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四章 惶惶不可终日
柳絮和张华不想跟父母要钱买火车票回家过冬,早早地准备了些煤烤火。
过了年,开了春,刘彩芳写来一封信,说她已经结婚,丈夫对她不错。柳絮和张华这才明白,她一定是办的投亲插队,在那里找好了婆家调过去的,心里不免有些忐忑,说不出来是什么滋味。不过想想她毕竟去了鱼米之乡,日子应该比她俩好过,大米饭总可以吃饱的吧,幸福不幸福就只有她自己知道了。什么样才算幸福呢,其实也说不清楚。她俩的幸福在哪里呢,就更不知道。她俩把刘彩芳的信看了一遍又一遍,议论了一遍又一遍。最后柳絮执笔给她回了一封信,无非是祝她幸福美满之类的。
收到刘彩芳的信以后不久,突然有消息说,县里给知青分配工作了。很快,二队的冉志就收到县办工厂的录用通知书,上班去了。张华说:"还真让改改妈说着了,知青真的可以离开农村啊。"柳絮也很佩服农民的先见之明。但现在只是少数的知青走了,是不是所有的知青都能走呢,她们希望农民真的是最高明的算命先生,能算准所有知青的命运。
从报名下乡的那一天起,她们就没有想过有朝一日会离开农村,只知道毛主席指引了革命道路,只有坚定地走下去。走下去是无限荣光,不然就是可耻。这是社会的大潮流,所有的知青都融入了这个潮流,认同这个潮流,象她们家隔壁的兰兰,赖在城里不走,就会被人看不起。但是现在突然有人因为表现好离开了农村,潮流似乎在一夜之间转了向。一切有了工作的知青,不但有了城镇户口,有了商品粮,有了工资,还有了很好的口碑。而一切还在农村的知青,不但一下子没有了任何光环,分明还被带上了表现不好,至少是不够好的标签,继续辛苦劳作。柳絮真实地感到了悲哀,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夏锄开始的时候,柳絮和张华发现她们的粮食不多了。第一年吃的商品粮,第二年回家过了冬,粮食都没有短缺过。到秋粮下来还有三个月,她们理解了一个词叫"青黄不接"。她们去找队长,队长说:"我们也不够吃啊,分的粮食哪能够吃呢。野菜快长起来了,挖些野菜和粮食掺和着吃吧。你们不是有自留地吗,种些南瓜,到锄完地就可以吃了。
她们种下了南瓜,但远水解不了近渴。粮食眼看越来越少,她们只能吃得越来越少,肚子常常饿着。于是天天盼着南瓜快快长起来,天天盼着庄稼快快长起来。
前半晌,后半晌,锄地休息的时候,是最饿的时候。先是肚子咕咕叫,后来不叫了,只觉得空,肚子空还能忍,渐渐地好像整个人都空了,胳膊是软的,腿是软的,从头到脚好像没有一个地方不是软的,一心只想着能往身体里填点东西进去,无论什么,只要是能往里填的就行。每天,柳絮和张华都这样熬着饥饿,盼到收工,从剩下不多的粮食里,取一点出来,做一点吃的,缓解一下饥饿。
那天柳絮在地里正饿得浑身发软,远远地看到有一片葱绿的萝卜地,她以为自己饿花了眼,晃了晃脑袋,仔细望去,果然是萝卜地。她朝四周看看,才想起来,今天确实是在萝卜地这边干活。那葱绿的萝卜缨底下已经有了可以吃的萝卜。她顿时感觉更加饿得心烦意乱起来,思维立刻定格在了那一片萝卜地上。她突然起了一个念头,马上毫不犹豫地站起身来往萝卜地走过去。看地的老人在远处踱步,柳絮迅速拽起几个萝卜,拔腿就跑。老人看到有人偷萝卜,本能地追了几步,发现是知青,便停下了脚步。在社员们眼里,知青是特殊的人,他们打架,他们偷别人家的鸡吃,都不算稀罕事,吃几个萝卜算什么呢。
柳絮回头见老人不追了,一屁股坐在地上,用衣服擦掉萝卜上的泥,咔嚓咔嚓地大嚼起来。小时候,她学过一篇课文,说少年英雄刘文学跟偷队里辣椒的地主斗争,最后英勇牺牲了。她被刘文学誓死保护集体财产的伟大精神深深感动过。但是现在她一点也没有想起刘文学,只享受着有东西往肚子里塞的那种心满意足,只享受着肚子不再饥饿的舒服,只享受着浑身充实起来的力量。她给张华留了两个,放进衣服口袋里。回到地头,别人已经往前锄了一大截。她拿起锄头,拼命地往前赶,锄到张华身边的时候,把萝卜塞给了她,朝她笑笑。队长则跟在后面骂开了:"找魂去了吗,这会儿又来瞎球锄,这能长球个粮食吗,丧了八辈子良心啊!"柳絮只当没听见,好在队长骂知青比较文明,要是骂社员,早就操上祖宗八代了。
自留地里的南瓜终于一点点长起来了,金黄的颜色,看上去就让人垂涎欲滴。那年的瓜长得特别好,又大又甜。
秋收以后又有一批知青分到了工作,二队的隋德胜也走了。所有知青的心都浮动起来,有点惶惶不可终日。柳絮和张华被评上了五好社员,上面给发了奖状。要是从前,她们得了这样的奖状会激动,会兴奋,会感到光荣,会增添激情。但是现在,这对她们已经无所谓了,她们手捧着奖状的时候,心里却在怀疑,她们是五好社员,那应该算是表现好的了,既然表现好,为什么不给她们分配工作呢。当水缸里的冰越结越厚的时候,柳絮和张华回上海过冬去了。
张华回上海不久,她的三表哥出差到上海,顺便来她家探望。10年没见表哥了,他已经完全不是小时候的样子,穿一身蓝色的中山装,皮肤粗糙了很多,一眼看上去就是外地人的腔调。他说姑姑去世了,本来要按照她的遗愿把骨灰带到上海安放,但是考虑到他们一家人都在那边,将来祭扫也不方便,而且上海不兴土葬,他们那里是可以的,他们选了一块向阳的坡地,已经把母亲安葬了。他父亲让他乘出差的机会来跟张华的父母解释一下,以免他们会有想法。张华的父母没说什么,他们能说什么呢,人没了,骨灰放在哪里又能怎样呢。他们留三表哥吃了饭,走的时候,母亲叮嘱他以后有机会一定来玩。
柳絮的父亲已经结束了隔离审查,改为监督劳动。叛徒的问题还没查清楚,仍以叛徒对待。柳絮对父亲当叛徒的事情不再坚信不疑,为什么查了好几年都查不清楚呢,她开始觉得父亲有可能是被冤枉的。
开了春,柳絮和张华回村不久,听说上海的一所大学来招收工农兵大学生了,限定只招收上海知青。她们立刻到公社去要推荐表。因为只招上海人,公社里没有后门可开,她们很顺利地填了表交上去了。过了很多天,听说有人收到录取通知了,她们连忙找在县城里工作的冉志去打听,才知道招的是保密专业,她俩的出身都不合格。
张华一直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受惯了与人不平等的对待,无论什么事情办不成,只要是因为父亲的原因,而不是因为自己不努力的原因造成的,她都可以想得开。出身不好的人也有不少,大家都受到同样不平等的待遇,她甚至认为,在这个意义上,大家是平等的,并没有人成心只是和她过不去,从这一点上说,她只有沮丧,只有逆来顺受。
柳絮则快要崩溃了,想到前几次知青分配工作没有轮到她们,说不定也是出身惹的祸。那她怎么办,她觉得自己的前途一片黯淡。父亲的境况不改变,自己的境况就不能改变,,父亲的境况无法改变,那么自己的境况也就无法改变,她会永远都没有出路。以前批斗老师的时候喊口号说要把他们打翻在地,再踩上一只脚,叫他们永世不得翻身。现在老师们早已经都复课闹革命了,永世不得翻身的恐怕倒是自己。她开始失眠,常常在炕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觉,一整夜一整夜地瞪大了眼睛,看着房梁,看着房梁上一根根的椽子,看着椽子上压的杂木条,看着杂木条的缝隙里露出的泥巴,一点睡意都没有。
快到年底的时候,她们参加了县里招收小学老师的考试。张华觉得自己考得不错,好像看到了一点希望,只怕是不看分数又要看出身。柳絮则觉得自己写的作文没有扣住题,没抱什么希望。
等待结果的日子似乎过得很慢,5天,10天,20天,感觉已经过了很久,还没有消息。张华的信心一点一点消失着,终于又担心起来。
天气异常地寒冷,雪一直在下,厚厚地积着,一副不到春天决不消融的架势。柳絮看张华坐立不安的样子,决定陪她去一趟县城,看看结果究竟怎么样。
那天早晨,天一亮她们就出发了。狂风在耳边怪叫着,鬼哭狼嚎一般,卷起大片大片的雪花漫天飞舞,搅和成一个混沌的世界。她们的心一阵阵发紧,这样的雪天是最容易迷路的。她们不停地从雪地里拔出右脚踩下左脚,拔出左脚踩下右脚。风雪打在脸上象刀割一般的疼痛,她们迎着风雪拼命往前走,一刻也不敢停下脚步,甚至顾不上背过身子去缓一缓,喘口气,这样的荒郊野外可不是久留之地。路上几乎没有行人,有时候远远地看到有人从对面一点一点地走近,或是从身后慢慢地赶上来,她俩都会有一点担心,又有一点欣喜。担心是怕遇到坏人,那她们就惨了,在这样渺无人烟一望无际的雪地里,没人能帮她们。欣喜是可以有机会问一下路。路过村庄的时候,她们也是有一点担心,又有一点欣喜。担心是怕突然窜出狗来对她们咆哮,有时候这种看家护院的狗很厉害,主人万一没有及时出来喝斥,它们会无端地撕咬路人。欣喜是可以见到人,而且不会是坏人,可以问问村庄的名字,证实她们走的路径对不对。在这样的忐忑不安中,她们终于看到远处出现了城里的砖瓦房。
到了县城,进了政府大院。整个院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院子里有十几排平房,房顶上也积着雪,纯净的白雪使整个院子显着几分庄严。她们从没进过这样正经的政府机关,心里突然觉得有点怯怯的,不知道这样自说自话地闯进来问自己的事情合不合适。她们找到了教育局,轻轻地推开门,正不知道该不该踏进去,里面的人看到了她们便问:"找谁啊。"张华怕被人赶出去,立刻回答说:"我们上次参加了考试,有结果了吗?""叫什么名字啊?""我叫张华。""我叫柳絮。"她们赶紧报上大名。"奥,张华啊,你是第一名。回去等通知吧。"张华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愣了一会儿,才觉得浑身一下子轻松下来,她终于可以堂而皇之地走出农村了。她兴奋得有点发懵,甚至没有听到柳絮是不是录取了,也不记得自己是怎样走出教育局的。大片大片的雪花仍在漫天飞舞,但她对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没有了感觉,脑子里只是不断重复地想着,我终于有工作了,终于有工资了,终于不会再饿肚子了,终于可以不再跟父母要钱了。她天生性格沉稳,从来没有什么事情让她如此兴奋过。直到听柳絮在说:"这下好了,你当老师了。"她才回过神来,急忙问:"你没录取啊!""没有。"张华的心一沉,突然平静下来,为柳絮担心起来,她一个人在村里怎么生活呢。她想安慰安慰柳絮,又觉得无论说什么都是苍白无用的。好在柳絮这次原本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也没有太大的失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