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楼主: 知青淘吧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

[复制链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51#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22:08:48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41

编后感言(一)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在《砺炼华年》的编辑过程中,我作为联络员,有幸在工作中反复通读了文集的全部作品。
这部文集涵盖了从学生时代到1966年停课大串联、“文革”、下乡、回城、退休等所有时间段发生在抚顺一高中老三届同学身上的故事。同学们用朴实无华的语言,真实再现了一群热血青年在苦乐间挣扎前行的人生经历。
每通读一遍书中文章,我都会心情激荡——为同学们感人的故事,更为文中所反映出的主人公们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正是有了这两种精神的支撑,同学们才能在山重水复的境遇中奋力抗争,在艰苦的环境里顽强拼搏,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懈追求……也正是这样,才成就了抚顺一高中老三届可圈可点、可歌可忆的历史。
综观文集,从内容上可分为对母校和高中生活的怀念、参加文革、知青生活和回城拼搏四个部分。
一、对母校和高中生活的怀念
抚顺一高中当时是全国194所重点中学之一,正如吴长厚在《我的大学》中所说,“一高中的学习生活健康活泼,科学严谨,紧张有序;一高中的教学方法高屋建瓴,鞭辟入里,启迪智慧;一高中的学生,英才荟萃,以报效祖国为己任,手不释卷,挥斥方遒”;又如秦世家在《在1993年师生联谊会上的演讲》中所说:一高中的老师有“呕心沥血的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教学思想,诲人不倦的治学态度,为人师表的高贵品质”。所以同学们纷纷打开尘封的记忆,写下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如高玲的《为母校抒怀,为同学歌唱》、詹恒志的《岁月放歌》、马惠云的《青春无悔》、牛建春的《怀念一高中》、  张淑荣的《往事的沉淀》、周颖的《记忆中的点点滴滴》、艾静廉的《我的高中生活情怀》等。他们或讴歌母校,或感念恩师,或回忆怀揣梦想、刻苦攻读的美好时光,让人们看到当年莘莘学子的理想和情操。丁宝志的《一张四十八年前的大字报》则巧妙地用“文革”中一位老师批判学校教学路线的内容,从反面印证了一高中当年的辉煌。
《师恩难忘》是任勉励回忆文章的题目,也是大家每当提起学生时代必谈的话题。田文昌在他的《特殊时代的师生情谊》中深情地写道:“有三位老师是深刻影响我一生的恩师,我每一步的成长和每一分成功,都离不开他们的身传言教和支持鼓励,他们是:我的小学老师李春田先生;中学老师唐永胜先生;研究生导师解士彬先生。这三位老师是影响和造就我一生的终生导师。”“师生关系不仅仅是一种情谊,更是一种传承,人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老师的培养。”“我们每个人都要记住自己的人生导师,没有传承,就没有历史,就没有社会的进步!”他的总结深刻精辟,代表了我们的心声。
同学们在文集中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了:在一高中的学习生活使我们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了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 正因为如此,才有了一高中老三届日后的多彩人生。
二、参加文革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彻底改变了老三届的命运,绝大部分同学被卷入其中。一些同学在苦涩的回忆中写出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如田文昌的《抹不掉的记忆》、白俊山的《感悟红卫兵大串联》、张希伟的《一行诗句引出的麻烦》、李英敏的《“皇帝的新衣”新编三则》、张军的《动乱岁月中的二三事》、霍灿琦的《“文革”中我没有资格“大串联”》、王绍华的《没有走完的长征路》、王雅杰的《我的表哥》等。
历尽沧桑之后,同学们摒弃了当年的激情和狂热,取而代之的是平静的回忆和冷静的思考。如丁启明在《我经历的“文革”》中说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希望社会和谐,永远不要再发生那种于国无益,于民有害的事情。”赵青在《我的回顾与思索》中谈到对文革的评价和改革开放后的提干、下海等问题的看法,最后他说:“习总书记这个班子……有一个特征,在选举产生的二百零五名中央委员中有过知青经历的六十五人;在二十五名政治局委员中,有七人;在政治局常委中有四人。这段经历在磨练他们性格的同时,也塑造了他们的平民情怀和务实的工作作风……习近平拉开了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寓意深刻,发人深省。
在文革中出现了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这个承载着一大批青年学生理想和报负的赴边热潮。其中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是在反动血统论的巨大压力之下渴望寻找一块没有歧视、没有桎梏、能够尽情施展抱负、全身心报效祖国的乐土而踏上征程的。然而事实却如吴长厚在《赴边之旅》中所说:“大潮裹挟之下,几乎没有人能够抗拒历史潮流的滚滚东流。任何旨在去掉家庭出身标签的努力,都是徒劳的。不仅家庭出身不能改变,人生道路也不能自己选择,不管你走到哪里,即使你走到遥远的边疆,那个贴在脑门上的阶级标签,也注定是揭不掉的。幸运的是,胡耀邦、邓小平拨乱反正,重启国运,才给我的命运带来了沧桑之变。从此,我有了努力学习努力工作的环境和条件;有了敢作敢为的个人平台 ……”,他的话真实、准确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饱经沧桑之后的反思彻悟之语。
周功煌的《在新疆戈壁滩上的日子》记录了他作为热血青年的豪情壮志,也记录了在艰难、迷惘中的执着与坚守。他用自己十二年的青春时光,从一个背着家庭出身包袱的串联学生到兵团的正式职工;从连做一名拖拉机手都没资格的人,到被选进深受重视的武装种子连,并于1978年成功考进新疆医科大学,退休前曾担任广东药学院药科学院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等多项职务。周功煌的经历再一次体现了一高中学生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11

主题

1763

帖子

4228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228
QQ
952#
 楼主| 发表于 2016-8-24 22:09:45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42

编后感言(二)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三、知青生活
“一代知青与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的最近距离接触和熔接在世界观、人生观上产生过的作用,以及知青作为一个整体,用泪水、血汗、青春对农村、农民乃至国家付出的贵于生命的代价都是不容置疑的。……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与我们的知青岁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便是我们回忆知青岁月的意义所在。”这是周振环在《致〈北大荒文学〉杂志编辑的信》中所说的一段话,也正是我们在回忆知青生活时首先应该肯定的一点。
在文集中,对知青岁月的回忆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其中王男的《十年知青生活回忆》、张荣清的《我的七年知青生活》、李丽娟的《我的知青岁月》等长篇回忆录,从不同侧面完整地再现了从1968年9月26日到回城期间的插队知青生活史,他们把蹉跎岁月中的艰难与挫折、拼搏与坚守、有血有泪的奋斗经历生动再现,读之令人感慨万千。
汪义英的《一段颇为奇特的“知青”经历》揭示了他是怎样从一个普通知青成为全省闻名的活学活用知青典型的。他诚恳地说:“‘文革’中,我们是被蒙骗的‘斗士’,干了不少错事。‘上山下乡’,我们是被驱赶的‘羔羊’,遭了不少罪。而‘讲用’,我们是被利用的棋子和工具,说了不少过头话。”“我真诚地希望,当代青年能够以史为鉴,以我们的这段经历为鉴,实实在在做人,扎扎实实做事。成为振兴中华、报效祖国和人民的栋梁之材。”其诚心可鉴,令人起敬。
门广服的《下乡时期的见闻轶事》,是以知青和农村干部的双重身份来看待当时农村中普遍存在的吃大锅饭、三角债、生产队长撂挑等现象和当地农民的真实生活情况的。反映出当时已走上各级农村管理岗位的知识青年心系农村、关心广大农民疾苦的赤子之心。
还有一些作品描写了插队期间发生的感人故事,如田兰惠的《送菜漂流记》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发大水期间,为解决队里的蔬菜运输问题,他们把几十个装满茄子的草袋子连成长龙,由两个人驾驭着,在急流险滩、黄水翻滚、旋涡处处的小黑鱼河里,拼博十多里地,终于把菜送到目的地的故事。在惊险的送菜过程中凸显知青为挽救集体财产不顾个人安危的忠心赤胆。
田文昌的《抹不掉的记忆》之三“最脏的活、最苦的活”、 霍灿琦的《我的知青遭遇》、苏长凡的《扛苇垛》等篇章, 则代表性地演绎了知青在插队期间所遭遇的种种危难和几乎达到人体极限的超强度体力劳动,使人在心痛之余更深层次的了解了知青生活的全貌。
张文通的《在广阔天地里》、王庭晖的《那片草甸》、叶连春的《难忘的知青岁月》、 盖奎忠的《难忘的一九六八》、冯民生的《悠悠岁月》、张书翰的《往事钩沉》、王凤燕的《尘封的记忆》、沈洪流的《萧瑟秋风今又是》、张长江的《难忘的第二故乡》、李建华的《感怀知青岁月》、 陈德林的《如歌岁月》、雷淑珍的《难忘的鱼汤》等,都从不同角度倾诉了知青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人们想起当年在辽西和辽东大地上拼搏的日日夜夜。
在知青队伍中,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先后被充实到乡村教师的岗位上,刘伯行的《最难忘的一课》、王利的《师生情,永难忘》、王力行的《吴家中学是我工作过的地方》、孟祥文的《奉献与历练》、杨孟杰的《倒退是没有出路的》、孙宝田的《难忘的记忆》等篇章,反映出他们或参与筹建学校,或主动帮助学校改进教学,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生身上,把贫困农村的孩子们培养成才,进而使他们所在的学校在当地小有名气,以至于当他们要离开时,贫困的学生们背着老师凑钱买礼物。情节之感人,令人动容。
在长达三年、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知青生活中,知青们的情感生活是不能不提的。任秀英的《我与他》、丁熙莹的《红高粱孕育了我的幸福》则是众多的在知青岁月里收获了爱情的同学们情感经历的缩影。他们的爱情如一朵朵清新靓丽、沾满露珠的小花盛开在万绿丛中,给苦涩、单调的农村生活带来一缕欢喜。而王洪的《苦恋之歌》、张义的《青山几度夕阳红》则从另外的角度,展示了因种种原因,有情人不成眷属的悲哀。喜也好,悲也罢,都是一代青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的存在,使这部文集更完整、也更加充满生活气息。
老三届共同的命运把大家紧紧地连在一起,多年的风雨同舟使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情谊,一些怀念同学的文章证实了这一点。王庆敏的《回忆阎修桐在农村的日子里》、田文华的《“土匪”消逝的日子》、苏长凡的《校园合影的浮想》、王立生的《致信天堂里的抚生》、张重辉的《路在脚下》中关于忆金峰和张凤舞的章节等,对已故同学浓浓的深情跃然纸上,联想到后来王立生等同学去给张抚生扫墓,他们拔去坟头杂草,栽上小树,摆上贡品,洒酒诉衷肠的情景,不禁潸然泪下。
顾继志的《向明与我》一文是怀念好友丁向明的。他们亦师亦友,虽后来天各一方,但却心心相印。当顾继志生病做手术无人护理时,丁向明从深圳特地赶到洛阳,一向简朴的他手里只拿了一个矿泉水瓶子。顾继志塞给他钱他不要,但完成12天的护理任务离开时,他却把自己的钱留给了顾继志。这珍贵的情谊实在令人感动。
这就是一高中老三届的情怀,
四、回城拼搏
“知青们终于回城了。但知青的磨难并没有得以喘息。一个个新的考验又出现在他们面前:就业、成家、发展成为知青们新的生活目标。他们用自已逝去的青春继续拼搏,一切从头开始,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实现着自我价值。”丁文超在《登天揽月上山下乡》一文中所说的话切中知青的实情。
文集中几个长篇回忆文章从不同侧面把知青们回城拼搏的情况清晰地展现了出来:张佑相在《别样年华》讲述了自己从一个普通工人、机关干部到团市委副书记的成长经历,在揭批“四人帮”的运动中因提拔太快而被批,他“自信正者不辨自清,理性面对一切,实事求是……坚持始终,赢得了大多数人的理解”。后来走上法官路,他坚持严格办案,成绩斐然。
谢忠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中说道:“在农村插队时,我选择科学种田;参加工作后,我选择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学日语、学英语、念夜大、函大、在职研究生;进入21世纪五十来岁了,我选择自主科技创业,既能为社会创造财富,又能体现自身价值,工作年限得到无限期延长……选择了正确的人生路,发挥知识和科技的潜能,在普通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开辟出一片辉煌的新天地,他的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溢于言表。”
焦焕文的《岁月留痕》和史彦斌的《留痕的岁月》把他们多年的军旅生涯和转业后的经历生动细致地演绎了出来,让人们看到老三届中为数不多的艰苦且幸运的人生历程。
张庆先在《那个年代那些事》中说道:“我是那个年代平常人中的典型代表,或许通过我的一生遭遇,可以折射出整整一代人的命运轨迹。这里没有丝毫的凭空杜撰和虚构,全部是亲身经历的史实。”这也正是这部文集中所有文章的共同特点。
张重辉的《路在脚下》则从知青生活和工厂生活两个方面描写了他从最底层开始的艰难奋斗历程。此外,还有杨林昭的《登上九磴山》及许多同学的这类文章,都以细腻的笔触、亦喜亦悲的情感,倾诉了短则七八年,长则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或痛苦辗转,或坎坷相伴,或时来运转,或曙光初现,读后令人唏嘘感叹。
回城拼搏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跋涉高考路。上大学是一高中所有同学的梦想,无奈梦碎1968。恢复高考后,同学们或肩负生活重担,或正值生育哺乳,或为健康状况所累……重登考场谈何容易!但  仍有相当一部分同学还是顶风攀登,成为了佼佼者。同学们在上述回忆文章和牛丽华的《匆匆逝去的青春》、李响的《我的大学梦》等专题文章中都曾倾注笔墨,描写老三届回城后,或克服重重障碍参加高考,或通过电大、函授等途径曲线读书,终园大学梦的经历,把一高中老三届永不言败的拼搏精神和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值得一提的是,张桂林在《奇迹总人为登高必自卑》中说道:自己在读完北京师范大学本科后回到原单位教书,多年以后,他又重回北师大攻读博士课程,于花甲之年拿到博士结业证书。这种拼搏精神和学习精神堪称楷模,令人钦佩。
终生不倦的学习精神还表现在老三届的晚年生活中。王庆敏的《事如春梦也留痕》、《楹联伴我度晚年》、张春英的《退休真好》、杨敏笙的《网购》、苑铸锋的《我爱东北红豆杉》,还有在文集彩页中展示的王胜昌、詹恒志、陈俊龙惟妙惟肖的国画,以及文集中吴长厚、顾继志、祁静秋、李凤鹏、高国林、陈济华、王治中等多位同学内容丰富、韵味俱佳的诗歌,充分反映出无论是楹联、诗词、歌赋、书法、绘画、唱歌、跳舞、旅游,还是年轻人热衷的网购,都有我们同学的作品或踪迹,我们不但参与其中,而且做得很好,使人不得不赞叹一高中老三届的多才多艺和退休生活的多姿多彩。
总之,同学们的文章不论篇幅长短、体裁如何,都是用心写成的。字里行间凝聚着老三届对十年动乱的控诉、对青春的礼赞和对人生的感悟。在文风上,同学们在回忆中审视,在眷恋中反思。如吴长厚、周振环、赵青等同学在他们的作品中长于思考,不怯于对历史的反思彻悟,以辨是非、知正误的求实求是的文风都是值得称道的。形象地说,这个文集是老三届文学创作的百花园;是展示老三届五彩斑斓人生经历的万花筒;是录入了老三届短暂青春、蹉跎岁月、多彩人生和美好情怀的U盘;是收藏老三届的诗情和才艺、智趣和理念、思辨和逻辑、人生感悟和社会练达的智库和思想库。
手捧文集,感佩同学们历经磨难而不馁,年近古稀而不衰,永不言败,永葆青春,不禁想起毛泽东的诗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这不正是抚顺一高中老三届风貌的写照吗?
这一切,都是《砺炼华年》这部文集的价值所在,这种价值是这部书所独有的。
当今,凡是书都有价值 ,而我们这部由一群古稀之年的插队知青写出的书,在我看来,却是无价的。
我期待着《砺炼华年》第二部的诞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94
953#
发表于 2016-8-25 07:37:57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8-24 22:08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41

编后感言(一)

亲历编辑遍读书,
反复阅读感受足,
珍爱母校点滴处,
文革风暴多感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94
954#
发表于 2016-8-25 07:41:38 | 只看该作者
知青淘吧 发表于 2016-8-24 22:09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42

编后感言(二)

上山下乡特难忘,
众多事件记忆长,
回城仍然在奋斗,
毕生拼搏总发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02

帖子

5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0
955#
发表于 2016-8-25 09:28:01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回声,一代人足迹,希望今后悲剧不再巡回上演!勿忘今生,铭记后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3

主题

773

帖子

209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93
956#
发表于 2016-8-25 13:42:49 | 只看该作者
留下知青的历史篇章,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2

主题

102

帖子

52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520
957#
发表于 2016-8-27 07:07:28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再读《砺炼华年》
尿盆端进清华园,涂脂抹粉上讲坛。用手捡粪为爆冷,招工还靠手中烟。左道旁门走捷径,女贞值得几文钱?蹉跎往事成旧梦,道与儿孙为戏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740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994
958#
发表于 2016-8-27 07:40:33 | 只看该作者
众多作者来回顾,
万千感慨要倾诉,
且看各位留言美,
大家交流更深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2534

帖子

74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7
QQ
959#
发表于 2016-8-28 20:41:14 | 只看该作者
大型回忆文集《砺炼华年》连载之243

后记
由抚顺一高中老三届知青们编撰的长篇回忆文集《砺炼华年》终于结稿了。该文集由田文昌同学倡议发起,自2014年8月15日编辑小组发出《征文启事》以来,共有七十七位同学寄来了长达五十七万字的一百二十七篇文章,大家的热情和关注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鼓舞。
由于我们绝大多数同学都已年近古稀,许多同学平时疏于联系。编辑小组的吴长厚、张庆先、秦世家等同学通过在各班设联络员建立骨干队伍,再由联络员通知到所有能通知的人。吴长厚更是拖着患病的身体,不辞辛劳地组稿、审稿,张庆先千方百计地发动同学,他们通过小规模会谈和在关键时间点上开动员会等方式让这次征文活动深入人心,进而使同学们奔走相告,纷纷打开尘封的记忆,书写高中时代美好的校园生活、在农村蹉跎岁月里艰苦奋斗的日日夜夜,以及“文革”中那些刻骨铭心有血有泪的遭遇。同学们的稿件陆续寄到丁宝志的邮箱,他花了大量时间审阅、整理、编排,完成了工作量最大的全书的第一次编辑。田文昌在百忙中抽时间联系出版社,回抚开动员会,做出书的全面部署;李丽娟因在北京,担起了联络员的工作,负责与其他编委沟通和与出版社对接,后期负责送审前的稿件编排和出版社初审后的返回修改,她克服时间紧和家务负担重的困难,认真完成任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书雏型最终得以完成,为出版社的最终审定稿件和出版工作打下基础。没有广大同学的热情支持和参与,没有编辑小组全体成员的辛苦付出,就不会有这本书稿的形成。不仅如此,在书稿形成之际,秦世家、张庆先、吴长厚同学即着手策划规模宏大的新书出版发布会,成立筹备小组, 詹恒志、叶连春、吴东林、王胜昌同学积极支持并参与了筹备工作。这次发布会,将成为抚顺一高中校友的盛大聚会!
细读同学们的文章,我们的心也随之跌宕起伏,时而忆起风华正茂的高中时代;时而被带回艰苦的农村岁月;时而又闪现出回城后就业、升学、结婚等人生关口的艰难跋涉……但是,正如本书《前言》中所说:“我们曾是一群极富激情而志存高远的人。我们曾是一群舍生忘死而忧国忧民的人。”所以,不论在任何情况下,我们是注定不会服输的。
今天,当我们回忆和反思的时候,听听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那些蹉跎岁月都给了我们些什么?一代知青与中国广大农村和农民的最近距离的接触和熔接,在世界观、人生观上产生过的作用,以及知青作为一个整体,用泪水、血汗、青春对农村、农民乃至国家付出的贵于生命的代价都是不容置疑的。我甚至认为,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与我们的知青岁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便是我们回忆知青岁月的意义所在。”(周振环)
“我们这茬人,可以说磨难不少,风波不断。我们在这些面前,为什么选择坚强?在繁重的压力面前,为什么仍有耐力?那是和我们在农村经历的那风雪、那饥寒、那泥泞、那艰难的每一天都有关系的。”(王庭辉)
“艰苦的环境,磨练了意志,懂得了珍惜:众乡亲一件件体现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事,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这是人生成长最宝贵的财富,会受益终生!正是这段下乡经历,使我们这批‘知青’成为中国最有担当,最能吃苦耐劳,最有奉献精神和广阔胸襟的一代!”(张佑相)
同学们说得何等的好啊!在本书洋洋五十多万字的文章中,这样的精彩比比皆是,它用不同人的手笔、从不同的角度如实记载了抚顺一高中老三届的风雨历程,描绘了同学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境遇中不懈努力、永不言败的风采。
因此,我们可以自豪地说:“尽管那个时代愧对于我们,但我们没有愧对那个时代,也没有愧对于后代!”
今天,我们虽已年近古稀,但我们仍然可以把内心中那未能如愿的抱负,化作晚年新生活的动力,如耄耋作家王蒙所说:“明天我将衰老,今天仍在歌唱。”


《砺炼华年》编辑小组2015年6月6日
张庆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2534

帖子

743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7437
QQ
960#
发表于 2016-8-28 21:45: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张庆先 于 2016-8-28 21:51 编辑

尊敬的各位版主及知青朋友,你们好!
我的同学知青淘吧(李丽娟)电脑故障,暂不能上网,特委托我转载最后一篇文章《后记》。我也是《砺》书编辑小组成员之一,每天都在关注本书的连载情况。从2016年2月26日开始,用了整整半年时间,转载了这部长达57万字的大型文集。在转载过程中,得到中国知青网编审人员和版主的热切关怀和鼎力支持,得到广大知青朋友关注、理解、厚爱和共鸣。特别是诸位版主,本着充满爱心、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无私奉献的精神,花费大量心血,认真阅读和审查每一篇文章,并作出热情洋溢和恰如其分的寄语和点评。龙行天下超级版主为每一篇文章都用四句诗的形式写下自己的体会和评语,总计不下150余首(具体数字还在统计中)。
本书的每一位作者及抚顺一高中广大同学,都为知青网工作人员高尚的情操和精神所感动。在此,我代表全校同学道一声诸位辛苦了,衷心地谢谢你们!最后,预祝中国知青网越办越好!恭祝各位网管、版主和知友顺意、健康、幸福、快乐每一天!
张庆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5-9 11:50 , Processed in 0.193011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