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391#
 楼主| 发表于 2016-5-19 13:09:45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03

雨夜

田文华
原抚顺一高中二年级五班学生。1968年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四海大队。一年后到陆家中学当民办教师。1971年回城,入抚顺石油二厂子弟中学当了教师,先后任教师、教导主任。后调厂教培中心任教育科长,负责企业所属中小学、技校、职高的考评和全厂职工脱产、业余进修的管理工作。1995年任厂职业中专校长。其间获市政府授教育先进个人。

这是下乡的第一个夏天。进入三伏了,三遍地已铲完挂锄了。队里没啥活了。白天我跟着九荣大爷赶着的牛车,从壕里往队部东边的粪坑里拉土沤肥,以备春天种地用。晚上早早收了工。我到青年点匆匆吃完饭,顺手拿了两个熟土豆,给大黄吃。大黄是赵洪祥大爷家的一条母狗,通身土黄色,我们就叫它大黄。它非常凶悍,整天趴在院门口。有人靠近它就狂吠,向主人报信。我很稀罕它,经常给它吃的,到洪祥大爷家没住几天跟我就很熟了。一见到我就摇头摆尾地从院门口一直跟到屋门口。主人不吆喝,它从不进屋。
半月前,家里来信说,爷爷在老家去世时留下三间土房。母亲要回老家那边处理一下。母亲为此事去趟天津,坐的火车路过赵家屯。我回信告诉家里,想借机见见母亲。定的就是当天晚上七点,八车厢。回到住地,和洪祥大爷、大妈、振龙二哥二嫂打个招呼,晚上不用等我。
伏天就是连雨天,多数是白天停、晚上下。白天闷热,满天云彩,说不上什么时候就变天。小孩儿的屁股——没准。连雨天,大道已是坑坑洼洼,深深的车辙满是泥水。特泞,不好走。这地儿的土“干了硬,湿了泞,不干不湿弄不动”。从洪祥大爷家出来直奔大壕,路过顾百合家旁边就是队里的菜地。我顺手摘了两个苕瓜。这苕瓜酸甜又脆爽,给母亲尝尝不错。上了大壕我才发现,大黄一直跟着我。“回家去,别跟我。”大黄站那不走了。
大壕依小黑鱼沟河弯弯曲曲而修。壕内河水蜿蜒曲折,荒草滩地,一望无边。壕外是东荒、四海、陆家、六屯、砖台的庄稼。高粱、玉米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葱,微风徐徐,感觉凉快惬意。天上灰色的云块随风集聚起来。高粱、玉米已经杨花抽穗,发出咔咔的拔节声。大雨使河水猛涨,哗哗的流水冲着岸边,泥土被一块块冲进河里。我一路小跑到了赵屯车站。一问,还有十几分钟车就到了。
火车进站了。我急跳上八车厢,左顾右盼地从后往前寻找母亲。“文华,在这儿……”寻声望去,母亲在身后的一个座位上。车上人不多,旁边空着一个座,我挨着母亲坐下。一时不知说啥好。把两个苕瓜递给母亲:“这苕瓜很好吃,又解渴又解饿。”母亲盯盯地看着我说:“胖了,干活累不?能吃饱不?都吃什么?”母亲连声问个不停。一边说着一边从背包里拿出两个全面饼,用纸包上塞给我说:“吃了吧。”我知道这是每月供应的几斤细粮做的,路上母亲的饭。我推回去说:“妈,你留着路上吃吧,我吃饱了出来的,不饿。”其实半年没吃过白面饼了,真想吃两口。这时车已经到了沟帮子。趁停车几分钟,问了一下到天津后,有人接站否?住在那儿;父亲、姐姐、弟弟的情况。母亲嘱咐我别担心,家里都好,好好干别想家。车开了,我急忙下车。望着渐远的车影,一阵怅惘,一阵心酸,一阵满足。
返回到赵家屯车站已经是九点多了。借着车站微弱的灯光,看见头顶已是乌云翻滚。远处传来轰轰闷雷声。不好,要下雨了!我撒腿就跑,刚跑到大壕上,巴掌大的雨点就砸到身上。瞬间,彤云密布,狂风四起,电闪雷鸣,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天像漏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一道闪电过来,趁机睁眼一看,白茫茫,什么也看不见了。雨越下越大,风助雨势,雨助风威,庄稼被风刮得哗哗作响。紧接着,一声巨雷在头顶炸开,我不由地心里一紧,起了一身鸡皮疙瘩,我感到从没有过的恐惧。我想快跑二十分钟就可到家了,可是身不由己,脚下的泥溜滑,迈一步一哧溜,塑料凉鞋被粘泥粘掉了,黑暗中摸着鞋串在裤腰带上。弯着腰,往前蹭,一迈步一哧溜一屁蹲儿;起来一迈步一个狗吃屎。干脆双手抓地跪在地上向前爬。一边爬一边借着闪电看着边上的路。心想:千万别滑下去。壕里是修壕取土挖出的一人深的土坑,壕外是无路可走的庄稼地,掉下去就上不来了。我趴在像涂满黄甘油的凹凸不平的玻璃似的壕顶上,站不起迈不开步。暴雨仍不停地下着,空旷四野,风雨交加。雨水、汗水顺着脸往下淌,身上冒着热气,艰难地爬着。不知过了多久,借着闪电光亮一看,到四海了,下边就是机井房。这时已是沟满壑平,平地都是汪洋一片。我转过身顺势往下一溜,扑通一声滑进机井房旁边的水坑中,露出头定睛判断一下方向,向前游去,刚游几下,突然感到有一股热气喷在后脖子上。是狗!闪电中看清了是大黄,它咬住了我的一只袖子就往后拽,转头时,我发现头顶上就是机井的三相开关闸。好悬呀!到坑边水浅了这才站起来,跟着在雨中又蹦又跳的大黄往街里走去。快到洪祥大爷家时,大黄大叫起来。我看见大爷屋里灯亮了,紧接着二哥屋里的灯也亮了。
洪祥大爷大妈,振龙二哥二嫂都站在外屋地,看着落汤鸡的我,大爷心痛地说:“快换衣服别着凉,快!点火烧热水,给孩子弄点姜糖水。”我换上干衣服。二嫂端来一碗冒着热气的红糖姜水问:见着老妈了?我点点头,眼泪掉进碗里。真渴了、饿了、冷了,三口两口就喝干了。
第二天一早,洪祥大爷坐在炕上望着院子里的大黄说:“这畜生昨晚就没在院子里,谁知道跑哪儿去了。”我断定,它在壕上等我。早饭我吃了半个大饼子,剩下一个半给了大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9
392#
发表于 2016-5-20 08:14:31 | 只看该作者
雨夜火车去见妈,
归来冒雨掉坑啦,
幸亏大黄来引路,
自然次日奖赏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393#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16:53:56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5-20 08:14
雨夜火车去见妈,
归来冒雨掉坑啦,
幸亏大黄来引路,

感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394#
 楼主| 发表于 2016-5-20 16:56:13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04

土匪消逝的日子

田文华

2000年12月6日。气温下降到零下二十度,天气很冷。晚饭后董长荣来电话,说付群病危,可能是脑出血。

晚六点在矿务局医院手术,要我明天去看看。我和他约好明天上午十点在医院门口会合。一夜就惦记这事儿,没睡踏实。凌晨四点,一阵电话铃响起,接过电话,是长荣打来的,“土匪”已死。我急忙穿上衣服,出门打车赶到病房,几位同学长凡、醒华、广智、王立生、抚生、小林子已经先到,付群的妻子和女儿站在躺着付群的床旁。我急忙走到床前看他:脸色黑黄像黄土,两只小眼睛永远地闭上了,头上缠满了因手术而扎上渗透鲜血的绷带,在死人才盖的黄色被子下,我看他穿上了呢子西服——装老衣服,我用手摸了摸他那僵硬冰凉的脸,我眼睛湿润了。付群的弟弟把我拉到一旁,墙根儿堆放着粘满粪污的衣裤,他弟弟告诉我,手术没做完就死在手术台上……妻子小韩和女儿低泣着。我真不敢相信这是事实,前一个月我们还在一起吃喝,谈笑风生的活生生的灵魂,如今消逝了,永远地逝去了。我面对着墙站着,闭上眼睛。那些在一高的教室里一起上课,在二中的礼堂里一起练跳箱、空翻、单杠;在操场玩排球,不时来个鱼跃;上大河游泳,他倒三角的体型,两块隆起的胸大肌,魁梧彪悍的身影,还有那放荡不羁带点狡黠而善良的笑声……在眼前一幕幕浮现。
我们把“土匪”送进太平间。陪小韩回家的路上,我想:付群表面嘻嘻哈哈的,其实他心里是挺苦的,大大咧咧的背后,有他的难言酸楚;他是很细心、很有情感的人。
我想他如果不从学校调出来,如果能和我们说说心里话,如果他把生活、工作的压力看开些,悲剧也许不会发生。可见,只有清醒,才被他人认为你明智,才会忍耐、宽恕、包容、;只有热情对待生活,才会觉得幸福、充实、满足。人不能悲观、颓废、空虚、迷惘、消沉。
“土匪”带给我启示。愿你一路走好,九泉下永远会有酒喝。别了,一个平凡而熟悉的生命,别了,我的同学!我会永远怀念、记住这个生灵留给我的难忘的快乐时光。安息,我的同学契友!当晚我电话通告了李丽娟、田文昌、王力、朱秋萍同学。
按风俗习惯,第三天为付群送葬。我和老伴早早就到了他家,人们也陆陆续续到齐了。
殡仪馆人头攒动,却鸦雀无声,只有低沉悲壮的哀乐,让人更加沉痛。告别仪式开始,我们都庄重地向安详地躺在玻璃棺中的付群鞠躬致哀,他妻子、女儿、亲属低低的哽咽和哭泣声像铁锤砸在我的胸上,压得喘不上气。匆匆绕过付群时深深地看了一眼。虽然已经化了妆,脸色依然还很难看。当我们刚走出大厅门口,火化工作人员将付群推走的一刻间,传来了女儿和亲人的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喊声。这场面,这声音是人生教育的最好的声像课堂。在这人世间,功名利禄都荡然了,恩怨情恨都如烟了。
当看到付群的女儿捧着骨灰盒,看到骨灰盒上付群微笑的遗像,他似在说:回眸一笑留残照,世间万事蝇头小。珍重老同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9
395#
发表于 2016-5-21 08:00:12 | 只看该作者
突然送别老同学,
音容笑貌在眼前,
送葬会上众呜咽,
唯愿挚友心安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396#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23:13:42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5-21 08:00
突然送别老同学,
音容笑貌在眼前,
送葬会上众呜咽,

感谢龙行超版的精准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397#
 楼主| 发表于 2016-5-21 23:14:03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05

苦涩的回忆

田文昌
原抚顺一高中二年五班学生,1968年下乡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四海大队插队。1971年抽调回城,读师范、任中学教师、到工厂做工人又做干部。1980年考取西北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1983年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兼职律师。1995年转行做专职律师至今。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名誉院长,多家法律院系兼职教授,美国刑事辩护律师协会终身荣誉会员,2013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


苦涩的回忆
——苦中寻乐的一高中“校歌”
高中老同学丁宝志来访,谈及往事,勾起一段苦涩的回忆。
那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68年,也是我们被下乡做“知青”之前的一段日子。我们当年是在辽宁省的抚顺市第一高中读书,那时抚顺一高中学生都是住校生。因“文革”时期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伙食非常差。主食基本上每天都是玉米面窝头和煎饼,副食则以白菜汤为主,改善生活的机会实在太少。加上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迷惘和对前途的不可预测,同学们的情绪十分低落。在那种情绪的感染下,有一天,在食堂吃晚饭时,丁宝志触景生情,诗兴大发,借用当时盛行的歌曲《等待出航》的曲调,填写了一首由抱怨伙食而借题发挥的歌词。
“昏暗的灯光,映照着空旷的食堂,饥饿的学生们,整齐地排成了一行。眼睛望着卖饭的窗口,焦急地等待着开饭的时光。啊啊啊扎不拉茬的煎饼,啊啊啊粘了咕唧的菜汤,我们就是这样长大,等待毕业奔向他方。”
没想到,本来是一个玩笑,却很快就唱遍了整个学校,被戏称为“抚顺一高中校歌”。因为这首歌词,丁宝志同学遭受了大批判,更险些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同时,也因此得了一个“文学流氓”的雅号。
这年九月份,全校学生下乡以后,这首歌也跟着我们来到农村,成为广阔天地里大家自娱自乐的一项内容,高兴时就唱上几句。回城后,同学聚会,有时候也会借着酒劲儿唱上几遍。唱着这首歌,大家就像又回到了一高中当年的生活,就会想起很多很多。如果将来在某一个地方,抚顺一高中“老三届”的学生凭着这首所谓的“校歌”找到自己的老校友,那将是多么神奇的佳话!
丁宝志初中时就显露了他的文学天赋,被语文老师钦定为语文课代表。下乡两年后,他离开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回到山东老家做起了教师,继续发挥他的文学特长。看来,“文学流氓”这个称号还是名副其实的。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狂热青年如今已成老叟。然而,往事虽然苦涩却难以忘怀。谈笑之余,特将此歌词连同曲谱录出来,供大家赏析,更希望能勾起抚顺一高中“老三届”校友们的回忆。当你们看到这首歌的时候,希望能够回到我们共同经历过的那难忘而苦涩却又火红的青年时代!也希望年轻的一代,借此品尝一下那个特殊年代的些许苦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9
398#
发表于 2016-5-22 07:36:09 | 只看该作者
学校食堂吃得差,
学生感触歌说它,
编歌之人受批判,
大伙全都学会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399#
 楼主| 发表于 2016-5-23 14:41:25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5-22 07:36
学校食堂吃得差,
学生感触歌说它,
编歌之人受批判,

田文昌同学和我们一道于1968年9月26日插队到北镇县青堆子公社四海大队,1971年抽调回城,后来考取西北政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兼职律师。95年转行做专职律师至今。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名誉主任,西北政法大学刑事法学院名誉院长,多家法律院系兼职教授,美国刑事辩护律师协会终身荣誉会员,2013年度中国十大法治人物。
    他在忙事业的同时, 倡导同学们写回忆文章,并全额出资编撰印刷了这本五十七万字的《砺炼华年》。希望“我们的故事能够成为历史的镜子, 折射出我们内心中未能如愿的抱负, 作为社会发展的借鉴。”(摘自田文昌撰写的《砺炼华年》前言)
他是我们同学中的佼佼者,事业上越是成功,越是不能忘记过去,他在《砺炼华年》中所发表的回忆文章证明了这一点。
     感谢龙行超版对我们连载工作的一贯支持,谢谢您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400#
 楼主| 发表于 2016-5-23 17:54:32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06


与张思之先生相识的历史机缘

田文昌

张思之先生是新中国律师界的标志性人物,以傲骨侠肠的气节著称,被业内称为“中国律师的良心”。思之先生解放前就读于北平朝阳大学,新中国成立初期做过法官。1956年重建律师制度时,受政府之命组建北京市第三法律顾问处,是新中国律师制度的奠基人之一。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中,刚刚创建一年的律师制度夭折,全中国仅有的数百名律师统统被列为右派分子,思之先生当然也未幸免,自此被劳动教养15年。
十年动乱结束后,右派平反,中国再次恢复律师制度,他又受命组建律师队伍。同时,在改革开放以后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标志的案件——林彪、江青反党集团案中,思之先生被指定担任李作鹏的辩护律师,并担任林、江两案辩护律师组的组长。时至今日,已经八十多岁高龄的思之先生壮心不已,依然活跃在律师辩护的舞台上,是中国律师的泰斗和道德典范。
思之先生是我敬重的前辈、同行、也是挚友,在业内和学界,我们心心相通、志同道合。值得一提的是,我与思之先生相识的时间其实只有二十余年,但是,我知道思之先生却是在将近半个世纪之前。这其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是一种历史的机缘。这段故事要从文化大革命说起。
1966年我在高中读书的时候,中国开始了轰轰烈烈、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十年动乱)。而在1966年6月初,“文革”刚刚开始,在我就读的辽宁省抚顺市第一高中就爆发了一场轰动全市的反革命事件。起因是:高三(四)班学生张阿毛响应号召,于6月3日贴出了一张批判校党支部书记的大字报,于是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遭到全校师生的批判和围攻。被定性为当时轰动全市的第一起反革命事件,被称为“六•三”事件,张阿毛同学则被批判、认罪、检讨,成了学生中的第一个反革命分子。这也是“文革”初期一个十分轰动的事件。

由于该事件性质严重、影响重大,为了肃清流毒,批判活动在持续进行。后来,在6月20日的一次政治课上,在政治老师谈到这次“六•三”事件时,由于我在课堂上表达了为张阿毛同学鸣不平的意见,引起了与政治老师连续两节课的争论。于是,我又因为张阿毛同学辩护而被打成了反革命,又引发了第二起反革命事件,被称为“六•二○”事件。那一年,张阿毛二十岁,而我只有十九岁。还记得,在我被打成反革命分子后,由于我们二年五班的老师和同学支持我的观点,于是,我们二年五班全体被打成了“反革命黑窝”,而我们的班主任唐永胜老师则被定为反革命黑窝的黑后台。
这就是文化大革命运动伊始,在辽宁省抚顺市连续发生的两起重大的“文革”案件。而在这两起事件中,“六•三”事件的主角是张阿毛,是因他贴第一张大字报而引发,“六•二○”事件中的主角是我,是因替张阿毛辩护而引发。
今天,时过境迁,这段历史已经翻过去了。而巧合的却是,我正是在那个时候从张阿毛那里知道了张思之先生。
在文化大革命开始前,我与张阿毛同学本不相识。我读高二,他读高三,不是一个年级。就是在我们先后被打成了反革命分子之后,才有缘相识并进而成为朋友。后来,在有一次交谈中,阿毛告诉我说,他有一位堂兄,在北京,是一位很有名的律师,名字叫张思之。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律师离我的生活实在太远。更何况,那是一个砸烂公检法的年代,连法治的概念都被粉碎了,律师就更加无从谈起了。但奇怪的是,不知为何,张思之这个名字却一直留在了我的记忆里。
没想到,多年以后我成了一名法律人并来到北京工作,先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后来又做起了专职律师。1996年在我出任全国律师协会刑事专业委员会主任以后,对思之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才知道,他就是三十年前张阿毛跟我提起的他的堂兄张思之律师。我顿时升起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万万没想到,三十年前一次不经意的交谈,竟然蕴含了如此深远的历史机缘!而且,这种机缘又是因辩护而引起。
在那个践踏法治的年代,我居然闻知了一位律师界精英的传奇经历,而在30年后恢复法治的时候,我居然又有幸与这位精英并肩而行。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追求,使我与思之先生不约而同地走到了一起。这究竟是一种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似乎是命中早已注定,我与思之先生本该是同道中人。
思之先生长我整整二十岁,但他的激情甚至比我还高涨,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战士,在他面前不存在退缩二字。
在业内,我为自己有这样一位前辈和挚友而自豪;在中国,我为律师界有这样的精英和榜样而喝彩;对于个人而言,我为与思之先生的结缘而欣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9-17 03:55 , Processed in 1.232403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