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321|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封建社会的“高考“——会试

[复制链接]

392

主题

2153

帖子

52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2 16:10: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道传薪 于 2017-6-12 16:12 编辑



    准确地说,会试和殿试是朝廷最高一级的考试,其中的会试是带有决定性的考试,而殿试只定名次,不存在被黜落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称会试为封建社会的“高考”也是说得过去的。会试一般是头一年秋天考中举人,第二年春天在京城举行,也称春试,春闱。会试是考进士,由礼部主持。明清时代的会试与宋代的省试属同一级别。考生的旅途费用完全由公家支付。每逢丑、未、辰、戌年举行,为正科,当然也有恩科。考试时间、场数、内容基本上与乡试相同。但试题的难易程度似乎更难。
  会试的主考称总裁,一开始用阁部大员四人,有时候多至五六人,一般的惯例是:一位正总裁,三位副总裁,其次序用“光、明、正、大相区别,以大学士、一二品官及翰林进士出身的人担任。会试的同考官一开始用二十人,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后改为十八人,后来也就成了定例,十八房之称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康熙年间,朝廷派出主考的房官,都要在礼部设宴款待一番,并赐给金花、彩缎,然后入闱。后来为谨慎起见,以防招致闲话,接旨之后就马上赴任。赴任之后,即大书“回避”两个字贴在门外,并加封条,就是家书都不得送入。至于同考官之分房,推荐给总裁评定,其程序以及总裁互相阅读商定取中等办法,也与乡试略同。
  考生进入会试阶段,还须进一步的朝廷资格审查。也就是说,在县试的“认保”、府试的“派保”和院试的“联保”的基础上,再一次的朝廷清查,以保证士子的所谓“身家清白”,以防出现冒籍、枪替等作弊行为。审查完了以后,才能正式进入应考的程序。考试共三场:第一场,初九日,试《四书》三题、《五经》每经四题,考生可以任选一经,都用八股文体裁撰写;第二场,十二日,试论一篇,判五道,诏、诰、表选作一道;第三场,十五日,试经史时务策五道。当然不一定每次会试都是这样,有时候也有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仍然以制义为重。直到光绪年间,才算有了根本性变化。
  商衍鎏先生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谈到过他参加会试的情景:“因光绪二十七年辛丑秋闱以后,废试八股文、试贴诗,改为第一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第二场试外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第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二篇,均不准用八股式,并废誊录,以原卷送考官评阅,但仍弥封。是科我兄衍瀛中式,并入翰林;我未中,在北京教书。光绪三十年(1904)甲辰科我三月由北京再到开封应会试,四月初十放榜,我中式第一百二十九名贡士,年三十一岁”(见商衍流《清代科举考试述要•科举考试的回忆》)从这段回忆中可以看出,到清末以后,八股文命运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了。
  会试取中的名额,各个朝代不尽相同。明代会试录取率在6%~11%之间(见钱茂伟《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清初仍然沿袭明制,分南、北、中三卷录取。当时预定考中四百名,结果由于各省的情况不一样,江西、浙江等省的南卷取二百三十三名,山东、陕西等省的北卷取一百五十三名,云南等省的中卷仅取了十四名,一些边远省份的名额甚至无法保障。到了康熙五十二年(1712),便取消了南北官民字号等分卷考试。考前由礼部统计当年的实际应试人数,每科根据实际应试人数及前三科中式人数,由皇帝钦定本科中额人数。然后再按各省的大小、人数的多寡,分配名额,并兼顾到文化大省和人才稀少的边远地区。这样一来,每科会试考中的比例大约在每二十到三十人中,取中一名进士。梁启超概括清代科举考试逐级竞争的情况说:“邑聚千数百童生,拔十数人为生员;省聚万数千生员,拔百数十人为举人;天下聚数千举人,拔百数十人为进士。复于百数十进士,拔十数人为翰林。”(见梁启超等《公车上书请变通科举折》)可见,在读书人中想进入进士阶层,已属凤毛麟角。
  应该说,进士的录取是相当严格的,为了防止鱼目混珠的现象发生,朝廷往往都要在发榜之后,再一次复试。试题为《四书》文一篇,试贴诗一首,并要求当天复试当天交卷,只有这一关闯过去以后,才算正式中式,成为一名贡士,考取第一名的称“会元”。会试发榜时,往往正值杏花盛开,所以又称为“杏榜”。会试中落榜者,还可以三年后继续应考,考不中,只要你自己有信心,就可以一直考下去,在科举时代,一生中考十次八次会试的也不乏其人,真正做到了活到老,考到老。在这样的情形下,也有的举人能受到皇帝的知遇之恩,虽然落第了,仍然钦赐参加殿试,如雍正十一年(1733)年竟然有十七名举人堂而皇之地走进了殿试的考场,从而呈现出实际参加殿试的人数多于当年贡士人数的有趣现象。
  历史上的科举人才主要是指进士,而进士正是来源于会试。进士及第者大多成为唐、宋、明、清各个朝代高级官僚,在历史上的政绩也最为突出,对中国封建社会做出过重要的贡献。科举制确实选拔了大量的人才,可在现代人的心目中,一想到这些人才就很自然地联想到范进与孔乙己来,其实范进与孔乙己虽然反映了一定的历史真实,但他们毕竟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事实上科举时代也造就了许多像文天祥、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白居易、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辛弃疾这样的文学家,甚至还有沈括、徐光启这样的古代科学家,就连我们熟知的朱熹、蔡元培一类的教育家也是进士出身,这些历史上的名人都是货真价实的科举人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主题

2862

帖子

893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36
沙发
发表于 2017-6-12 18:09: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北国风光 于 2017-6-12 18:10 编辑

    科举制,经过一千四百余年的初成、发展、完善,最终成为—套成熟的选拔官员“制度”,它虽难称“十全十美”,但却无可替代。它的产生,对国家的富強,百姓的安居,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沒。
赫荣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板凳
发表于 2017-6-13 07:55:29 | 只看该作者
古代考试也好难,
层层把关作审判,
当年科举称会试,
只为进士一头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73

主题

8928

帖子

2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2261
地板
发表于 2017-6-13 21:55:52 | 只看该作者
     考试虽说是以分数论英雄,但雾梦感觉,相对是公平的~  知识改变命运还是有道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2

主题

2153

帖子

52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2
5#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09:11:43 | 只看该作者
北国风光 发表于 2017-6-12 18:09
科举制,经过一千四百余年的初成、发展、完善,最终成为—套成熟的选拔官员“制度”,它虽难称“十全 ...

     谢谢大哥的精彩评论!大哥说得非常对!科举制度尽管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仍然是不可多得的选择人才的手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2

主题

2153

帖子

52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2
6#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09:15:33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7-6-13 07:55
古代考试也好难,
层层把关作审判,
当年科举称会试,

欣赏龙版的精彩诗评!科举应该说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上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2

主题

2153

帖子

52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2
7#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09:18:09 | 只看该作者
雾梦 发表于 2017-6-13 21:55
考试虽说是以分数论英雄,但雾梦感觉,相对是公平的~  知识改变命运还是有道理的~ ...

        欣赏雾梦版主的精彩点评!您说的非常对,过去的农家子弟只能靠这条路而出人头地,确实相对公平的。上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1398

帖子

336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69
QQ
8#
发表于 2017-6-14 17:00:35 | 只看该作者
看来大道先生对古代科举考试是颇有研究的。学习了。
wyh1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主题

2862

帖子

893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36
9#
发表于 2017-6-14 17:23:55 | 只看该作者
大道传薪 发表于 2017-6-14 09:11
谢谢大哥的精彩评论!大哥说得非常对!科举制度尽管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总的来说仍然是不可多得的选 ...

看法相同,观点一致。
赫荣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2

主题

2153

帖子

52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2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08:26:05 | 只看该作者
不了翁 发表于 2017-6-14 17:00
看来大道先生对古代科举考试是颇有研究的。学习了。

谢谢大哥的热情鼓励!对科举文化也是兴趣爱好,学到一点皮毛而已。遥祝开心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1-6 06:10 , Processed in 1.201200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