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北国风光 于 2016-11-9 08:39 编辑
知青的联想 常言道, 回忆, 是老人的专利。正是如此, 我的思绪便常常又回到近半个世纪前的岁月。那时,我们这些被称之为“知青” 的孩子们, 肩背行李, 斜挎水壶, 辞别父母, 告别家乡, 奔赴千里之外的草原、边疆、山寨、到那里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改造世界观,争取做—名无产阶级可靠的接班人、是当时最适毛的政治口号, 也是每个知青的追求目标。 这些“知青” 们就是抱着这个坚定信念, 同广大贫下中农—起日岀而做,日落而息;雨天—身泥; 晴天—身汗地无休无止的劳做着。他们下乡之前的生活环境不是这样;他们的身体尚未成熟;他们的生活尚不能自理;可每天却要干着超时间、超强度的劳动。尽管如此, 在有些贫困地区的知青每年不但分文不见, 还要父母予以支助。 我常常思索这样一个问题:当年的“知青”, 也是 十六、七岁, 如果将当下的十六、七岁的初中毕业生也统统地推向农村, 象当年的“知青” 一样生活、劳做。那将会是—个何等场面? 何种结局呢? 现在早已告别了二十世纪, 进入二十—世纪了。时代前进了, 可是“知青” 年龄段的综合素质是进步了、增强了、提高了? 还是落后了、倒退了、降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