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作者 晓寒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 -----《老子》- 【陕西志】载:“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相传西周时,大夫函谷关令尹喜曾夜观天象,见紫气东来,知有真人将从此经过。后果老子骑青牛西游入关。老子在这里著《道德经》五千言,并于高岗处筑台授经。故此地名楼观台,道观甚多。 盛夏,携友访楼观台。从暑气蒸腾的西安城出来,乍步入山林之中,茂林修竹,绿荫蔽天,只觉浊热顿消,如入清凉世界。一路行来,听导游细细解说。炼丹炉、吕祖洞、仰天池、栖真亭、化女泉、宗圣宫、会灵观、玉华观等名胜古迹不暇细数。缘小溪,穿竹林,爬山坡,道路曲折,终至说经台。 说经台前有座八角亭。亭下立一石碑。上刻“上善池”三个隶书大字。书法遒劲,气韵生动,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亭侧水池内有龙口吐水,终年不绝。这就是有名的上善池了。我们在亭下休息。茶是山茶,水是山水。话题就是这上善池中的水了。 千百年来,典章古籍也罢,诗词歌赋也罢,俚语俗言也罢,古人关于水的论述咏叹可谓车载斗量。 孔子在奔腾的大河边叹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孔子的眼中,这不息的河水演绎出了天地宇宙间的永恒奥秘。世间万物都如这流水一一呈现又渐渐流逝。所以,他发出逝者如斯的感慨。 佛经中说:“大海不容死尸。”意思是水性至洁。从表面看,水能藏垢涤污,但水的本质晶莹剔透,至净至明至纯,永不为外物所污玷。 东汉史中有一段尚书仆射郑崇与汉哀帝关于水的记载,那便是俩人关于“门庭如市”的对话。郑崇当时理直气壮地回答皇帝的质问:“臣门如市,臣心如水。”这千古名言常被以直道事人主的大臣们所引用。 “到江送客棹,出岳润民田。”诗人歌颂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美德。水甘愿让万物享用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只要能到利他利民,就决不推辞地做。水永远不去占据高位,更不会把持要津。 古人曰:“水唯能 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 翻译成俗话就是:“水向低处流。”在永远不平等的物质人世间,水甘居下流,藏垢纳污地包容一切,成就了大肚能容的美德。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众”。 老子在 《道德经》中还强调: 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 心境养到像水一样,有能容纳百川的心怀——“心善渊”; 行为修养到象水一样主张万物的生命——“与善仁”; 说话能如潮水一样守时有信——“言善信”; 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 担任做事像水一样协调融和——“事善能”; 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随着静止的状况而安静——“动善时”;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是老子所倡导的为人处事的行为准则。他以“上山若水”为纲,指出一个人如果要效法自然之道,如水一样,至柔之中至刚、至净,如水一样能容、能大。 儒 、佛、道三家圣哲皆赞水。儒家精进利生。道家谦下养生。佛家圣净无声。如用这三面古镜揽照人生趋向,则可自知、自明、自处了。人若能心常如水,随方就圆,快乐也就如影相随了。已是人生晚年,我常用“心常如水,随方就圆”自勉自律,以求快乐如影随我。 在这“人间第一福地”小憩,心里是对老子满满的敬仰。《道德经》虽然只有区区五千言,却烛照人间疑惑,洞悉世界玄变。它如一盏智慧的明灯,长久地照亮了人类思想的天空。啥叫名传千古经天纬地?老子就是。啥叫不朽?《道德经》就是。 楼观台的茶好,上善池的水好。汗也落了,渴也解了,腿也歇了。山风习来腋下生凉,自是心旷神怡。既然与青牛背上的老子已千年一别,且仙踪难觅,我还是收拾起上善池边的遐想,去看看他老人家的炼丹炉吧。 修改于2017年1月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