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9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江寒汀这枚印有问题

[复制链接]

57

主题

206

帖子

7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79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4-13 08:14: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齝庐主人 于 2018-4-24 23:44 编辑

江寒汀这枚印章感觉有点问题

品读过杭州知青老诸的<傅阿姨临摹花鸟画>,也对傅阿姨老有所为的奋发精神所感动。退休之后根据自已的情趣选择一二特别上心的爱好,潜心学习研究,修身养性,劳逸结合的安排自已的晚年生活,真是善莫大焉的好事。
在品读过程中,我对那幅拼图中的江寒汀书画用印产生了一点兴趣,奇事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说来与大家分享。
这枚印章的权属者,拥有者肯定是江寒汀了。这个,一星半点都勿庸置疑,因为我手里有确凿的现成的资料证明。既不怀疑它假,那还说啥呢?我想说的是,这枚落款印章不是钤上去的,而是剪裁之后粘贴上去的。如果说拼图上展示的这枚印章就是<梅花腊嘴>这幅画作上的原有印章的话,那我就有足够的理由说,彩色的<梅花腊嘴>图很可能是伪作。
何以如是说?
钤印和粘贴的印章给我们的视觉观感是不一样的!怎么个不一样法?且听我一一道来。


我现在给出的图一图二(都是我翻拍的,图一出自我的藏书,图二来自杭州老诸文中的拼图)就是同一枚印章而又可见差异的模样,咱们不妨来细细的比较一番。
首先看图一印文底部的轮廓线(不是指摄影的边框线_下同),这是一条不规整的弧线,而且还是右边带有残破的弧线(这是艺术家有意为之,按下不表。),而图二印章底部呈现出来的线条却是完全的直线。左半部带印泥的线是直的,右半部的线也是直的,但却不是印章的轮廓线。同时,这枚印章的右竖边线也是基本直的,还有印章上方左右两角是明显的用剪子修剪出来的圆势,左边带凹陷的边线也是用了剪子使之然的。这些跟图一这枚印章的面目是不一样的。问题在哪里呢?就是我上文提到的剪裁和粘贴问题。
这位仿冒江寒汀的先生(画真是作的不错,几可乱真的点赞一点都不为过),他没有江老先生的画印,他得想办法,真的印章没法找到,但报刊杂志上却找得到发表过的。图一这枚印章就是从西泠印社的社刊<西泠艺丛>(1982年12月出版)上翻拍而来,图二却是用剪子修剪过得来的。底边的印泥部分己受了伤,不齐的边己变成整齐的直线了,同时右边原本的弧线也被修直了。我之所以决断的这么说,是因为我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
作书于大红纸或大红宣纸时,红色的印泥盖上去没法显示,所以只好先钤在白纸上,等印泥晾干后再沿周边剪裁下来,有时也会伤及印文的轮廓,有时却是为了审美的需要而刻意为之。如果说这个印章也是如我般的用<美图秀秀>编辑时没掌握好分寸,那它的四条边都应该绝对的直(就是我翻拍的图一图二呈现给大家的),而且上方的两角也不会带圆势。在白色的纸呀绢的材料上写字作画,不去钤印而去贴个印,那不是画蛇添足了吗?所以只能证明,这不是他自己的印章,更要证明,这画不是出自江寒汀之手。
但凡写字作画之人,至少都有几枚常用的书画印章(我要附带说一句,这不能叫“私章”,虽都属信物,但切不可同日而语,私章和书画印章的差别大了。尽管同属信物,但前者以往只用在取包裹领钱上,后者则用于书画或文物的款识上。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一是工匠的营生,一是文房雅事。
尽管有的人自己不善治印,好朋友自会帮他了却这番心愿,更何况象江老先生这样的海上画派一大家呢!
我在这里作比较的这印章,就是出自跟江老先生同年去世的邓散木之手(邓是二十世纪数得着的篆刻大家之一,年青时己蜚声上海,后受聘去北京工作定居)。邓散木先生共刻治了5枚江寒汀的姓名印(其余将补在文末),但我在网上搜寻了一番,好象未曾见到有钤邓先生所刻印的画,此又是<梅花腊嘴>非江寒汀画作之佐证。当然,网上的画,并非江老先生画作的全部,而且有的印太小看不清,也都不能说佐证的依据充分,但实话实说,这只要前文的分析已经足够了。
书画鉴定的微妙之处,往往是在落款的笔迹和印章的真伪这些细枝末节的甑别稽考上,一俟功课做足,其结果便随之尘埃落定。
用句时髦的现代语来说,就叫“细节决定成败”。
下面这幅图即问题印章的出处。就是左边这幅作者名为《梅花腊嘴》的原图,其右下角穷款寒汀二字下的印章—骑缝的这枚白文印是它的放大图。
下面是邓散木为江寒汀刻治的另四枚书画用印
齝者,牛牲类反刍之谓也。取其反复咀嚼琢磨,以勤补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主题

206

帖子

77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779
QQ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4-13 08:28: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齝庐主人 于 2018-4-13 08:31 编辑

哎呀,终于把这几幅图片弄得基本可视了。
齝者,牛牲类反刍之谓也。取其反复咀嚼琢磨,以勤补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3 02:41 , Processed in 0.17801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