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46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说《农场往事》(五)

[复制链接]

20

主题

22

帖子

12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2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5-8 16:2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 于 2016-5-10 10:10 编辑

“老子弟”

“老子弟”是昆明女知青喊出来的。我们总觉得,她们起这个绰号,有一种十分暧昧的意思   
老子弟是转业军人。其实并不老,二十三四的年纪,比我们大不了多少。
她们喊“老子弟”的时候,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条件,不同的情况下,声调,语序,韵味等等,都各不相同。比如当着众人的面,“老子弟”三个字就喊得干脆,利落,简短,崩豆似的,听起来有点硬梆梆干瘪瘪的味道。而人少的时候,尤其是只有两个人遇到一起,叫起来就不一样了。“老_子_弟!”声音拉得长,高低轻重恰到好处,让你听起来,这个招呼不是在喊叫,也不是耳语,非常绵软轻柔,充满了女性的温馨和疼惜,足以让人心花意乱,浮想联翩。有次在胶林里,隔着一个林带,老米线这样喊老子弟的时候,恰好被我们听见了,当时就有这样的感觉。老米线叫得牙长,似乎掺杂有浓烈的挑逗意思。在高高的飞机草后边,我们捂起嘴偷偷窃笑,牙巴骨酸溜溜的,好象含了颗没有熟透的黄泡果,身上仿佛有蚂蚁子爬,痒酥酥的起鸡皮疙瘩。
开始我们并不晓得“子弟”是啥子意思,遇着小青酱就请教他。小青酱对老子弟抱有一种敌意,他不宵的狠狠唾了一口,“子弟!子弟就是奶棍罗!”我们也不晓得奶棍是啥子意思,追着问。小青酱就哈哈笑起来,“奶棍,就是二姨妈罗!”
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人妖”这个行档,当然也就搞不清楚二姨妈是什么意思,只听到女娃子红起脸悄悄眯眯的说过什么大姨妈,从没听说二姨妈。
小青酱也不做进一步的解释,吐出一大口浓烟,甩屁股走了,显得十分舒畅,满足。
但我们还是没有摸到后脑壳。
我们刚到农场的时候,在一个新的陌生地方,许多事情都搞不明白,因此对什么都感觉新鲜,对什么都爱打破砂锅问到底。遇到促狭的人,就吃了很多哑巴亏,也闹了不少笑话。
农场周围的山上山下,都是些傣族,景颇,崩龙族的寨子。白天晚上,抬头也见低头也见。学几句民族话,就成了最初的时髦,也是为了方便。老工人和先来这里的知青,都自告奋勇当老师,叽里哇拉的教得热心,并且不时发出些莫名其妙的笑声。
我们学得非常认真,有的还翻出本子,仔仔细细的记录,注音。学会几句,就猫爪捞心的去应用。见到傣族小卜少,上去来句,“高赫来莫”,态度十分谦恭礼貌。我们以为是在打招呼问候,小卜少的脸却胀得红红的,“啊嘎!啊嘎!”的叫着,躲得远远的。见着卖卡崩烟,卖瓜子花生的别浪,掏出钱嚷嚷着要买“麻槐”,惹得别浪瞪起眼睛唾我们。
后来才搞清爽,“高赫来莫”,是我爱你的意思。见着小卜少就说我爱你,卜少们还以为遇着花痴了呢。而“麻槐”则是句丑话,用公狗的那个东西来骂人,十分难听,难怪老别浪要唾我们。
听老知青讲,他们也都经历过这样的作弄,昆明的北京的上海的,无一例外,先学会的都是些骂人的丑话,或是作弄人的促狭话,现在轮着我们了。
但是我们也疑惑民族语言的复杂和多变。据老工人老知青教我们,在傣族话里,麻窝是柚子,麻浪是牛肚子果,麻桑坡是木瓜,麻棵是西西果,麻我扎是人生果,都是水果的名称。即便是容易使四川人误会的麻皮,那也是进嘴入肚子的辣椒,应用起来都不错,怎么到了“麻槐”,就变成了骂人的丑话呢?
昆明知青老胃酸说,“这算哪样!听寨子里插队的知青讲,中美建交的时候,叫他们去景颇山寨宣传读报纸,一念到‘尼克松’的名字,女人红着脸往外跑,男人就叫骂,还要赶他们走,搞得一个二个卯老倒脑的!回来问人,才认得景颇话里尼克松的发音,和男人身体上一个不能拿到嘴巴上说的物件的发音,叠模叠样!格是怪!”
经历了这些事情,我们吸取了初涉社会的第一个经验教训,不要轻易相信任何人!没有搞醒豁的东西,别急着卖弄。
后来我们终于搞清楚了昆明人喊“子弟”的真正含义,觉得老子弟确是名副其实。光是将近一米八的个子,就让我们这些四川耗子,地钻钻儿自惭形秽了。再加上他随时都笑眯眯,眼睛神亮亮的,面皮黑红红的,身材匀称,肌肉结实。一张脸长得抻抻抖抖,轮廓分明,有型有样有范儿,是周围寨子的傣族小卜少,景颇迷厄佐,崩龙姑娘心仪的对象。
老子弟人长得哪样些,并且非常注意自己的外表形象。头发经常剪得整整齐齐,梳成一片瓦,用水抿得不乱一根。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军装,显得干练,精神,浑身漾溢一股汉子气。
老子弟的军装配了双雨靴,筒深及膝,赶街的时候套在脚上,走起路来踏得“空空”作响,象哥萨克骑兵。开始老子弟并不这样穿,他把裤脚拉下来罩在雨靴上,说是保护表面的亮皮,免得磨花了。老米线笑他是“土耳其”,教他说穿深筒雨靴,要把裤脚塞在里面才“犟”。老子弟试了试,果然感觉大不一样。后来赶街子的时候,老子弟就把军裤塞进雨靴筒里,伸直腰板,昂首挺胸,肩挎筒帕,斜背一把户撒刀,刀把刀鞘上装饰着五颜六色的缨络,精精神神的走得英姿飒爽,象在部队甩正步,一路上非常引人注目。
让人搞不懂的是,老子弟的雨靴,下雨天却不穿,宁肯精着脚在泥泞里踩。他解释说,雨季天,田埂的稀泥巴,路上的车辙牛蹄凹陷脚,伤鞋子。
连里的老转转说,老子弟当然爱惜他的雨靴了,那是团长送给他的。老子弟当兵的时候,在团部站岗守大门。有一年革命群众冲部队,要团长表个什么态。团长硬起三股牛板筋,耍民族脾气。革命群众就不得了,仗着人多势众,乱麻麻的拉拉扯扯要搞武斗。老子弟见势头不好,团长要吃亏,顾不得许多,冲进去摔开众人,扛起团长就跑,免了一顿皮肉危难。事后团长很是感激,表扬他机智勇敢,买了双雨靴送给他。
老子弟是梁河山里的阿昌族,声音土得掉渣,讲汉话也带浓浓的口音,让人很听不懂。因此在知青面前,他有些自卑,不太爱说话,尤其是面对京腔京味的李卫东,基本象是个哑子。
老子弟不爱说话。却喜欢唱歌,歌声十分悠扬动听。他说我们阿昌生来犟,不哭就要唱。老子弟在田间地头胶林山路经常唱歌,他说他唱的是情歌,但是我们听不懂,那个时候我们还不知道“原生态”这个概念。老子弟唱的歌里面,只有一首我们很熟悉。我们熟悉的并不是他嘴里的歌词,而是柔情似水的曲调。在云南,“小河淌水”这首歌,听许多人唱过哼过,老工人,知青,傣族景颇崩龙阿昌,用昆明话上海话北京话湖南话,用各种民族的话哼唱。
每次锅巴抱着吉它,和一伙知青在连队坡下鱼塘边唱歌的时候,只要老子弟在,大家都会央他唱这首歌,当然央求最恳切的,还是那些女知青。经常唱,经常听,“小河淌水”成了老子弟的保留节目,百听不厌。
老子弟用汉话唱“叶亮处来凉汪汪”,很有韵味。他神情专注,投入,一脸深情的样子。歌声悠扬,婉转,水一样潺潺流淌,能把心里的火浇灭,能把你溶化得纯净。听老子弟长声悠悠的唱“小河淌水”,你会不由自主的闭起眼睛,在神往之中,想象幽静的山林,凉爽的微风。想象清澈的泉水,汩汩的声响。想象美丽痴情的阿妹,想象憨厚纯朴的阿哥。我们觉得,老子弟唱歌的时候,完全融化在了歌声里面。他就是那个阿哥。
因为话少,老子弟人就显得稳重,加上他来连队的时间长些,各种农活都拿得起放得下,上级任命他当了副排长。
老子弟干副排长非常尽心,样样带头。他力气大,劳动的时候以身做则,挥起涮刀,甩起锄头,扯出呼呼的风声,让人不敢站在他旁边,生怕碰一下,挂一下,伤筋动骨头。遇到知青不懂不会的,他也不多话,三两下就自己做了。任何人喊,“老子弟!我的锄头松了!”他就帮斗结实。“老子弟!我的涮刀钝了!”他帮磨得雪亮。而且干得笑呵呵的。
老子弟仗着盘子长得抻抖,眼光也就高起来,私下在老转转里放话,说这辈子一定要讨个知青做老婆。老转转笑他是赖蛤蟆,他说你们走着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16-5-10 10:09:33 | 只看该作者
人高马大老子弟,
不爱说话唱歌奇,
山中阿昌情歌熟,
决心讨个知青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1-10 01:59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