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大都市,散落着这么一个特殊群体——一群原本应该在家乡安度晚年,享受儿孙绕膝的老人,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故土,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落脚;一群原本在乡间日耕夜织、间歇也适时品味悠闲的老人,告别了阳光下老房子外坐着摇椅品茶抽烟的优哉游哉,独坐在城市漂亮空旷的大房子里守望孤独……他们,被冠以一个新名称——老年漂。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重庆的 “老年漂”不在少数。工作、结婚、买房、生子……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人员选择留在大城市里安营扎寨,而他们的父母,或为了照顾儿女生活,或为了老有所依,或为了照顾孙辈,不得不离开故土。从一个熟悉的环境“漂”到一座陌生的城市,他们不仅要面临语言不通、文化差异、生活不习惯等种种问题,同时也在儿孙亲情和浓重的乡愁间纠结,他们一边与儿孙生活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一边要时刻畏惧于城市生活的陌生,去与留之间难以抉择。
实例A
饮食习惯、语言是最大障碍
除了生活环境的差异,最让郑阿姨头疼的还是语言沟通障碍和饮食习惯。
郑阿姨是地地道道的福建人,说一口闽南语,儿子郑斌(化名)大学毕业后就留在重庆考取了公务员,并和一位当地姑娘结婚生子,从此将家安在重庆。3年前郑阿姨在福建老家患病动完手术后,考虑到无人照顾,就被儿子接到重庆一起生活。
儿子媳妇事业都小有成就,老人家过来生活本来应该很悠闲,却因为语言上的沟通让郑阿姨觉得自己就像个“会说话的哑巴”。平时在家只有儿子郑斌可以和她用闽南话交流,媳妇是一个字也听不明白,几岁大的孙子更是听不懂奶奶到底在说什么。但儿子工作早出晚归,白天郑阿姨一个人在家闲得闷得慌,出门散步碰到邻居老人,开口和人家也聊不上,带福建口音的普通话和川普碰在一起,更是让双方都听得云里雾里,久而久之,郑阿姨不愿意和小区邻居接触了。
语言沟通上的障碍慢慢学还可以逐渐适应,饮食上的大差异才让郑阿姨直叫苦。郑阿姨吃惯了清淡口味,渝菜又以麻辣著称,不合口味只有自己买食材。很多在老家习惯用以煲汤的食材找几个超市都买不到,只有翻来覆去做几个小菜勉强糊口。郑阿姨做的饭菜,媳妇又吃不惯,“上次妈用紫菜和一些稀奇古怪的海鲜煲了一锅汤,一看就黏糊糊的没什么胃口,尝了一口差点没直接吐出来。”媳妇卢燕(化名)说道,看着他们娘俩吃得津津有味,自己和儿子在旁边干坐着瞪眼,也不好意思埋怨婆婆饭菜做得不合胃口,只有另外下厨做顿合口味的。
每年春节回老家过年,是郑阿姨最开心的事。回到熟悉的环境中,可以和老朋友聊天唠嗑,吃想吃的美食,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很美好。“现在每天最大的盼望就是儿子早点下班回家,可以和他聊聊天。”郑阿姨这样形容,在一个陌生的环境,没有可以聊天的人,感觉就像在家里“坐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