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板凳
楼主 |
发表于 2016-3-9 16:09:1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知青淘吧 于 2016-3-9 16:11 编辑
编后感言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李丽娟
在《砺炼华年》的编辑过程中,我作为联络员,有幸在工作中反复通读了文集的全部作品。
这部文集涵盖了从学生时代到1966年停课大串联、“文革”、下乡、回城、退休等所有时间段发生在抚顺一高中老三届同学身上的故事。同学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再现了一群热血青年在苦乐间挣扎前行的人生经历。
每通读一遍书中文章,我都会心情激荡——为同学们感人的故事,更为文中所反映出的主人公们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正是有了这两种精神的支撑,同学们才能在山重水复的境遇中奋力抗争,在艰苦的环境里顽强拼搏,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懈追求……,也正是这样,才成就了抚顺一高中老三届可圈可点、可歌可忆的历史。
综观文集,从内容上可分为对母校和高中生活的怀念、参加文革、知青生活和回城拼搏四个部分。
一、对母校和高中生活的怀念
抚顺一高中当时是全国194所重点中学之一,正如吴长厚在《我的大学》中所说,“一高中的学习生活健康活泼,科学严谨,紧张有序;一高中的教学方法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启迪智慧;一高中的学生,英才荟萃,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手不释卷,挥斥方遒”;又如秦世家在《在1993年师生联谊会上的演讲》中所说:一高中的老师有“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教学思想,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所以同学们纷纷打开尘封的记忆,写下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如高玲的《为母校抒怀,为同学歌唱》、詹恒志的《岁月放歌》、马惠云的《青春无悔》、牛建春的《怀念一高中》、 张淑荣的《往事的沉淀》、周颖的《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艾静廉的《我的高中生活情怀》等。他们或讴歌母校,或感念恩师,或回忆怀揣梦想、刻苦攻读的美好时光,让人们看到当年莘莘学子的理想和情操。丁宝志的《一张四十八年前的大字报》则巧妙地用“文革”中一位老师批判学校教学路线的内容,从反面印证了一高中当年的辉煌。
《师恩难忘》是任勉励回忆文章的题目,也是大家每当提起学生时代必谈的话题。田文昌在他的《特殊时代的师生情谊》中深情地写道:“有三位老师是深刻影响我一生的恩师,我每一步的成长和每一分成功,都离不开他们的身传言教和支持鼓励,他们是:我的小学老师李春田先生;中学老师唐永胜先生;研究生导师解士彬先生。这三位老师是影响和造就我一生的终生导师。”,“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一种情谊,更是一种传承,人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自己的人生导师,没有传承,就没有历史,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他的总结深刻精辟,代表了我们的心声。
同学们在文集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在一高中的学习生活使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一高中老三届日后的多彩人生。
二、参加文革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彻底改变了老三届的命运,绝大部分同学被卷入其中。一些同学在苦涩的回忆中写出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如田文昌的《抹不掉的记忆》、白俊山的《感悟红卫兵大串联》、张希伟的《一行诗句引出的麻烦》、李英敏的《“皇帝的新衣”新编三则》、张军的《动乱岁月中的二三事》、霍灿琦的《“文革”中我没有资格“大串联”》、王绍华的《没有走完的长征路》、王雅杰的《我的表哥》等。
历尽沧桑之后,同学们摒弃了当年的激情和狂热,取而代之的是平静的回忆和冷静的思考。如丁启明在《我经历的“文革”》中说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社会和谐,永远不要再发生那种于国无益,于民有害的事情。”赵青在《我的回顾与思索》中谈到对文革的评价和改革开放后的提干、下海等问题的看法,最后他说:“习总书记这个班子……有一个特征,在选举产生的二百零五名中央委员中有过知青经历的六十五人;在二十五名政治局委员中,有七人;在政治局常委中有四人。这段经历在磨练他们性格的同时,也塑造了他们的平民情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拉开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在文革中出现了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承载着一大批青年学生理想和报负的赴边热潮。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在反动血统论的巨大压力之下渴望寻找一块没有歧视、没有桎梏、能够尽情施展抱负、全身心报效祖国的乐土而踏上征程的。然而事实却如吴长厚在《赴边之旅》中所说:“大潮裹挟之下,几乎没有人能够抗拒历史潮流的滚滚东流。任何旨在去掉家庭出身标签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不仅家庭出身不能改变,人生道路也不能自己选择,不管你走到哪里,即使你走到遥远的边疆,那个贴在脑门上的阶级标签,也注定是揭不掉的。幸运的是,胡耀邦、邓小平拨乱反正,重启国运,才给我的命运带来了沧桑之变。从此,我有了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有了敢作敢为的个人平台 ……”,他的话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饱经沧桑之后的反思彻悟之语。
周功煌的《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记录了他作为热血青年的豪情壮志,也记录了在艰难、迷惘中的执着与坚守。他用自己十二年的青春时光,从一个背着家庭出身包袱的串联学生到兵团的正式职工;从连做一名拖拉机手都没资格的人,到被选进深受重视的武装种子连,并于1978年成功考进新疆医科大学,退休前曾担任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等多项职务。周功煌的经历再一次体现了一高中学生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