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821#
发表于 2016-7-30 08:23:17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7-29 17:51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05

战火轰炸得幸存,
自小陪奶住农村,
童年生活挺幸福,
至少众多欢乐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822#
发表于 2016-7-30 08:31:26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7-29 17:53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06

小学赶上大跃进,
三年灾害饿得深,
中学开始学雷锋,
一高再历文革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2534

帖子

74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7
QQ
823#
发表于 2016-7-30 21:53:54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7-30 08:23
战火轰炸得幸存,
自小陪奶住农村,
童年生活挺幸福,

再次感谢龙行版主费心评阅。恭祝伏安!
张庆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2534

帖子

74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7
QQ
824#
发表于 2016-7-30 22:00:37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7-30 08:31
小学赶上大跃进,
三年灾害饿得深,
中学开始学雷锋,

版主不辞辛劳,认真阅评,实在让人感激涕零!
张庆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25#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22:24:40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07

那个年代那些事儿(三)

张庆先

父亲母亲的遭遇
我家原籍在抚顺市顺城区会元乡乱泥村,祖上世代务农。到土改时,爷爷的阶级成分被定为中农。爷爷很重视子女的文化教育,父亲1939年从沈阳第二工科高等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四平地方税务局当职员。四平战役中,弃家逃回抚顺。1948年8月经人介绍,到抚顺矿务局矿警队当了两个月多矿警,并被提升为三等警长,到11月初抚顺就解放了。在“肃反”运动中,父亲被定为“内定历史反革命”。1978年,组织上通过甄别,确认解放前的半年中,矿警队是在地下党控制下,替共产党保卫矿山服务的。因此,决定对父亲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颁发了《起义有功人员荣誉证书》。但这时,父亲已经含冤地下整整十个年头了。

父亲的这个所谓“政治历史问题”,使父亲和我们全家遭受了数不尽的磨难。首先在政治上,历次运动中总是挨整,从来没有太平过。直到文化大革命,实行所谓“群众专政”,父亲被打成“牛鬼蛇神”关进“牛棚”。专政队员对父亲皮鞭蘸水,全身抽打,打得全身都是青紫色,鞭痕一道挨着一道。最后打到要害处,眼看不行了,才通知妈妈。妈妈和弟弟(当时我正在学校受批判)用手推车将父亲推到市立医院。当班大夫一看是“黑帮”,不给下药。妈妈苦苦哀求,大夫说:“你不知他是‘牛鬼蛇神’吗?共产党的药能给他用吗?”当天晚上父亲就惨死在医院里。后来我们学校去父亲单位外调,单位欲盖弥彰,竟然出证说是“畏罪自杀”。
父亲去世以后,事情并没有完,母亲继续受牵扯。母亲是父亲单位的家属工。有一天,集体跳“忠”字舞,唱样板戏。母亲是五十来岁的人了,又刚死了丈夫,怎么能跳得起来?更不用说唱了。他们的领导嫌她跳得不好,就让她单独跳,母亲委屈地呜呜哭了。那个领导还是恶狠狠地说:“你就是贼心不死!你就是耿耿于怀!”没过几天,母亲就被辞退了。回到家里生活无着,街道干部立即上门说:“像你们这样的不能在城里吃闲饭,必须赶快上山下乡。”这样,在第二年春天,母亲只好带着我的两个妹妹回到老家,我和弟弟也从北镇青年点转回原籍。
父亲的问题给我们全家带来的伤害,简直无法言说。我们在升学就业、入党入团、提职提薪和婚配择偶诸方面,都受到极大影响,精神上和身体上都受到严重摧残。
父亲的政治问题压得我们全家喘不过气,经济生活更是几乎到了绝境。父亲从1956年到1968年去世,工资只有六十二元多一点,从未提过薪。母亲没有正式工作,有时在街道当清洁工,有时在父亲单位做临时工,能挣二十多块钱。父母就是靠这点微薄的工资,养活九口之家,生活的拮据程度可想而知。1960~1962 年的大灾荒,险些把我们饿死,但总算熬过来了。到“文革”时,父亲被打死了,母亲被解雇了,完全没有了生活来源,日子可怎么过呀!当时我和四弟要下乡,家里没有被褥,是妈妈买的冷布做的,算是勉强把我们送走了。那年秋天,妈妈和妹妹是用在市场上捡的白菜帮腌的咸菜和酸菜。还好,哥哥已经毕业了,工资四十六元,每月竟要寄回家二十多元。那个年代,不要说朋友,连亲属都怕受牵连,只好怜而远之。
妈妈回乡十年,真是受尽了劳苦。头上长满了白发,显得格外憔悴;常年的饥寒交迫,使她患上了严重的腰腿疼病;因天天蹲在灶坑边烟熏火燎,她患上了眼疾。想到父亲和全家的遭遇,越想越委屈,越想越气愤。她下定决心,就是下火海、上刀山,也要讨回公道。于是,开始走上了漫长的上访路。妈妈不时来到父亲单位,带着申诉书据理力争。单位领导不是支吾搪塞,就是借故躲闪。妈妈有时坐在公司门口,风餐露宿;有时躺在办公桌上,佝偻入睡。直到粉碎“四人帮”后,1978年,单位的新领导才开始落实党的政策,为父亲平了反,把母亲接回城,分配了住房,妈妈算脱出了苦海。1984年,组织上开始清查“三种人”,凶手受到了一定处理,全家才出了一口气。
亲爱的朋友,你是否知道,在那个年代,像我父亲这样遭遇的人何止千千万万。在这里,我不仅是为父亲喊冤叫屈,更是向全社会呼吁,千万不能让那些“政治运动”在中国重演了。
情洒戈壁滩
1966年我读高三,正准备高考,“文革”爆发了。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铺天盖地的“大字报”,炮轰所谓“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七八月份,开始“破四旧,立四新”,全国的名胜古迹,包括孔子的墓碑,就是那阵子被毁坏的。8月下旬,全国范围的“红卫兵”大串联开始。那时的“红卫兵”袖标可不是谁都能戴上的,必须“根红苗正”、家庭出身和历史没有问题的才有资格。我和一些同学不服气,同样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怎么就把学生分成“红五类”、“黑五类”了呢?为了证明自己思想是革命的,我们这些人办理了户粮迁移手续,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奔赴边疆的征程。
到乌鲁木齐下车后,我们就直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司令部。在那里登了记。第二天就用卡车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
我被分到农六师马桥农场。地点在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马桥镇。农场位于乌鲁木齐以北一百二十公里处,也就是准噶尔盆地的南缘。再往北就是辽阔的戈壁沙漠。戈壁滩上到处是红柳和枯树,偶尔能看到成群结队的黄羊在飞快奔跑,时不时地在脚下就能发现雪白的野兔。
农场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场长介绍农场发展的光荣历史,放映了颂扬兵团艰苦创业精神的大型纪录片《军垦战歌》,给每个新战士发了一套不带领章帽徽的棉军装。当我们得知农六师是一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部队,它的前身就是王震的三五九旅时,我们都感到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军垦战士而无比自豪。我们的代表在会上表了决心。第二天,我们在宿舍门口贴出大幅对联:“青山处处埋忠骨,何必马革裹尸还”、“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做千秋雄鬼死不还家”。
就这样,我们总算在兵团安了家。新战士均被定为“一级农工”,月薪35元。60年代的兵团生活,据说比50年代强多了,但还是很艰苦。我们的宿舍叫“地窝子”,类似北方的菜窖。棚顶开个天窗用来透光,室内砌火墙用来烧水取暖,住在里面倒是冬暖夏凉。新疆夏天是不下大雨的,所以不用担心雨水倒灌。新疆最大的问题是缺水,北疆基本上是靠天山融化的雪水,通过干渠、支渠、毛渠引到生产生活区。哪里有了水,哪里作物才能生长,人员才能生存。所以,在我们农场,夏天完全靠渠水灌溉、做饭和洗脸;冬天水渠结了冰,只能刨冰化水用来生活。怪不得食堂宿舍门口都堆着个冰垛。烧柴就到戈壁滩去取。我们跟着履带式拖拉机到戈壁滩上,撞倒一片枯树,运回来,截成段就可以了。所以,每个食堂宿舍门口又堆着柴火垛。新疆冬天是很冷的,记得那年最冷的一天是零下四十六摄氏度。那天,我亲眼看到两个北京来的女孩儿,早晨到场部去办事,来回不到一里路,脸蛋上就冻起了好几个大白泡。所有在室外作业的人都要穿“毡筒”,就是用羊毛擀成的靴子。当时,那里的伙食还是不错的,比抚顺强多了。每月四十五斤定量,粗细粮各一半,粗粮是高粱米,细粮是小麦粉,副食主要是羊肉。买羊肉两角钱一斤,买整只羊两块钱一只(皮毛还给牧民),狗一只五元,毛驴一只六元。可以说顿顿离不开羊肉,经常吃羊肉抓饭。当地人用手抓着吃,我们不习惯,还是用筷子。新疆人文艺生活丰富多彩,维吾尔人爱唱爱跳。在收工的路上,在宿舍里也唱也跳。我们常和他们一起学新疆歌,跳新疆舞。哈萨克人也很热情。我们送他一枚毛主席像章,就可以换乘一会儿骆驼,或骑马跑几圈。兵团另一个问题是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一些上海来的知青都成家了。没有剩女,连寡妇都没有,在那里生活是注定要打一辈子光棍的。即使这样,我们也心满意足,不愿意离开,因为毕竟没有了政治上的压力。但是到1967年初,“文革”的风浪也波及兵团,听说石河子武斗死了人。党中央、中央军委立即下发12号通令,对兵团实行军管,要求在兵团逗留的“红卫兵”和青年学生,立即返回原单位“复课闹革命”。我们没有周功煌他们那么“幸运”,按“内部学生”留下来;我们算“外部人员”,必须离开。我们恳切地要求留下来,但没有成功。一直滞留到5月份,最后一批离开了兵团。
这就是我青年时代一段特殊的经历。在现在的人看来似乎有些荒唐。但你可曾知道,那时的人是有信仰的。为了实现信仰的愿景,宁可做出最大的牺牲也无怨无悔,反而感到由衷的幸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26#
 楼主| 发表于 2016-7-30 22:26:23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08

那个年代那些事儿(四)

张庆先

知青岁月
1968年9月26日,抚顺城火车站。清晨,我们踏上了停在那里的绿皮列车。站台上,三五成群的人,那是送别我们的亲友。开始,我们在车上还有说有笑,不觉得什么。感觉像是去度假?去游玩?去散心?随着列车徐徐启动,先是车外一片痛哭声;紧接着,车内的人一下子醒悟过来,频频挥手,同时也流下了惜别的泪。这是送我们下乡的专列,目的地是北镇县青堆子。我和弟弟一起分配到吴家公社盘蛇大队大龙湾十一生产队。在欢迎会上,送我们下乡的工宣队师傅说:“你们是响应毛主席号召到这里来的,要安心在这里呆一辈子。如果有谁想回去,那就是盼刘少奇、邓小平上台。”
我们青年点设在老农家,由十个同学组成。村里准备得并不充分。第一天晚上就挨了一夜冻,因为土炕是凉冰冰的,纸糊的窗户还有几个大窟窿。这个村地处偏僻,比较贫穷,那时还没有通电,晚上还在点煤油灯。第二天我们就下地干活了。有的去放猪,有的摘棉花,有的留在家里做饭。经过一段时间,我们就基本适应了那里的生活。最大的考验是在冬天时,两点多钟就要起床下地。北镇地处风口地带,春天的风特别大,将地里肥沃的土吹走了。所以,到了冬天就要准备足够的粪土留待种地时洒在地里。我们所做的,就是趁清晨冰冻的时候,到河床把冻土块刨下来,用人拉手推的两轮车把土运到地里。如果太阳出来了,特别是到了下午,土块稍一解冻就刨不下来了。刨土的“坎土曼”有十来磅重,举起来都相当吃力,更不要说连续地刨,真是够苦的。那里的烧柴特别紧张,每天勉强能够将饭做熟,把炕烧热是不太可能的。更可悲的是,学校军、工宣队把我们兄弟俩和孟祥众姐弟俩都当成“专政对象”,时时刻刻监督我们的一举一动。公社卫生院组织扎破伤风针,当然没有我们的份儿。如果得了破伤风,可能就死定了。我和弟弟感到太郁闷,正好妈妈被遣送回乡,我们就随妈妈一起转回原籍了。
刚回到老家那阵子,因为我们是有问题才回来的,一些老乡瞧不起我们,欺负我们。但我们通过善举和实干很快征服了他们,关系开始融洽了。特别是,我家和村里的知青相处得非常好,他们晚饭后就到我家抽烟,唠家常。我们家成了“第二青年点”。通过几年的知青生活,使我体会到,知识青年投身农村广阔天地,向广大农民学习,经受长期艰苦劳动锻炼和集体生活的熏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气质和人格。概括起来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性情豪放,心胸开阔;②吃苦耐劳,百折不挠;③乐善好施,肯于助人;④爱岗敬业,奋发向上;⑤性格直率,见义勇为;⑥奉公守法,远离腐败;⑦为人处世,朴实无华;⑧交朋会友,重情重义;⑨生活简约,饱腹足矣;⑩参破红尘,与世无争。长期以来,知识青年作为“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作为社会发展稳定的重要支柱,功不可没。更可贵的是,知青出身的腐败分子相对较少。时隔四十多年,和朋友闲聊,我还经常说:“我的性格是‘知青性格’。”
择偶
俗话说:“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在下乡和刚回城那阵子,恰是二十岁出头的年龄。按理说,正应该是寻找配偶、谈情说爱的时候。在我的心目中,确有几个值得爱恋的女子。但是,那时的我正处于点儿背的时候,哪有资格和勇气向她们表白呀!我的不利条件有三:一是家庭政治历史有问题。那时特讲“有成分论”,被看作是择偶的第一标准。有哪个傻丫头会情愿嫁给你,跟着你去背一辈子黑锅呢?二是工种不好,“陶马葫芦的”,人家一听就恶心。记得刚进厂时,到农场参加秋收劳动。人事科的讲,“谁干得好,就可以分个好工种”。我从小在农村长大,练就一手好农活,下乡后还当过“打头的”。农场的稻田有一里多长。割稻子时我把第二名远远地甩在后面。带队师傅来检查,稻捆整整齐齐,稻茬紧贴地皮儿,没有一颗掉落的稻穗。又领着大家来参观,都竖起大拇指。可是在分配工作时,却把我分到了供排水车间水道班。我再仔细一看,分来的不是出身不好的,就是没有门子的。三是家中一无所有。学徒两年每月工资只有二十四元,转正后也只有三十三元,是纯粹的“无产阶级”。
因为我是高中生,在入厂的新工人中年龄是最大的。车间领导和工人师傅都很关心我的婚事,争相为我提亲。但他们说你自然条件不好,就降低点标准吧。所以,有给介绍二婚的,有给介绍残疾人的。我想,若是找这样的,肯定让人笑话,宁可打一辈子光棍,也不能答应。后来,还是车间党支部书记给我介绍了一个,是他的邻居,就是我现在的爱人。书记对她说:“庆先这个人不错,将来有发展,我可以打保票。”她和我见面后,又经过组织上的内查外调,才同意处下去。
我们订婚的时候,照相馆因为缺乏胶卷,每天只营业一个多小时,要起早去排队。我和爱人工作忙,又不在同一天休息,所以,从来没有照过订婚照、结婚照。结婚时单位不给假,只是利用星期天到沈阳走了一趟,当时叫旅行结婚。那时没有平价糖果,只好在沈阳买了几斤高价糖,又买了一些苹果。傍晚把亲戚朋友请到家,我们俩面对面啃了苹果,就算作结婚仪式吧。
痛苦的煎熬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多数年份,对于辽宁人来说真是够苦的。市场上极度萧条,商店里空空如也。每月供应三两油、半斤肉。那肉还尽是冻肉、咸肉和皮包骨的肉。记得1972年5月10日,徐向前陪西哈努克亲王来抚顺参观访问。那时我在石油一厂。厂里按上级要求,买了瓜果鱼虾毛线什么的,组织几十名职工,穿上华丽的衣服,拎着网兜装的东西在街上来回走动,以彰显抚顺人民经济生活的“繁荣”景象。
1963年以后,从我们家来看,虽然不像灾荒年那样靠吃“代食品”充饥了,但生活水准一直处于贫困线以下。1963~1966年,我在高中读书,实行寄宿制。月伙食费九块钱,粮食定量三十一斤,以玉米面和全麦粉为主。一顿两个窝头或黑面馒头,一碗菜汤。那时我是班长,吃饭总是晚一些。待我到饭桌边,菜汤凉了,盆里只剩下两个最小的馒头。
1974年,我和另外两个同志一起出差山东淄博和安徽淮南。到了山东真是大开眼界,自由市场农副产品应有尽有,而且都是平价。经了解,那里每年完成征购粮任务后,市场就开放了。辽宁哪有这好事儿,连小姑娘卖山里红,秤杆子都被攫了。我一下子就买了五十斤挂面和五十斤小麦。当天晚上,带队的老崔领着我们到老工友家做客。原来这位工友叫贾兴仁,是1963年从抚顺石油一厂调到山东支援胜利炼油厂建设的。老崔说:“你真幸运。这些年辽宁人真的苦坏了,你这步走对了。”贾说:“当时不愿意来,是硬逼着来的。现在看起来是因祸得福,躲过了一劫。”我们又来到淮南,那里东西更便宜。我又买了三十斤大米,一斤才两角钱。我背着这些东西到了北京,又给人代买十多双“大边鞋”。四个旅行兜背俩拎俩,过检票口还不能显得太重,否则是要被罚的。
1975年,我们几个同学到田文昌家小聚。田文昌,就是现在那个全国闻名的大律师田文昌。当时他家住在东七路基督教堂下面。家中几乎一无所有,只有小半袋苞米。我们来到街上,饭店都歇业了,只有东三路冷饮店还开着。进去一看,只有一种菜:凉拌海带丝。我们买了几盘海带丝,打了一壶生啤酒,拎了回去。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寒酸也是最有意义的一次聚餐。
1978年初,我上了大学。我是住宿生,月伙食费十五元,仍然是三十一斤定量。主食85%都是粗粮,副食还是以白菜、茄子汤为主,仍然不时有饥饿感。直到1982年大学毕业以后,经济生活才逐步好了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827#
发表于 2016-7-31 07:27:12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7-30 22:24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07

那个年代那些事儿(三)

父亲挨整含冤去,
母亲告状连年积,
小伙咬牙赴新疆,
最后被迫返城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8
828#
发表于 2016-7-31 07:38:13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7-30 22:26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08

那个年代那些事儿(四)

下乡辗转回故乡,
喜结良缘艰辛样,
始终饥饿吃不饱,
大学毕业方缓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29#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2:20:46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7-31 07:27
父亲挨整含冤去,
母亲告状连年积,
小伙咬牙赴新疆,

张庆先同学是我们这部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的编辑小组成员之一,他以深沉的笔触,实事求是的回忆了自己所走过的人生道路,正如他在文中所说:“我是那个年代平常人中的典型代表,或许通过我的一生遭遇,可以折射出整整一代人的命运轨迹。这里没有丝毫的凭空杜撰和虚构,全部是亲身经历的史实”。文章有血有泪,读来令人深受感动。
谢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830#
 楼主| 发表于 2016-7-31 22:21:11 | 只看该作者
龙行天下 发表于 2016-7-31 07:38
下乡辗转回故乡,
喜结良缘艰辛样,
始终饥饿吃不饱,

多谢龙行超版的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9-2 06:48 , Processed in 1.248002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