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父亲的信——1969

[复制链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94
71#
发表于 2015-9-12 08:33:11 | 只看该作者
开心做得好!辛苦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185

帖子

90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46
72#
 楼主| 发表于 2015-9-13 21:14:49 | 只看该作者
父亲的信——1972年
1972年1月24日
禹辰吾儿:
   于1月15日先后收到你2日寄来的信和现金50元,因为我除了每天上班就是干家务,所以没及时抽出时间给你复信,因此迟一些。
近来家中情况还很正常,主要是你妈妈的病经常的反复、好好坏坏,使我很是伤脑筋。将近一年从未中断治疗。每天我是想方设法使你妈妈多吃东西,每天我都买一些水果、点心等食品之类以助身体及时恢复健康。从今年一月十日到现在精神大有好转,得到如此效果,我想你们听到之后,一定会和我一样感到心情愉快吧!虽然在经济上负担重了一些,只要人在,那使我们感到是最幸福的啦!你寄来这50元钱,多少也能给我们解决问题嘛!为此事,你也不要伤脑筋,更不要惦念,安心地做你的革命工作,家中的问题我个人会料理的。
你二哥曾经给你去过信,听小德子说你收到了,不知你回信了吗?听说他们兵团改为工资制了,每月按劳动日计算,每天1.25元,估计他有坐骨神经症,每月劳动日是不会多的,收入也是很可想象的。再有兵团的知识青年也没有选调任务,在这方面他没有希望了。
近来天津在搞批修整风的同时又传达了中央91号文件,内容是临时工、合同工转正的工作和对低工资的职工进行个别工资调整,另外我厂进行了一次职工子女下乡上山登记工作,对插队的职工子女详细写清所在地址,据说今后本厂需要人力时(因劳动局人事冻结)可由职工本单位对插队的青年采取直接选调来津。我厂安置办公室又重新恢复工作,并改为常设机构,负责这项安排分配工作。
关于选调工作,有的知识青年在本队或公社提拔为干部的,可能不予选调。这次选调工作对插队的知识青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你对这一工作务必要慎重,不要急于求成,可要仔细考虑不得草率。
小德子在12月27日到津,羔皮24张已送到咱家,待他回去时我一定给你买些马列的书捎去,必需时也可能寄去。
陈涛于1月18日到津,他带来了内蒙当地的特产——山鸡,送给咱们一对食用。他谈到最近曾给你去过信,还没接到你的回信,抓紧时间给他写封信谈谈吧。
你二哥来信谈及可能在今年五月前后回家,你估计在什么时候回来呢?能凑在一起吗?其实问你估计也没有用处,在这个圈子里就是爱唠叨!原因就是由“想”而形成的么!
你又到边境去放牧啦!想必是很冷的,自己多小心注意点,并且要提高警惕,注意安全,这封信可能你接到的日期很晚,记一下是多少天接到的。不写了,想的很多,谈出来的太少了。
        祝你
                  春节快乐!
                              父字
                                72.1.24
注:这是父亲在1972年写给我的第一封信,信中谈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选调”。当时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继续进行,所谓批修整风其实就是不直接的批林(林彪),当时的9.13事件内部已经传达了,只不过还未全面公开,这个批修整风,是公开林彪叛逃事件的一个前期行动,先制造一个舆论,让人们先有所准备。大规模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进行了3年,每年特别是春节前后都有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往返于城市和农村之间,交通运输,特别是铁路人满为患。在艰苦的农村生活面前很多人都选择了逃避,不再安心于“广阔天地”。回家和赖在城市不归,成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这些都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上山下乡,已经不再深得人心,人们对上山下乡已经产生了惧怕和厌倦。在这种社会现状面前,于是乎产生了“选调”,试图通过这一措施,让人们看到希望,并借以鼓励大家安心工作。实际上,这样一来,人们就更不安心了。那时在草原已经有部分同学被选调,当然选调到当地的多,也有少数同学通过投亲靠友或疾病的原因调回了内地或天津。记得那时每听到一个同学离去的消息,大家的心情都要波动一番,原先扎根边疆、扎根草原干一辈子革命的信念开始动摇,对于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开始怀疑——我们有必要在这个封闭、落后、环境艰苦的地方呆上一辈子吗?值得在这种单调、乏味的牧羊生活中度过一生吗?所以从那时起,内心常常被这种矛盾所缠绕,一种低落的情绪也时常笼罩在自己的心头。当然在父母面前自己还是要强打精神的,一定要在父母面前表现出自己的坚强和坚定、不然他们就会最先垮了下来。所以父亲才说,期盼我回家也是没有用处的,只不过是一种由“想”而来的奢望。
那一年我一直在放羊,春节是在牧民家度过的,至于是谁家,已经记不清了。只不过可以依然想起蒙族牧民他们也过春节,也兴拜年。过年那几天,蒙古包里收拾的也比较整洁,也穿上新衣服、新的蒙古袍,也买些糖果放在那里,来了拜年的人,端上来招待他们。来人通常也带来些小礼品,说上几句开心、吉祥的话。


psb (1).jpg (93.15 KB, 下载次数: 2)

psb (1).jpg

psb.jpg (96.17 KB, 下载次数: 3)

psb.jpg

psb (2).jpg (73.08 KB, 下载次数: 1)

psb (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94
73#
发表于 2015-9-14 07:41:38 | 只看该作者
一边继续乡下闹,
一边开始作选调,
父母思儿总殷切,
却是只能想一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185

帖子

90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46
74#
 楼主| 发表于 2015-9-17 14:01:44 | 只看该作者
1972年3月8日
禹辰吾儿:
   2月29日收到你2月16日寄来的信,均悉。在这封信之前的信,我们没有收到,可能遗失了吧。没什么大事就算了。听你介绍草地牧民和你们一起欢渡春节的热闹景象和家中气氛一样,所差只是风俗习惯不同,我们也感到高兴。今年天津春节前后市场也很繁荣,食品物资供应充足,同时购买力也很强,这就说明我们劳动人民生活有很大提高,我们在春节当中也和你一样过得很幸福快乐。
  杨利自1月29日到津已于2月23日按假期返回驻地,他谈及今年年底春节争取回家还要和你见面,陈涛可能在三月底回去。
  下面告诉你一个消息不知你听说否,同时也向你商量一下;天津市3月4日在报纸上公布本市八所大专院校开始招生,主要对象是具有二至三年以上实践经验的优秀的工农兵,年龄20岁左右身体健康、未婚青年,一般应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选拔办法是;自愿报名、民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天津大学、南开大学、轻工业学院、纺织学院四所院校面向全国地区招生,也在天津招收部分学员。师范学院、医学院、体育学院、五七艺校四所全部在本市招生(在天津招生中,包括本市去黑龙江、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等省和自治区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这次招生工作在市委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市委各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市招生领导小组,下设招生办公室。这次招生工作规模大,时间紧,任务重,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目前本市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已经开始工作,已分别派人到外省各地招收新生与当地选送单位按照党的政策和原则办事,听说在外地招生是总数的百分之四十(指天津市的知识青年)。
  关于这个问题你是否同意回来上学,我们希望你能积极参加这次上学的机会,将来不是对国家有更大的贡献了吗!随信寄去天津日报剪下的材料,按照精神和条件主动报名!!!……   祝你成功。
                                           父字
                                                 72.3.8
注:在牧区的那一个春节是在牧民家度过的,至于谁家已经记不清了。好像除夕那天晚上,老板娘特意为我包了饺子。因为除了食盐之外没有任何的调料,所以尽管羊肉饺子肥的流油,还是远比不上家里的饺子好吃。记得在家的时候每逢过年,父亲总是亲自下厨,总是提前备好了食材,做饭时活儿干得总是很细腻、有条不紊的。虽然那时生活水平不高,但是父亲总要变着花样做出一桌可口的饭菜,比如用土豆泥和葡萄糖干或再加点奶粉做出的莎拉、切一盘白菜芯儿拌上食醋再加点白糖、将鸡蛋清分离出来蒸好后分层再配上松花火腿、将猪肉末搅拌后不放任何调料放在碟子里在表面打上两个鸡蛋用锅蒸熟谓之螃蟹肉,在醋里放点姜末蘸着吃,还真有些螃蟹味儿……这都是让我记忆犹新的父亲拿手的小菜儿。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陪着父亲喝点小酒是何等的幸福快乐!每逢佳节倍思亲,在牧区那几年,逢年过节,一种乡思之苦是一种必然。
选调上学的消息给父母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他们多么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如愿以偿啊!所以在信中反复地叮嘱我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记得当时自己对选调上学的事情并不太在意,一则觉得自己建设边疆的理想不应轻易放弃,二则觉得这种事情离自己太过遥远,初中一年级的东西都没有学完,上大学谈何容易?


psb (2).jpg (85.78 KB, 下载次数: 2)

psb (2).jpg

psb (3).jpg (92.85 KB, 下载次数: 3)

psb (3).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94
75#
发表于 2015-9-18 07:42:18 | 只看该作者
春节情景很难忘,
上学消息更疯狂,
父母盼儿早回还,
小伙没把此事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851

主题

4413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1541
76#
发表于 2015-9-18 10:30:11 | 只看该作者
丝丝回味苦涩甜
齐京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185

帖子

90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46
77#
 楼主| 发表于 2015-9-19 20:45:11 | 只看该作者
1972年4月25日
禹辰吾儿:
   自从你二月十六日给家写来的第十一封信之后,至今两个多月没有收到你的回信,很是惦念,不知是何缘故?是你的工作忙呀还是身体出了什么问题啦,真叫我们担心。三月八日给你去一封信,三月二十八日小德子回去时又叫他捎去我和陈涛给你写的信和一些吃的东西、几本活页文选,四月份小德子就给他家来信啦,告诉他父母平安到达情况,但他一字也没提你的情况,我们很不安心,甚至连觉也睡不好,每日在盼,盼望你的来信,直到今天也没盼来。杨永年、边喜春今天回去,他们把这封信给你带去可能比寄去要快得多,希望你能及时地抽出时间给我们写信吧!
   近来家中情况还是很好的,在春节后你妈妈曾有一段时间身体不好,十几天没有起床,最近还算不错,就是好好犯犯,没什么大问题。两个多月没见你的信这非常使她担忧。我每天给她做这方面的解释工作,有时你妈妈很生气的说,是否把爹妈给忘掉啦!我劝你今后尽量抽出点时间每月给我们写两封信就可以了,这样对你妈妈是有宽慰的,你看好吗?
  你二哥几次来信谈到给你去过几封信都没有收到你的回信,他很惦念你。你们弟兄相离这么远,最好还是经常来往书信,互相了解一些工作和学习思想情况,互相帮助还是有益处的,同时更能加深你们的感情。他可能在五月中旬回家。根据你的希望是叫他延期到年底回家,我考虑兵团的情况不同于插队的情况,在年底正是战备紧张时期,恐怕达不到我们的愿望。……
  前者我对你谈的关于上大学和选调的事,我们也了解一些情况,不是像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容易。今后我和你妈妈对这问题就不去想它了。实际也没有什么益处,免得伤脑筋,还是按照你的要求,多保重我们的身体,以免你对我们的挂念,就写这些吧,杨永年等着走,以后再写吧。祝你学习进步。希望你对自己的身体要多加注意,需要什么来信告诉我。
                                           父字
                                               72.4.25
注:这封信写于1972年4月25日,也许是一种巧合吧,这一天正是我下乡第四个年头的第一天,父亲信中明显地对很久没有接到我的来信表示了不安。那一年冬天草场不好,所以畜牧点都迁到了靠近边界的北边草场。自然距离公社更远,交通通讯更不方便,所以没有及时地给家里写信。再有,牧区落后的通讯条件,信件丢失或延迟发出或很久才能收到是一种普遍现象,但是连续两个多月家里没有收到来信的情况不多见。好像那一年我在蒙古包放牧竟然有八个月的时间没有离开过,没有到大队仓库拿过换洗的东西,也没有到过公社办点个人的事情甚至这八个月内连头发都没有剪过,可以想象那时的我,看上去将是个什么样子?
杨永年是一同下乡的初中同学,只不过不是一个班的,他和张勇是同班。应该说我们也是非常的熟悉,只不过下乡后不在一个队,受草原条件的限制,那几年在牧区我们几乎就没有见过面。他家离我们家不远,约百多米,隔河相望,以前去公共厕所时都要经过他家门口。他父亲为人心直口快,和我家关系很好,也常是我家的座上客。我家门前的那条小河,那时叫墙子河,是一条又脏又臭的污水河。上世纪90年代初,天津市政府讲究每年为老百姓做几件好事、实事,最后将又脏又臭的墙子河整治修建成了一条干净、环境优美的环绕半个天津的小河即现在的津河。有一块大的碑墙矗立在津河与解放南路的交口上,上面记载了改造津河的事迹,还刻有金色的“津河”两个大字,它是当时的市委书记张立昌所提写,字体挺漂亮,可惜张立昌晚节不保,后来被归入贪官之列。边喜春,是先我们一年到牧区的天津知青,印象中他是一个比较稳重的人,所以大家都叫他四哥,至于这四哥是怎么论的,我就不清楚了。几年前知青的一次聚会上见到他,这是离开牧区40年后第一次见面,当时他是拄着拐杖来的——一次事故让他摔断了一条腿。今年3月8日黄花公社知青的一次聚会上和他再次见面,此时的他颜面有些肿胀、声音嘶哑,好像得了癌症。但我没敢细问,知道他已时日不多了,心中不免涌起一种悲凉,唉,人生苦短啊!知青一代正在老去,像花儿一样,正在凋谢、正在逐渐地走向衰老和消亡。
父亲在这封信中又一次提到了上学和选调,但态度有所变化,不像以前那样的迫切了,可能当时的形式决定了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甚至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可望不可即,那是一件非常遥远的事情:那么多的知青,成千上万,什么时候才能轮到我呀?


psb.jpg (80.14 KB, 下载次数: 3)

psb.jpg

psb (1).jpg (84.46 KB, 下载次数: 2)

psb (1).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94
78#
发表于 2015-9-20 08:02:22 | 只看该作者
两月不闻儿音讯,
父母总是特担心,
赶紧写信问端详,
絮絮叨叨显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8

主题

185

帖子

90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9046
79#
 楼主| 发表于 2015-9-21 20:39: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思歌腾的故事 于 2015-9-21 20:58 编辑

写在“父亲的信”之后
父亲的信截止到现在就转抄完了,应该还有一些,但是找不到了,所以戛然而止,意犹未尽,有点遗憾。父亲的信,唤起我尘封多年的记忆,如果没有它,那些陈年旧事是很难会被想起的。1972年4月25日,距离我完全结束知青生活还有大约一年半的时间,不知为何之后的信件却没有保存下来,所以“父亲的信”不很完整。其实后面这一段时间和家里的来往信件应该不是很多了,因为1972年十月中下旬,我母亲不慎摔伤(骨盆骨折),我在接到家里的电报后即提前回家照顾患病卧床的母亲,一直到1973年3月去国营农场。那一段时间一直陪伴父母在家,因此也就没有家信可言。记忆中自1972年起,随着选调的逐渐展开、随着一些知青朋友不断地以各种原因离开草原,自己的心情变得越发地沉重起来,由原先的坚定地要在草原奋斗一辈子的信念,转变为动摇以致失去了信心。那时常问自己,毛主席让我们来到边疆草原,就是一辈子过这种寂寞、单调、无聊的默默生活吗?我们有必要将自己的一生贡献在这里吗?随之一种想早日离开草原、想要重回家乡的念头油然而生。曾经还有过这样的想法;只要能调回天津,哪怕去扫马路、掏厕所也愿意!为了排解自己忧郁的心情,放羊的时候,我常常站在山头或高坡上、手里拄着套马杆、朝着家乡的方向用一种悲怆的声音高唱一些抒情歌曲:远飞的大雁,请你快快飞哦,捎个信儿到北京啊,支边青年想你恩人毛主席……。以前放羊时,在辽阔无垠的草原上,也常放声高歌,那时所唱的基本上都是向上的、励志的革命歌曲特别是歌颂领袖和共产党的,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却越来越愿意唱一些悲凉的歌曲。曾经从一个知青朋友那里学会了这样的一首歌,其中有一段歌词还记得;“关山相隔腑朦低首向南向南向南,遥远之天思念故人泪满衫,擦干这腮边的泪、脱掉那绣衣裳,温泉不是我的家,看这漫天的风沙……”。
1972年十月,当时的草原天气已经很凉,类似于天津初冬的气候,而且多雨。所以放羊时身边总是带着一件雨衣,有时阴雨天气要持续好几天,雨水打在脸上非常的冷,所以我称它为冷雨而且这冷雨下着下着就变成了雨夹雪。在这种天气情况下,放羊时不得不牵着马跟着羊群走,因为骑在马上更容易将衣服淋湿浇透。这种阴冷的天气也更叫人心情忧郁、甚至有一种想哭的感觉;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一个尽头?我不知为什么那一段时间竟是如此地心浮气躁、心神不宁和情绪低落。忽然有一天,还是利生,冒着阴冷的天气来到我放羊的地方,他给我送来了父亲发来的一份电报,上面写着;母病重,速归。至于母亲得了什么病却没写(后来我接触到心灵感应这个词,才联想到那一段莫名的焦躁和难过正是母亲病重的时候,就是这种感应吧)。那时最快的通讯方式就是通过邮电局发电报,虽然一个字可能一毛几分钱,但按照当时的物价和生活水平来说也是一种高消费,所以人们发电报时通常内容都尽量地简练。我知道母亲真的病重了,不然父亲不会轻易地叫我回家。于是立即随着利生、告别蒙古包的老板子、带上随身的东西、骑马到公社找队长请假。也是老天助我回家,让我恰好搭上了一辆去满洲里的汽车。为了帮助我尽快回家,利生跑前跑后,为我到公社办理护照,将我的坐骑送回马群,为此他还冻伤了耳朵。在“父亲的信”一文中利生曾被多次地提到,应该说在草原的几年,相对于其他知青,我们俩接触的时间和机会比较多而且也称得上志同道合。我曾撰写过“心中的好友”一文,来专门回顾我俩那一段真挚的友谊。
那一年回家后才知道母亲不慎摔伤导致骨盆骨折,经过相应的治疗后,剩下的唯一办法就是静卧休养。我的回家给老人们带来了很大的安慰,母亲的病也很快地好了起来。正当我考虑何时返回牧区的时候,1972年12月下旬突然接到了知青朋友玉库的来信,他告诉我,根据上级的指示草地知青已经进行了重新分配,速度之快始料不及;很多知青选择去了大庆,还有一部分人准备去农场。他说你想去大庆已经来不及了,如果愿意的话可以和他们还没走的人一起去阿荣旗的格尼河农场。信的结尾还附上了这样的一段诗句;我不知这诗句出自他本人还是谁人,但印象深刻以致今天还能想起:“众鸟高飞尽,孤雁去独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不是特别理解这诗句的内涵,但是我却能深感到我的知青朋友们当时的那种面临人生抉择时的矛盾、孤独、痛苦和无奈。的确,在突发变动时,大家各奔东西,有的人去了大庆成为了光荣的石油工人,有的人选择农场,将转变为农业工人,有的人则选择了留下,是为了守候张勇还是为了其他?有的人选择了返乡,这些看起来都是可以接受的选择。在变故面前我没有犹豫,毅然地表示和他们一起去农场,因为“草原已经不是我的家”。如此1973年3月便来到了阿荣旗国营格尼河农场,成为了一名农工。农场的条件要比牧区好了许多,最起码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可以睡火炕,吃饱饭,不再寂寞与孤独,所以我很快地适应了这种新生活并把它当做了自己的第三故乡。此间跟家里的通信也不少,父母对我环境的改善也比较满意。还依稀记得我们所在的农场五队是兴安公社的所在地,邮局就在附近,来往信件很方便,但不知为何,在农场时的家信——父亲的信也没有保存下来。正当自己决定要安心于农场并为理想再次奋斗一场的时候,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再次发生;那一年的夏天传来消息,全国各地大专科院校面向工农兵和知识青年招生,特别是有了对口招生的说法即知青原籍城市专门招收该市所属知识青年回家上学。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机遇,非常偶然的一个机遇,使我有幸被录取回家上学,成为了当时的宠儿——工农兵大学生。当然被选调上学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自愿报名、要群众评议、要领导推荐、要参加文化考试,最后还要政审合格。而这最后一关政治表现和家庭出身是相当地关键,我们有的同学文化考试考得不错,就是因为政审问题而被取消了录取资格。1973年9月下旬的一个黎明前夜,我回到了天津,至于从火车站到家这十几里路我是怎样走的是乘车还是步行我已记不清,我只记得当我来到家门口时外面仍然是一片漆黑。我的敲门声将父母惊醒,当我走进那间熟悉的平房,激动地告诉父母;爸、妈,我回来了,选调回来上学了。听到这个喜讯,还没来得及穿衣起床的父亲竟然激动得跪在床上、像个孩子似的一个劲地磕头,嘴里不停地叨念着;感谢老天爷让我儿子回来了,感谢老天爷!感谢老天爷!母亲在一旁也高兴的潸然泪下。的确,真的应该感谢老天爷,是命运或运气安排我回城上了大学,后来又成为了一名医生。一晃几十年过去了,自己虽很平庸,但至今仍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似可聊以自慰。
现在重读“父亲的信”,能够从中悟出下乡的前三年,自己基本上属于对党对毛主席无限热爱和崇拜的热血青年之列。一种纯洁的理想激励着自己自觉自愿地想要扎根边疆,按照领袖所指引的方向奋斗一辈子。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式在变化,我们也在逐渐地在成长,所以对自己最初的追求开始了重新认识和思考。特别是随着选调和知青政策的悄然改变,离开似乎成了一种必然,但何时能够离开草原,我不知在哪一天,所以内心常被一种焦虑、失望、沉重的心情所笼罩着。我想在我的知青命运和生涯中我还应该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李庆霖,是他给毛主席的一封信,如实地反应了知青及知青家长、家庭的困境,才有了毛主席寄上300元聊补无米之炊和后来的统筹解决。另一个便是张铁生,是他的一张白卷,让我这个只有初中半年级(初中一年都没有读完)文化的21岁的毛孩子走进了大学的门槛,从此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相比于一直到1979年才随知青大返城回津的、在黑龙江兵团度过了将近十年的我的二哥、二嫂,要不知幸运了多少倍。那一年,他们赶在知青回城潮的最后一批,带着出生在黑龙江的两岁的女儿回到了天津,挤在我家十几平米的小屋一个临时搭建的小阁楼上,没有工作,没有住房,一切从零开始。当然现在一切都好了,他们培养了一个出色的女儿,老两口也过上了幸福的日子,享受着天伦之乐。他们在兵团也受过许多苦和累,但却和那里的人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以致随着现在通讯和交通的发达,他们还多次回到当年生活过的建设兵团旧地——黑龙江虎林县看望昔日的朋友,直到今天还和他们通过电波保持着联系。
父亲的信,仿佛让我回到了过去,这一晃就是几十年。如今一个翩翩少年,也已步入老人行列,真是人生如梦!现在回想那一段艰苦的岁月,虽然在自己生命的历程中所占不过4-5年,但它对我的成长和影响却是深远的。
我们这一代人用过去的话来讲,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自幼接受的就是共产主义教育,这些东西几乎深入骨髓。所以尽管时代变迁,随着改革大潮和拜金主义的滋生,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而我对领袖的敬仰却痴心不改。知青一代,在下乡期间很多人都通读过毛主席的著作,接受他的思想成为必然。另外我觉得在年轻时代影响过我的除了马列毛泽东思想,还有两个人;一个是鲁迅,他的著作虽然我没有系统的读过,但他的许多警句让我铭记已久,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比如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都曾促使自己走向坚强;还有他所提倡的痛打落水狗和他嘲讽的阿Q精神,而我就常常用阿Q来聊以自慰。再有一人便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他也是支撑我在牧区艰苦环境中继续下去的一个精神支柱;“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可以说;我的整个生命与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自由与解放而做的斗争。”这些格言,在年轻时代对自己吃苦耐劳、正直善良,不趋炎附势、不阿谀奉迎和敢于直面人生的个性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父亲的信,写于45年前,四十五年什么概念,它基本涵盖了人的一生。年轻时代富于幻想——现在叫做中国梦!那时我们很多人都是带着这个梦想踏上了上山下乡之路,不仅将自己的美好青春献给了农村和边疆,有的人甚至还为此还献出了生命。其实,每个知青亲身的经历也有所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尽相同,所以回忆那段历史、看待那一段经历的视角和感受也不尽相同。而我作为曾经那么自觉自愿满怀理想与热望要去边疆草原干革命的知青中的一员,却并不赞美过去那一段时光,这并不单单因为那里艰苦,还因为很多时候生命的时光是在那里虚度了。以致后来我被选调上学后,那么多的东西需要从头学起,特别后悔在牧区的那些年总是被心情左右着而没有自觉、主动的去学习点什么。
如今,一辈子就要过去了,间或有同龄人已先我而去,人生无常、生命脆弱,所以便有了一种更加的紧迫感。整理父亲的信,是自己趁着头脑还清晰,肢体还无残、眼睛还能见、耳朵还能听的今天想做的事情之一。如今这件事情已经完成,作为一种对生我养我的父亲、母亲的一个纪念,同时也了却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本文最后,还要感谢所有知青朋友对“父亲的信”的关注,特别是一直得到龙版主给予的积极评价和开心版主的肯定并将它列入了中国知青网首页“知青岁月”版块,以便于更多知青朋友的阅读,再此一并表示感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94
80#
发表于 2015-9-22 10:04:31 | 只看该作者
父亲存信发布完,
心中感慨已万千,
如今说起还激动,
也是一份真纪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10 06:32 , Processed in 0.252015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