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们象夜空的点点繁星,撒落在洛崖的村寨山弄。从此,他们的命运就与这块红色土地水乳交融般地交织在一起。他们不曾想到,是他们,与全国1700万全国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一道,用青春年华,孕育了今天如此厚重的知青文化;用汗水泪水,在史无前例的知青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知青们所走过的道路,并不像当今少男少女们想象的那样浪漫。当他们把自己的城镇户口迁往远离现代文明的村庄时,他们没有丝毫怯懦,更没有丝毫迟疑。他们坚信自己走的是一条洒满阳光的金光大道。那份豪迈,是现在的少男少女们想象不到的,也理解不了的。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特殊历史事件—— 知青现象,对于曾经在这条道路上艰难跋涉过来的知青们,才会对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有着割舍不断的深情。 当年的知青们,不过是十五、六岁,十七、八岁的学生娃。虽然满脸稚气,但心胸却翻腾着四海云水,震荡着五洲风雷。与他们年龄不相称的,是他们那份冲破云天的豪情壮志。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使他们在“大风大浪”里沧过水,在“革命征途”上摔过跤。而正是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的烈日和风雨,汗水和泪珠,使他们成长起来,从而树立了人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坐标。 一位知青朋友在他那本长篇小说《龙凤寨——知青纪事》里,把“老三届”知青描述为“为文化大革命承担苦难,为共和国续写辉煌”的“新生一代”。实在是太精辟,太精彩了。而更精彩的,是“老三届”们在那充满艰辛和坎坷的知青路上演绎出跌宕起伏,苦难辉煌的戏剧人生。 柳州五中的五个女同学,插队在洛崖一个偏远山村。当她们面对的现实要远比想象严峻得多的时候,当她们憧憬的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落差的时候,就经历了痛苦的心灵洗礼。一个工分值只有2分钱,仅能买一小盒火柴的2分钱!碗里的粥稀得像“洪湖水浪打浪”!她们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了。在如此贫困、艰难的条件下,她们与农民一起艰苦劳作,战天斗地,闯过了生活关、劳动关和语言关,被农民们亲切称为“知青董打”(壮语,即“知青姑娘”)。她们也曾痛苦过、流泪过、犹豫过、彷徨过。但她们没有退缩。她们战胜了自我,坚定了信心,挺直了脊梁,坚强了起来,成为全县知青学习的楷模。她们就是柳城县当年著名的先进知青集体——毛村小组。毛村小组是千百万知青的一个真实缩影。千百万与她们有着相似境遇的知青,在艰难困苦面前,没有辜负党的教导和人民的期望,用追求真理的那份执着,用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用青春、汗水和泪水,演奏了世界上最动人、最壮美的交响乐章——这就是当今震撼人们心灵的知青文化主旋律。正是在这样的旋律中,1700万知青队伍里,走出了我们共和国的总理,走出了我们党中央的总书记,挺起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