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同学的聚会 我们的小学是北京展览路第一小学,组成班级是在六十年前的1956年,今年正好是60年。我们这些当年的“小孩儿”如今已经大多儿孙满堂了。我在去昆明之前,告诉哈力群(化工大学教授,北京赴云南河口的知青)我们小学班春天聚会时,提到希望见一下当年一个年级的其他同学,尤其是当年救过同学的景同生。 没想到一回到北京,她就打来电话,说是“景同生已经从美国回来了,他也希望见一见当年一起玩耍的小伙伴”。于是,我就赶忙联系了班里的同学,又把聚会的消息在微信里告诉了二班的同学(我们是三班的,景和哈是一班的。当年班级里开始只有三个班,由于国家机关的不断完善,从全国各地陆续调来了不少人。四年级增加了个四班;五年级又增加了五班。到毕业时是五个班)。 联系聚会也是一个啰嗦事,各人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在给儿女带孩子,没有第三代的也是忙于参加老年人的各种活动,或忙于出去旅游,当然还有仍然在岗的人员在“发挥余热”。好不容易确定了,乘着“十一”长假的最后一天,大家到小时候常去的“紫竹院”聚会。时间定在上午9:30,我想大家都那么打年纪了,最多十点钟都会来到了。 天公不作美,7号那天从半夜就下起了雨,到了天亮,一点儿都没有停的意思。8:10我就出门了,坐地铁也快,我想早一点儿到,等着大家,怕离别时间太长,特意提着小学校庆时发的纸袋子,上面印有“北京展览路一小”的大字和校庆的Logo。心想,人不认识,校名一亮,都知道是来聚会的了。 我8:42就到了紫竹院的东门,这是我们小时候来玩儿必走的地方。没想到还有比我来的早的,我们班的邹昭晞早早就站在大门口了。她住在东四环外,比我还远,可见对这次聚会的重视。她是我们班的高材生,当过中队长和大队委,中学考进了“师大女附中”的实验班,后来文革后也去了云南,在云南兵团独立五团,当过副政委,后来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辗转回到北京,在首经贸当博导。现在还有一个在做的项目。 我俩正聊着,陆续来了几个人,他们看到我手里提着的袋子,知道都是来聚会的,就主动通报自己的姓名和班级。名字都特别熟,可小时候的模样是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好在一聊起当年住的地方,都在百万庄里,有一个还住在我家对面的楼里,可绞尽脑汁也想不起当年的模样了。真是老了!哎! 陆陆续续的我们的圈子人越来越多,当年一班的景同生来了,我与他在校庆时见过,还是小时的模样。大家一眼就认出了他。徐米甘来了,他是二班的大队委,只是没有小时候的样子了,但依稀还想得出小时候的样子。二班把我发给他的通知在微信群里转发了,所以,来的人是最多的。害得哈力群一直在责怪我,说我没说清楚,一直以为是小型聚会,其实一班联系上的同学最多,她没有跟大家说。所以,一班只来了三个人。 由于雨一直在下,大家提议干脆找个饭馆,一边聊天,一边吃饭。于是就请公园的一个女服务员给我们全体照了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