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生命的标杆】 作者 晓寒
辽工大校报编辑部是我工作过七八年的地方。再走进这间办公室,激动的心情犹如壶口瀑布的黄河水奔腾激荡。离别母校近二十年,窗外的杨树已长得比楼房还高了。校报也由当年的八开版单色旬刊成长为今天的四开版彩色周刊。打开八十年代的校报合订本,从已经黄旧的文字中走来了那年、那月、那事、那人。
新闻工作的魅力之一是使我有机会去接触与我的生活和专业毫无关联的人与事。新闻工作会接触社会的阴暗面,但更多的时候,我的采访对象是那样的阳光和高贵。他们就是和我共同生活并肩工作的辽工大人。
跨个照相机,带个采访本,那七八年里,前前后后或长或短地大约采写了百多位辽工大人,散在地发表在各类报刊杂志上。当然更多的是发表在咱校报上。这些人或是我的领导师长,或是我的同事、学生。我写书记、校长、博导、教授;也写炊事员、园林工人、工会干部或幼儿园阿姨……之所以写,是因为他们身上的某些东西感动了我。
采访时一盏灯一杯茶,彻夜长谈。听他们说创业的不易和心中的目标,科研的艰难与获取的成绩,工作中的快乐与烦恼,生活上的沟沟坎坎。他们与我做倾心之谈。我倾听并努力地理解着他们。因此,我有了很多朋友。因此,有了:记黄伯轩教授的【禁区内的开拓】、记杨宝林教授的【课堂上的掌声】、记宜茂生教授的【拼搏】、记商平教授的【志当存高远】、记刘伟老师的【无需回报的爱】、记董惠英教授的【她一心扑在事业上】、记省绿化工作先进工作者齐彦才的【人间最美是绿色】、记孙洪树教授的【绿色晚年】……
甘心为孺子牛的王濮老师、做饭想着吃饭人的老康师傅、多年照顾瘫痪妻子的于贵深老师……我笔下的人物不过是:当儿女的,孝敬了父母当;当老师的,待学生如儿女;当学生的,学习刻苦努;当炊事员的,做饭时想着吃饭的人;搞科研的,钻研几十年耐得住寂寞;在职时,工作尽责尽心;退休了,生活多姿多彩……这些人都是凡人。但凡人也高大,小事亦光彩。善良、诚实、守信、敬老、执著、知恩图报、急公好义、敬业爱岗、爱国爱家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蕴含在这些普通人的身上,体现在他们做的件件小事上。我记录这高尚的行为,记录他们高大的瞬间。同时,他们也成为我效法学习的标杆,为我补充了精神的钙质,使我更认真地思考生命的价值与生活的意义。
当我走上另一个新闻工作岗位,有机会去采写国学大师季羡林、文化泰斗张岱年,去采写更多的两院院士、科技精英时,我常想到我曾写过的辽工大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与掌声,大奖无缘和电视镜头无缘。普通的他们象是一株株高粱、玉米,象一排排绿化树,象一丛丛野草,扎根在辽宁大地上,用自己生命的一抹绿色铺出了祖国的春天。他们象是一块块红砖,一根根钢筋,无怨无悔地垒进了共和国的大厦,使四化大业的蓝图成为现实。
我礼赞母校,礼赞我精神的家园!我礼赞辽工大人, 礼赞我生命的标杆。
写于1998年回校参加校庆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