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56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陕西知青李新一发来的文章 (之23)

[复制链接]

1096

主题

2191

帖子

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3596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2-21 19:2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雷午寨主 于 2017-2-21 19:36 编辑

往事回忆(续22)    —— 李新一
中  年
                我的爷爷奶奶
    2013年3月3日3时,我大儿子李光在年满33周岁后添了一个宝贝儿子,我终于有了孙子,进入名副其实的爷爷辈。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61岁当上了爷爷,有了可爱的小孙子。我爷爷临终前两个月,我儿子出生,老人亲眼看到了一对双胞胎的重孙子,看到了重孙辈的人,看到家族的继承,心中是十分高兴的,嘱咐孙媳郭兰芳要照看好,好好抚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活,一代人有一代人经历,历史长河,子子孙孙。从国家到民族,从大家到小家,血脉相传,总有些往事值得回忆,总有些记忆值得流传,那曾经过去的点点滴滴,努力记下来留给自己,留给下一代。
              《一》
    我爷爷生于1901年农历11月,属牛,折换成公历正好是1902年1月1日,在我爷爷50大寿那天,我正好出生,爷孙生日在同一天也该称奇。而且爷爷是在1980年元月一日去世,生日和卒日在同一天,正好满78周岁,是巧合,还是安排,很是偶然。
    爷爷李仲安,排行老二,家境贫寒,种几亩薄地,靠搭席棚,做点油醋买卖,维持生计。我老爷爷李萼那个年代,常受大户人家欺负,因没文化,打官司吃亏,发誓日子再苦,也要在五个儿子中,供出一个读书的,因此我爷爷于11岁上小学,刻苦读书,1920年上中学时考入河北省立邢台师范,官办学校,门槛很高,竞争激烈,有幸考取。从老家到邢台一百多里路,有一年为凑上学费,把唯一的一件大衫子都当了。爷爷的毛笔小楷写的非常好,当年从师范毕业后,在家乡董里集小学任校长。1936年9月被派往江西湖口蔟洒税稽征所任科员。抗战时期,属民主人士,当过县参议,想方设法,多次营救被国民党政府逮捕的共产党员师生,在当地有较高的威望。
    1942年日寇对华北根据地进行“五一大扫荡”,用重兵搞铁壁合围,爷爷被抓后当劳工送往东北抚顺煤矿,当矿工挖煤,在劳作中被坑道下落的石头砸伤腿,这期间与同班下窑的李建民(原冶金部干部司长)等四人商议如何逃出,否则必死无疑。提前查看了地形,趁下洞之际,爬上山头,越过电网,逃出虎口。因腿伤行动不便与另三人脱离,一人昼伏夜行不敢见人,先在庄稼地里躲着数日才下山。一路饥寒交迫,卖衣讨饭,走了几个月,家里人都认为爷爷被抓劳工,凶多吉少,估计牺牲了,只是瞒着我奶奶。爷爷大难未死,终于走了回来。
    奶奶曾跟我讲述,当年的穷日子,一条被子盖八条腿。有一次日本鬼子来家抢东西,用刺刀顶着奶奶后脑勺,奶奶舍不得让鬼子把小包袱抢走,紧抱着不放,我幼小的云忠叔和姑姑怕鬼子枪杀奶奶,就劝奶奶给了吧……
               《二》
    1952年10月,爷爷在北京南苑区第六中心小学任教导主任,1953年2月至1954年6月分别在南苑常庄子和时村小学当校长,常对学生讲“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勉励学生们抓紧时间好好读书。
    1954年7月爷爷在北京地质出版社工作,后随所属五四三厂搬到天津。回京时都会来子弟小学看望我们,买些好吃的。记得60年代中期,有一个周末,爷爷带我去王府井新华书店买书,我在书架前挑选有关数学方面的书,爷爷杵着拐棍陪我,书店人员见爷爷年龄那么大,便找来一把椅子让爷爷坐。那天买了好几本书,钱是爷爷付的,希望我好好学习,希望孙子能有出息。
    我从小在学校过集体生活,吃饭都有家人照顾,从不用自己做饭。但在小学放假期间,还是爷爷奶奶手把手的教我如何和面,怎样擀饺子皮。小时候学会的东西,即使多年不用,也不会忘。退休了,偶然和面擀皮的质量,兰芳评价都比她强。这得感谢当年爷爷奶奶的教诲,艺不压身。
               《三》
    1979年11月下旬,爷爷感觉吃不下东西,经北医三院拍片检查确诊为食道癌晚期,在急诊室住了几天,也收不进住院,爷爷无奈的对妈妈说“咱们回家吧。”后多亏父亲的同学,老乡曹星皋(北京陆军总院院长)对医务人员说:“老人是李良田的父亲,也是我的父亲”这才被收进陆军总院,给予临终关怀。听父亲讲述,爷爷临终前嘱咐:一定要葬在家乡,如果没条件买棺木,就用水泥砌个匣盒子,把骨灰盒放在里面,埋葬就行。
    我于当年10月照顾兰芳坐月子,已在京一个多月,刚回部队不久,得知爷爷去世,父亲希望我能回京送别,部队未批,没能见最后一面,留有遗憾。
    爷爷的追悼会开的很隆重,在八宝山礼堂,几百人参加,爷爷一辈子为人正直,教过那么多学生,送行者中光部级干部就有十几个。三年后父亲亲自从八宝山老山骨灰堂将爷爷的骨灰盒取回(只能存放三年),父亲当时也60多岁了,捧着骨灰盒走下上百个台阶。事后我问父亲“怎么不让司机帮忙?”父说“这件事,再累也得自己做。”
               《四》
    奶奶董凌云,是那个年代被裹过小脚的老太太,50多岁就头发变白。因遗传,父亲也是少白头,我遗传父亲的少白头,50多岁比同龄人白了许多,常常解释,自己的白发与遗传因素有关,非操劳所致。父亲个子不高,和母亲在一起,好像还不及母亲,而我一米八的高个,肯定是来自母亲的遗传。
    1947年已经解放的华北根据地,奉命派干部到中原地区,到敌占区开辟新区,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桐柏山区建立红色政权。这次南下都知道条件艰苦,牺牲性大,但我们全家,包括我父亲,母亲,我大姑,我四爷,我堂叔李云彩从当年所在不同的三个县分别报名,全家共五口人一起南下,在当年冀南根据地也是仅有的。临走时,我爷爷嘱咐家人,南下为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是值得全家自豪的,是革命家庭的体现,你们为中原人民立功,一定保重身体,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就是当烈属也是光荣的。当年奶奶送全家这么多亲人上前线,是坚决支持的,是深明大义的,是愿意牺牲小家为大家的,作为一个没有文化的家庭妇女,奶奶能做到这些已经很不简单了。家人后来在南下中也曾多次遇险:母亲在过无缝沟时,将皮带拴在自己和警卫员的腰上,天黑路滑掉到沟里,多亏警卫员抱住一棵大树,才被救出。堂叔李云彩在河南某县开展工作时,不幸被俘,抓到集中营,受尽折磨,宁死不屈,有那么多同志流血牺牲,万幸我们一家五口都熬过战争,看到了全国解放。
               《五》
    记得奶奶在我上子弟小学期间,有时到周末会给我用小瓶弄点自家腌的老咸菜带到学校,多吃几天,就我一个孙子,会多偏爱些。
    我家是1964年夏从百万庄搬到冶金建筑研究院家属宿舍,奶奶仍住东城区大方家胡同,从朝阳门乘103路无轨电车到终点动物园,从动物园乘16路到小西门,奶奶虽不识字,但能拿着大小包袱独自来回。
    父亲在文革中打成“走资派”关牛棚,奶奶在家做饭,在蒸馒头时,放进鸡蛋,白糖等,熬好小米粥,以保证父亲的营养,我负责每顿送饭,在黑暗的日子,奶奶还是很坚强。
    有时奶奶也去小月河晨练,吊嗓子,吆喝“卖小鸡”……
    1979年四五月份,爷爷奶奶回了一次老家,在老宅院住了一段,7月初奶奶跌了一跤,在县医院住了20天,焕新在县医院工作给予关照。家里得知后,8月下旬妈妈和二姑去董里集将爷爷奶奶接回北京。奶奶在近80岁时,把大腿股骨头摔断了,做手术换了一个金属的接上。
               《六》
    奶奶于1979年11月突患脑血栓,在陆军总院治疗后,半身不遂,一人在楼下居住多年,虽有人照顾,总留不住人,像走马灯一样换,矛盾难解,家人上愁,多次让奶奶上楼,都说不通。1986年11月29日那天,是老人84岁生日,我跟奶奶说,今天您生日,我背您上楼看看电视,高兴高兴,奶奶同意了。我把奶奶背上三楼,过了一个愉快的晚上,该睡觉了,奶奶让我把她送下楼,我推脱不送,让奶奶在楼上住一夜,奶奶不高兴,也没办法,第二天我下班回来还是不送,奶奶生气,发脾气,我都忍着。奶奶一连吵骂了三天,我不背其下楼,老人也无奈,慢慢气消了,也吃饭了。
    我在家时可以帮着奶奶上厕所,用一个木椅子,下面按四个轱辘,(是三姑找人按的)从床边推到厕所,给奶奶脱裤子,把奶奶抱到便池上,再抱回椅子上,一天几次。兰芳下夜班在家时,也尽力帮一把,后两年享受了孙子,孙媳妇的照顾,用人矛盾也得到缓解。奶奶晚年牙掉光了,把牙床磨的吃饺子都没问题,没牙不便吃菜,常用馒头蘸酱豆腐,买点蛋糕等。白天常站在小屋东窗户下,看外面的景色,看汽车,看行人,享受晚年的生活。直到1988年5月1日,因大姑在农科院分到三居室,三姑专门来接走的,在大姑那住了半年多。
               《七》
    到1989年的春节,全家去大姑那看望老人,每到春节奶奶都会准备零钱,给重孙辈们发红包,一毛、两毛,每年都给,重孙子李涛特别记得老奶奶每到春节给红包时那份愉悦,以至和老奶奶遗体告别时,想到的是再也得不到老奶奶的红包了。
    1989年2月22日下午,我接到电话,说奶奶情况不好,我骑车赶到时,奶奶还睁眼看了看我,吸着氧气袋,有出气,没进气,找车等了一会儿,到医院做心电图已经是一条直线了。在中关村医院太平间,我和表弟李伟给老人穿的寿衣,然后兰芳陪父母都来了。
    把奶奶火化后,带上爷爷在家存放多年的骨灰盒,我代父亲和老家的各院叔叔们,一起把老人送回老家。
               《八》
    乘火车到了邢台,由云瑞叔叔从单位找了辆面包车。刚过完春节,在小院里第一次看到福字倒着贴,云奇叔叔告诉我,这表示“福”到家了。进村时,还放了几个二踢脚,在老宅院子里忙着搭灵堂,胡同口放着纸糊的马车。村里有理事帮着组织安排丧事,三天吊孝,家人穿着孝衣跪拜答谢,有人通知四邻八乡的亲戚,有人记写捐款、捐物的数量,院内摆着两付用油漆油好的棺材。出殡那天早上,云彩叔叔带我捉住一个大公鸡,拿着一壶酒,来到墓地,乡亲们正在挖墓穴,把公鸡杀了,把鸡血洒在慕前,往地上倒上酒,拿出一块精心保存的白布,上面用小楷写的文字,据说是花钱请风水先生选的墓地,墓葬在地下多深,有什么土壤,具体的方位,一辈子唯一一次看到,家族有320多年历史,共有九代先人埋在这,这块白布应有上百年的历史,记得云彩叔叔还根据白布上的记载,和挖穴的村民提出若干要求。因为要同时出两具棺,要有两幅棺罩子,家族大,人口多,奶奶的娘家北董里来的有近百人。记得当时有人告诉我,奶奶享年87岁,是北董里村多少年来最长寿的老人。
               《九》
    午后,将骨灰盒分别放入棺材中,还专门给骨灰盒做了个支架,防止骨灰盒在棺材中移动,二姑说,爷爷生前爱吃花生米,还抓了一把花生米放在棺中,最后钉上棺盖,16人抬一副棺,两拨人轮流。我是长孙打着幡走在最前面,云彩叔在旁打另一个,最后是家中女眷,这种丧葬文化,多少年的习俗,第一次体验,也是为老人养老送终的责任。试想如果老人没儿没孙,这打幡的事不知谁来干。
    到了地头,往墓地抬的时候,天阴了,还下了几滴雨,放好棺木,摆好方向,我用铁锨埋了第一锨土,后围着坟头转了三圈。回来后四爷爷对我说,下葬时碰上下点雨是好事。守灵的这几天,四爷爷给我讲了不少家中的历史,先祖的名字,使我这个很少回家的人弥补上家族的记忆,特别感谢四爷爷的传承讲述。
    出殡的第二天,开始下雪,我回栢城村看望舅舅、舅妈,第三天圆坟,因大雪封路,还是秀兰姨的儿子诚诚开小蹦蹦车绕道把我送回董里集,圆坟后,我给坟中的爷爷奶奶好好磕了一个头,告诉他们,我要走了,您们永远留在了家乡,永远留在了董里集。爷爷奶奶终于入土为安,他们的精神会永远相传。
    十年后,父亲及堂叔们实施为我老爷爷,大爷爷,亲爷爷的墓前分别立了三座石碑,从邢台刻好运回董里集,让后人瞻仰,让家人永记。敬爱的爷爷奶奶,您们安息吧,您们一辈子的奋斗经历,您们的节俭美德,会教育影响我们一生一世,让我们心中永存。
注:第六篇《中年》第三节。待续……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板凳
发表于 2017-2-22 08:22:00 | 只看该作者
爷爷奶奶都开明,
支持革命坚持行,
老来享受儿孙福,
四代同学笑吟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64

主题

1万

帖子

3万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30841
QQ
沙发
发表于 2017-2-21 19:59:3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拜读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7 05:07 , Processed in 0.094005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