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镜湖客 于 2015-2-9 16:07 编辑
农民师父家的''鲞冻肉''
上世纪食物匮乏的年代里,杭州、宁波、绍兴等地的寻常百姓人家,每逢过春节,必定少不了那只用白鲞加猪肉烧成,名叫''鲞冻肉''的传统名。节前,农村里每家每户都要烧上一鍋,盛进陶制钵头内。结冻后,作为美食,先请菩萨祖宗,然后用以招待客人。
作为''十碗头''里的主菜之一,鲞冻肉在制作时,先将上等条肉切成适中的肉块,放在锅中以文火慢煮,放适量绍兴老酒调味,去掉肉腥味。待肉熟到一定程度,放入白鲞,用文火燉煮,然后放适量酱油。烧好冷却,结冻后备用。临近过年时,家庭主妇开始忙忙碌碌地准备年货,即便贫寒人家,买条把白鲞是少不了的。因为鲞与想属同音,买了鲞,意味着来年有想头,能多吃上肉。这寄托着在那个饥馑年代,百姓多少显得有点奢侈的盼头。
鲞冻肉,顾名思义它的主要作料是白鲞与猪肉。但46年前,我下乡插队的师父家,那过年的''鲞冻肉'',却是海带与队里分的猪肉烧成的。这不是师父''抠门''或装穷,实在是家景贫寒,买不起几毛钱一斤的白鲞。无奈只能用几分钱一把,且腥味很重的海带来替代。
( 鯗冻肉 切块 )
我师父从小给人做长年(工),从50年代后期,开始,到80年代初任支书期间,虽然身处稻米之乡,但生活一直清贫。由于家中人口多、劳力少、负担重,全家老幼7口,辛苦劳碌一年,到年终决算时,每年仍是生产队里的''倒挂户''。一家人挤在土改时分的一楼(走上去连楼板会摇晃的搁楼)一底的破旧老屋, 历年在生产队累积下来的300多元的''倒挂''帐, 直到师弟妹参加劳动后才还清。
由于经济结拘,平时饭桌上的菜肴也鲜有油水。家庭日常化钱,全靠喂养一头母猪,它可是师父可怜的''小金库''。农忙将到,要采办点荤腥食品;或逢去区、县开会培训, 便去镇上卖掉一只小猪, 用来作周转。 他为人憨厚老实, 不会搞旁门左道,去侵占集体利益,也从不接受群众馈赠与吃请。村里有人在喜庆时分,会请他与其他大队干部吃大餐,他一律谢绝。并劝说来人,去请妻死女亡的''五保户''保根。为此,来请他的人会觉得沮丧,却深得广大社员的好评。
师父家昔日过年那碗用海带烧成的''鲞冻肉'',是一个时代农民艰辛生活的真实写照,也是作为农村基层干部克己奉公的具体体现。40多年过去,物換星移,今非昔比。但每当春节来临,师父家的那碗''鲞冻肉'',仍会浮现在我眼前。
改革开放后,师父家景况有所改观,终于建起了新房。过年时的鲞冻肉,也不再用海带代替白鲞。但好景刚开了个头,师父却在1989年夏天,因突发脑溢血去世。当年,2个师妹刚出嫁不久,而2个师弟还尚未成婚。
岁月荏苒,师父去世26个年头后,农村面貌已发生了巨变。师娘至今健在,唸佛烧香旅游,过着幸福的晚年。4个师弟妹依靠自身拼搏,成家立业,各得其所: 一个在合资企业担任白领,另外3人分别办厂开店, 各自有了不菲的产业。4个孙辈都上了大学,一人至今尚在美国深造。......
去年春节前,大师弟搬进了征地40亩后,新建的10000平米的厂房,资产已上亿。在搬进新厂前,还在五星级大酒店宴请了厂里职工与亲朋好友。而每年春节过年,他们家分岁与待客的餐桌上,包括鲞冻肉在内当年的''十碗头'',早已在不知不觉间黯然''下岗'',代之以时新的海鲜、河鲜等高档菜肴。......
如今,用海带煮的''鲞冻肉'',已成了我与师弟们记忆中的菜名。这,无疑是时代进步一个小小的缩影。我想,师父若地下有知, 面对今日农村与家庭的新貌,肯定非常欣慰。
( 写于腊月廿日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