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621#
发表于 2016-7-7 08:00:05 | 只看该作者
下乡一年老照片,
至今四十又五年,
青春岁月迷茫处,
只消看清这张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22#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15:11:26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7-7 08:00
下乡一年老照片,
至今四十又五年,
青春岁月迷茫处,

感谢龙行超版 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23#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15:11:42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73


岁月午餐

周振环
下乡插队那几年,农村还未达到“温饱”水平,每人每年只能分配到三百七十五斤毛粮。所以,家家户户是“忙时吃干,闲时吃稀”,“农忙三顿饭,农闲两顿饭”。就是说在冬闲的农家,午餐是被取消了的。
我至今忘不了当地一位社员就为吃上一顿农忙的午餐不惜舍弃尊严。
下乡第二年春天,公社农机站的拖拉机组来我们队帮助机翻地,生产队长安排饲养员老陈头做午饭招待机组人员,并让我搭下手。仓库保管员范六,人很老实厚道,三十大几,尚未娶妻,奉母至孝。他当保管员从不以权谋私,队长放心,社员满意,威信很高。那天早上,六哥打开了只有客人来了才开的细粮仓,按人头称好大米,就急着去青堆子镇买菜称肉。老陈头淘米焖饭。凭我的经验觉得米多水少,做出的饭要硬。此语既出,惹得老陈头好不愿意:“你知道啥?这么多年我要是不做出一粒一粒立着、吃着咔嚓咔嚓的大干饭,牌子早就砸了!你当是个人家做的‘黏咕头’哇?吃上一顿管保你几天不饿!”瞧瞧,做硬饭原来是对客人的抬敬。
六哥腿快,饭刚焖好就把菜买回来了。按说六哥是可以陪餐的,可他任谁也留不住,非回家陪老妈一起吃不可。
午饭简单而实惠,大米干饭、白菜猪肉炖粉条。队长客气了几句,劳累了一上午的客人也顾不上满身泥土,围在条桌上就开吃。正吃着,门帘一掀,六哥进来了。队长忙招呼他:“刚吃上,快上来陪陪。”六哥说:“我刚吃完,刚吃完。”机长郑方和六哥是叔表兄弟,说话随便:“装啥呀?省一顿给我婶吃不行吗?”六哥还是那句话:“我刚吃完,真是刚吃完。”那口气却显见底气不足。
郑方心里有数,用筷子指着六哥又让:“拎着瘪肚子充饱汉,快过来吧!”好汉架不住三让,六哥就动了“凡心”。他一边往门口退,一边往桌子上撒目,桌子上已没了多余的碗筷和座位。他一掀帘子出去了。大伙儿还以为他真走了,可他没走。他到底经不住那饭菜的诱惑,或者说刚才他根本就没有回家吃饭;他也不是不想吃队里的省家里的,只是碍于面子和平日的名声。现在让郑方那么一揶搡,他就顾不得那么许多了,在找不到碗筷的情急之下,这个很看重名誉的汉子竟操起给牲口拌料的铁锹去锅里铲了半锹饭,又用料勺舀了一勺菜,掰了两支箭杆梢,蹲在锅台边上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有一段时间,我因六哥那顿“铁锹午餐”不怎么待见他。时间长了,又经历了一些事,我终于觉得他那么做并没有什么丢人的。比如说,我们生产队有个吴有才,三十几岁的年纪专靠生孩子多分得一份三百七十五斤粮。抓计生工作的同志曾多次劝他给她老婆做结扎,他就让老婆东躲西藏不肯接受。六年里,他老婆连生五个孩子!付不起购粮款,他就去卖血;交上款领了粮,他又偷偷去“黑市”卖高价粮,日子不仅没过好,一窝挨肩的孩子还饿得叽哇乱叫。
当然,更多的人家还是精于算计的。既然口粮不够吃,就得自己找“埃”(辽西方言,办法)。有不少人家在自留地里种了一种叫“六月鲜”的早熟苞米。到青黄不接的6月份,园田边角的“六月鲜”缨络干而浆足,虽不高产,但总可以“啃青”了。
说起青黄不接,我又记起一次“土豆午餐”。那是我和“堡垒户”王三叔的故事。王三叔是一个好庄稼把式,勤快、干净,小院套收拾得没个柴棍儿草削儿。老两口领着一个比我大一岁、一个比我小一岁的儿子,日子过得还说得过去,就是家里劳力多、嚼头重,口粮不够吃。
有一年6月的中午,我又去他家“蹭饭”。到了开饭的时候,三叔没像以往那样招呼我吃饭,好像有意把我“靠”走。见我根本没有走的意思,老汉打了个“唉”声,说:“不是不留你,今儿这饭没法让你吃。”他把我领到锅台前掀锅让我看,锅里烀了半锅小土豆,锅台边上放着两碗炒土豆丝,说是炒,却不见丁点儿油星,只挂了些酱油色儿。
我明白老人的意思,就说:“今天这顿午饭我更得在你家吃。你吃好的叫我,吃土豆怎么就不带上我?”说得他一家四口都笑了,三婶笑完还抹了眼泪。
吃饭的时候,王三叔一边剥土豆皮一边笑哈哈地对我说:“土豆下来就不怕了,吃好吃赖总算接济上了;等产量上了‘纲要’,跨了‘黄河’,日子就好过了。”听得我心里发酸。心想:真是个好老头。
前几年我回村去看望乡亲,三叔、三婶都过世了,三哥、四弟翻盖了老屋,一顺水八间“北京平”亮亮堂堂。院子里还是没个柴棍儿草削儿,靠边儿停着一台“皮卡”。东屋里堆满了粮食口袋,两个妞儿忙着给我做饭,非让我吃了午饭再走。三哥、四弟还劝我晚走一天,说明天哥俩去城里卖粮,让我搭“皮卡”再到城里玩玩。我望着窗外,见院墙头上摆满了花盆,王三叔最喜欢的马齿苋正开着五彩云霞似的小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24#
 楼主| 发表于 2016-7-7 15:12:12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74


专栏特色及抒写知青岁月


周振环

——致《北大荒文学》杂志编辑的信
编辑同志:
一个偶然的机会,买到了2005年1~6期《北大荒文学》。我认真读了里面的文章,很平民化也很有个性,既不像某些名气很大的刊物“尽爱登些让人读不懂的文章”(国学大师张中行语。见《人民日报大地》罗雪村文《视民如伤》),“高雅”得让人读不下去,也不像有些杂志迎时媚俗,低劣得没法看,更不像那些专为作家、名作家开办的杂志,成了名家独步的舞台。文学杂志是办给广大读者看的,不是单为作家发表作品,然后由文学评论家去品读、批评的。文学即人学,是人民大众的文学,忽视了这一点,杂志就办进了死胡同。
我认为贵刊办得好,一是开设的专栏各具特色。如《沧桑岁月》、《大荒风情》、《感悟人生》等栏目,都非常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特别是《××岁月》的几个栏目里的文章都很感人。而以“大荒”、“荒野”命名的栏目,就是《北大荒文学》的“子刊”或者叫“刊中刊”。二是刊物的风格朴实无华。杂志所开设的栏目本身,就要求作者必须真诚、朴实地写,而且必须写得朴实、写出真诚来。不给那些刻意“高深”其实是梦呓似的生编乱造、不知所云的狗屁文章以一席之地。
我的阅读面也窄,知之也少,读完贵刊6期杂志,除了《名家有约》专栏的作者是名诗人、名作家之外,好像再没有太出名的作者了。但是那些诗、文写得都很精彩。无论是“岁月回眸”、“大荒抒情”还是“人生感悟”,都普遍感情真挚,用浅近易懂、含蕴深厚的语言,向你娓娓讲述一个个或远或近的故事和做人的道理。
第二期的头题小说《从前的河流》,我就一口气连读三遍。每读一遍都止不住地落泪。赵桂林的这篇小说之所以能这么令我感动,有两个原因:①小说的环境背景,写的正是我的故乡。我也是宾县人,老家在宾西(大概属居仁镇),离蜚克图很近。我也比较熟悉小说描写的风土人情、自然景物,读起来非常亲切。小说中多次提到的柳条通、黏豆色、故乡“庸常日子的气息”以及这些真实的山川、河流、地名,如阿什河、小岭、玉泉,无不尽在我记忆中,一再撩拨着我的思乡情结。我在灯下读赵桂林(他一定也是蜚克图人)的作品,就像和他并排躺在烧得很热的火炕上听他唠家常。②小说中的人物都是我的同时代人。他们所经历的沧桑岁月和命运和我及我的同学大致相同,小说展开的思路与我的心想合拍,思路一致,只是我想说却说不好,思考、挖掘得也没那么深刻。他那漂亮而不失朴实的语言、清楚而明晰的叙述、深邃而幽远的思想,真是道出了我们这一代人历经坎坷的心曲。

贵刊的《知青岁月》、《蹉跎岁月》栏目,是专发知青生活的园地。我知道贵刊一定拥有相当多曾经在北大荒当过知青的作者和读者。阅读或抒写知青岁月的文章,对他们来说肯定非常有磁性。我虽然没有在北大荒当知青,但是我在人称“南大荒”的辽河滩上实实在在地插队六年。虽为知青的地方不同,但命运是相同的,所经历的知青岁月是相同的,心路历程更是相通的。知青岁月留在我们内心的东西太多,太激越。它不是随着时间的流水“逝者如斯夫”,而是随着人生阅历、认知的加深,反而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强烈。它让我们时时有一种忍不住倾诉的欲望,把那些往事告诉年轻的一代,让他们知道知青的青春是什么样的颜色,曾经有过什么样的歌声和笑语。汗水和泪水怎样洗濡当年那些沉重的日子。知青们的青春究竟都献给了谁?岁月沧桑,白发渐多,我越来越怕历史的风沙会掩埋我们的知青岁月,假如知青岁月被忽视、被遗忘,那不仅是我们知青这一代人的悲哀,更是这个时代的耻辱。
再过两年,就是全国知青上山下乡四十周年了。也许直到今天对这件事情本身的是非功过尚无深中肯綮的品评;也许有人不屑谈论和倾听那段往事的述说,但是我们自己是不会忘记的。知青岁月唯我们知青自己铭心刻骨,没齿不忘;也许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个事件不具有废帝制建共和、“五四”运动、“土地革命”、“八一”起义、长征、八年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宏大事件的历史意义,而且与十年“文革”、红卫兵运动缠绕在一起,很难说得清楚,但是那些蹉跎岁月都给了我们些什么?一代知青与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的最近距离接触和熔接。其在世界观、人生观上产生过的作用,以及知青作为一个整体,用泪水、血汗、青春对农村、农民乃至国家付出的贵于生命的代价都是不容置疑的。我甚至认为,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与我们的知青岁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便是我们回忆知青岁月的意义所在。
我无意也没有能力对知青上山下乡做评价,只想说贵刊开设的《知青岁月》、《蹉跎岁月》这样的栏目,给我们这些渐入人生黄昏的老知青倾诉提供了一块平台,这是一个功莫大焉的举措。经过岁月的沉淀,对那些往事重新审视,发而为文,那是一道别样的风景。
在这种意识的催促下,近两年来我无法抑制地写了三十多篇总题为《知青杂忆》的短文,认识肤浅,能力不足,心高笔拙,写出来只给亲戚朋友和家人看。偶尔送到报刊试图发表,多被以“知青的事看不准、说不清”、“都么年代了,谁还看你那些陈芝麻乱谷子?”、“年轻读者根本就不知道你说些什么!”等理由拒绝。读了《知青岁月》、《蹉跎岁月》栏目中的文章,我仿佛遇见知音,又蠢蠢欲动,翻陈稿抄了二篇寄上,请编辑同志指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625#
发表于 2016-7-8 08:34:32 | 只看该作者
当年最难是吃饱,
为此英雄也折腰,
感慨杂志办得好,
兴起同样去投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26#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09:29:15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7-8 08:34
当年最难是吃饱,
为此英雄也折腰,
感慨杂志办得好,

多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27#
 楼主| 发表于 2016-7-8 09:29:56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75

岁月留痕(一)

焦焕文
1963年从抚顺二十中考入一高中,1968年3月从三年级二班入伍参军,历任大连某部队战士、班长、排长,军级单位宣传处干事。1974年10月转业到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工作达十年,后调入中共大连市纪委,担任副处长八年。1993年停薪留职到大连华南集团工作,至退休。

岁月留痕
感谢灿奇同学给我发来短信,告知文昌同学此义举,谢谢他。离开母校四十六年了,如歌岁月,岁月如歌。我不是歌者,也歌不好,点滴回忆与诸同学共勉。

赴疆
1966年我高三,怀揣着大学梦,一门心思准备高考。五六月份说高考要延期,后来干脆说高考取消了。因为随着中共中央“五•一六通知”的发表,以及《人民日报》若干篇社论的造势,现在回忆起来可以说当时中国已经开始天下大乱了。六七月份红卫兵全国大串联开始了,七八月份,全校一、二年级的同学有不少都去串联了,且有一些同学陆续传回消息,说有的去了延安,有的去了韶山,还有的同学在北京接受了毛主席的检阅,且不止一次见到毛主席。在那风雷激荡的沧桑岁月,风华正茂、血气方刚的我们,当时总觉得既然上不了大学了,也应该出去闯一闯。对,要去就去远一点的地方。私下里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简单一合计,就去新疆!由于受电影《军垦战歌》的影响,到兵团一手拿枪,一手拿镐,早就是我们的梦想。8月24日,我记得自己主持了一个什么全校大会,操场上的同学稀稀拉拉不到一百人。学校扩音器里播放着“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歌声。我记不得自己在同学们面前说了什么,但是有的同学听见这歌声,向我发出了会意的微笑,因为我们约定明天就要走人了。是啊!生我养我的地方,煤都抚顺,母校,再见了!
列车飞驰几天几夜,我们到了甘肃玉门站,入疆心切的我们正逢毛主席又一次接见红卫兵,但我们没在北京下车。在玉门换车进疆正值晚上,当时印象里好像只有一个换乘的站台和一列已经停在那儿的火车。朔风阵阵,有几分凉意,啊!塞外。去新疆的人很多,我们二十几个同学瞬间就被上车的人群冲散了。我好不容易挤上了车,但见二年五班的董长荣同学早已上了车,且躺在了卧铺上,现在想起来,当时真是很崇拜他的机灵。我俩说,人都冲散了,也不知大家都上车了没有?稍许,董长荣递给了我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抚顺一高中的同学,你们都上车了吗?如上了车请在自己的名字下注个记号”。条子往车后传,一会传了回来,又往车前传,又传了回来,结果表明,同学们都上来了。记得有二年五班的佟小群,二年六班的白珊、吴长厚、王瑞生,三年四班的高玉萍、李淑贤,三年二班的周功煌、霍灿奇……经过大约两天两夜的颠簸,列车到达乌鲁木齐,当时是早晨八点,下车一看,怪了,街上无人,商店也不开门,原来当地时间是早晨六点,站台上的工作人员告知,到了乌鲁木齐就要调手表,这儿与北京时差两小时。我们来到大街上,置身他乡,但见一栋栋白色、黄色、乳白色的各式建筑,完全不同于内地的风格。当年党中央毛主席对红卫兵串联十分重视,各地政府都设有接待站,负责食宿。在乌鲁木齐人民广场的新疆大厦,我们身无分文,无任何手续和身份证明,仅凭一枚校徽,红卫兵接待站就接待了我们。现在我依稀记得,好像每人发了一套棉衣,九元钱零花钱。9月初的新疆,早、晚已很凉了,我们被安排住进了新疆大学。在接下来的几天里,当地组织我们参观了“八一炼钢厂”、“八一毛纺厂”、“八一制糖厂”,我平生第一次目睹了从羊毛到成匹毛料的生产过程。这些大型企业正如前段电视剧演出的,是王震将军率三五九旅进疆后创建并交给地方的。新疆当时比内地在政治气候上发展似乎慢了一些,虽然“文革”已开始数月,但生产、社会秩序尚好。外出参观坐在大卡车上,同学们哼唱着“天山高峰高上天,天大重担战士担,革命不怕千般苦,创业不怕万重难”。在石河子农八师农场的一块棉田边,我们缅怀了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当年接见上海支边青年的伟大情怀。几天的参观访问,我们融入了这座城市。乌鲁木齐市全市大街设有有线广播,大喇叭里每天《大海航行靠舵手》、《国际歌》此起彼伏,不停播放着文化大革命的各种消息,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各民族大团结的声音最强烈,既要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乌鲁木齐市的政治气候,由于宋任穷之女宋彬彬的到来而变得动荡起来。而像我们这样要求参加兵团的串联学生,当时据说从全国各地来了近千人。新疆地区的文化大革命围绕对王震同志的态度形成两大派,而是否接纳串联学生加入兵团,无疑是兵团和地方领导面临的新课题,也给乌鲁木齐市的文化大革命运动增加了变数。为了表达各自的诉求,据说当时有不少人去兵团领导机关静坐,要面见丁盛司令员。据我分析,兵团最终决定收留串联学生,是从当地的大局出发考虑的。我们抚顺来的二十几名学生被安排在了农六师所属的一些单位,当时我们被定为农工一级,每月工资三十八元,并发了被子、褥子等日用品。董长荣同学和高玉萍同学被分在了师天山九场市内的一个粉房,用土豆做粉条,而我和三年四班的李淑贤同学、二年六班的王瑞生同学、二年五班的佟小群同学、抚顺十三中学的张铁成几个同学分到了生产连队,该连队离乌鲁木齐市有几十公里,一条公路边的几间地窝子就是我们未来的家。通过几天的生活,我们对兵团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兵团各师、场、站里的领导机关负责同志是现役军人,值班连队配有武器,当时好像驻扎在如今的五家渠市,其他组成部分是工农商学各业皆有。其成员除三五九旅就地转业人员及整编的地方起义部队士兵外,就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上海、天津、北京、河南的支边青年。他们在新疆成家立业,屯垦戍边,默默奉献,献了青青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我们开始了兵团战士的生活。置身在四周无边无际的戈壁滩上,我们和老同志一起,起床洗漱,饭后下地,进行着繁重的劳作。每天干活时,偶尔能见到公路上驶过的汽车,早上看到天山博格达峰的皑皑白雪,下午就化掉了。其他什么都没有,有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玉米地。天气渐渐冷了,我们离家数月有余,年纪小的同学开始想家,当然我也想。这时有人提议,派代表回抚顺把这里的情况向家人报告一下,我也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主意。
我和董长荣同学被推举为代表。回抚顺给家人捎点什么?葡萄干。当时我们决定采购葡萄干,两角钱一小盒,包装精美,但不好买,据说都被串联学生买光了,我们只好买了些散装的带回抚顺。回家后,我们全家喜出望外,父亲首先批评了我,说我欠考虑,什么户口怎么办,团员关系怎么办等。父亲是名党员,组织观念强,说我走时也不和家里打个招呼。我这才记起来,临离抚顺时确实没告诉家中去新疆的事儿,只是火车到兰州,在火车站给家中寄了一封信告知此事。父亲想得远,第二天1966年11月11日我们全家兄妹六人与父母去照相馆照了一张合影,我至今珍藏着。接下来的几天里,我和董长荣同学逐个走访了一些同学家,给他们报了平安。当我们再一次返回新疆并回到各自岗位上时,发现有的同学,如十三中的张铁成同学,已不辞而别了。冬天到了,没有农活,场领导安排我们去场部学习了四十多天的拖拉机驾驶技术。这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也波及了农场,农场各类人员政治背景不一,原说兵团和正规军一样,军以上机关可以开展“四大”,现在不知何故,农场有人要老场长靠边站,这位老场长据说是朱德总司令的马夫。我们作为外地学生不便参与,可见是非之地不宜久留。正当我们学习结束,准备开春大显身手的时候,中央发了文件,说东北、西北、西南建设兵团“文革”中不准收留串联学生变为职工,号召串联学生回原地复课闹革命。无奈,农场领导发给我们每人一套毛选四卷,并开了欢送会。我们经过几个月的锻炼,如今——打道回抚了。现在回忆起来,几个月的兵团生活,值得留恋的地方很多,星期天是既累又快乐的日子,累是因为我们要走几十里,从连队到乌鲁木齐市玩,快乐的是可以看电影、逛商场、下饭店。该市是多民族聚集区,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与内地迥然不同。羊肉铺多极了,有一次我们吃完羊肉一出门,店铺的门脸上写着“第四十八羊肉销售部”,熟羊蹄子八分钱一个,熟牛蹄子两角钱一个,肉很多,又香又便宜。商场里汉族、维吾尔族女售货员热情大方,好像到了外国一样。记得是到生产连队的第一个星期天,我们吃过早饭去乌鲁木齐市玩,走了好长时间,觉得离天山博格达峰还是很远,远远望去,近处的山峦丘陵间有块块白雪,又走了近一个小时,原来那不是白雪而是羊群,翻过这丘陵又走了近一个小时到了乌鲁木齐市,而博格达峰依然离我们很远。这次我们玩得很晚,回家时已近黄昏,当时有王瑞生、佟小群、李淑贤……走着走着天降大雾,顿时戈壁滩变得茫茫一片,分不清东南西北,天哪!我们迷路了!手电光射出去不到两米,大家都紧张起来,突然觉得面前有一座像小山一样的黑乎乎的东西向我们压过来,我的心提到嗓子眼儿了。走近一看,原来是一老人骑着一只大骆驼。我们向他打听道路,他听不懂汉语。情急之下,我两手握方向盘状,并呜呜地叫着,意思是向他打听可以走汽车的公路在哪儿,他立即明白了我们的意思。用手指了指方位,我们顺着他指的方向很快上了公路,顺利地回到了连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628#
发表于 2016-7-9 08:59:18 | 只看该作者
文革赴疆兵团行,
当个农工也够拼,
迷路虽苦指路甜,
离家合影存至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29#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22:50:56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7-9 08:59
文革赴疆兵团行,
当个农工也够拼,
迷路虽苦指路甜,

感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630#
 楼主| 发表于 2016-7-9 22:51:18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176

岁月留痕(二)

焦焕文

从军
1967年初,我们从新疆回到了学校,走进宿舍楼,一片凄凉。我记得我只见到了同班的张春光同学,我俩住同一宿舍,记得上学时一次我感冒发烧,是他去北关(现火车站北站处)给我买了一碗朝鲜冷面吃,至今难忘。随着党中央反复宣传要复课闹革命,倡导同学搞大联合,开展大批判,以及先后出去串联的同学陆续回校,学校人员逐渐多起来了。学校也来了军宣队,接管一切权力,军宣队组织同学学习中央一系列文件,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从北京回来的黄大年同学说,康生有个讲话,说有一条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统治教育战线几十年,搞好教育革命就要批这条路线。当时还有传言说,大学一时半会儿恢复不了招生,将来恐怕要去农村,上山下乡等。不久又传来了要征兵的消息,我由于有去兵团的情结,心想当兵不也是一条出路吗?如能当兵,比去兵团好十倍!于是我向军宣队提出要参军。当时全校二百多人报名,结果只有六人应征入伍,记得有三年一班王省三,三年二班王奎、焦焕文,三年三班史彦斌,三年四班张延明,三年五班李杰。1968年春节后,学校为我们开了欢送会,赠送了纪念册,上书“一人参军、全校光荣”,我们班还照了纪念照。纪念册、照片,我至今珍藏。
1968年3月14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我们抚顺五百余名新兵乘火车到了大连。当时文化大革命已近两年,大连武斗时有发生,为稳妥起见,部队安排我们分乘几辆大卡车到大连棒槌岛海边,准备乘登陆艇上岛。记得入伍体检时,部队同志讲,我们这批兵要去旅大市长海县,是守备部队;还有的说是什么海军陆战队……我们背着行李列队站在海边,在首长点名分配后分上了几条登陆艇。当时天气很好,登陆艇开得很稳,向几个小岛驶去。我们学校的六个人分了五个地方,李杰和我去大长山岛,王奎去石城岛,史彦斌去小长山岛,张延明去獐子岛,王省三去哪儿现在想不起来了。我面向碧蓝的大海,看着周围背着行李的新兵战友一个个年轻稚气的脸,听着登陆艇行进中轰轰的马达声和阵阵波涛声,我的心情激动了。是喜?是忧?我当兵了,学校将来会怎样?同学们向何处去?凄凉、惆怅,难以言表。我离开母校了,离开同学了,也离开了爹娘,还有兄弟姐妹,难道从此就要走上社会了吗?未来会是什么样?母校会怎样?同学们会怎样?大学永远不办了吗?我不知道,随着涛声,我一遍一遍地问自己,问自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9-11 00:43 , Processed in 1.2792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