方的粘土,粘性小,含碱量高,称为盐碱地。下雨后,太阳一晒干,地表一层白花花的盐碱。大部分农作物无法在这种土地上生长,严重的盐碱地连盐蒿子都不长。所以,要把盐碱地改造成良田,首先就要开沟排盐碱。苏北农民在农闲时开沟修水利就成为必须的工作了。观摹了蔡组长用“大锹”挖起一块块方整的土块,我们很快就学会了怎么使用“大锹”。用“大锹”挖泥块,主要靠力气。基本上看看就会会用。但正真用好“大锹”还需要经过许多实践。尤其是如何用“大锹”挖出笔直的沟渠,铲出平整的坡度,那除了要多实践之外,还需要一点天赋。刚参加这种挖土开沟的农活,主要安排我们二人一组抬土。老军工还是比较照顾我们的,筐子里装的土并不是很满,估计大约有一百二、三十斤的样子。但即使如此,我第一天抬土下来,还是感到肩疼。
    淮海农场的春耕春播都是机械化的,我没有留下什么印象。我们红卫一队主要种植棉花。棉花出苗后就开始田间管理。所以我们主要就是学习用锄头松土除草。适应沙质土壤不粘的特点,这里的锄头是扁平状。在使用锄头方面,老军工的老伴们是高手。她们手脚麻利,锄头伸出一米多,吃进土里寸许深,往回一拉,就把土松了,草除了。有的草长在苗的周围,她们用锄头使出点、勾、挑、挖各种技巧,松土除草保苗一举完成,速度快质量好。锄头的使用更多的是要巧劲,虽然锄头使用的基本手法一看就会,但要正真做到锄头如臂使指,除草保苗,那是要经过一定时间的炼习的。第一次来到绵延伸展到地平线处的农田干活,我还真担心这么长的棉田一上午干不到头。后来晓得,这么长的田地中间一分为二,我们这边管一半,因此给棉花松土除草,快一点基本能够做到半天两个来回。我们刚学,速度自然快不了,大概能够一个来回就不错了。还常常不小心伤了棉花苗。用锄头没有几天,手上就磨起了水泡。慢慢地磨起水泡的地方就变成了硬硬的老蛮。我开始真正体会到了农民的辛劳,认识到了粮食和各种作物的来之不易!(未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4

主题

6298

帖子

1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7546
沙发
发表于 2024-4-9 19:10:13 | 只看该作者
建议文友在发帖标题上有所区分,比如《我的知青生活  一》、《我的知青生活 二》等等,以免网友们误认为是同一个帖子。请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板凳
发表于 2024-4-10 08:28:09 | 只看该作者
乘船前往插队地,
建设兵团队列齐,
基本情况作介绍,
开始体验农活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60

帖子

30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5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4-10 09:55: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关注!接受您的建议。请多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2

主题

2万

帖子

6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4069
QQ
5#
发表于 2024-4-22 11:31:11 | 只看该作者
分享了!
谢守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6#
发表于 2024-4-23 07:46:39 | 只看该作者
排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8 09:11 , Processed in 0.110006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