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283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微山一位知青的回忆

[复制链接]

143

主题

1471

帖子

485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5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5-31 15:36: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年人的记忆颇奇怪,几十年前的旧事仿佛松树根一样牢牢扎在印象中,刚刚接触的新事却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刮得无影无踪。37年前见到的济宁知青,至今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1969年,我在微山县读初中,每当放假父母都让我姐弟回老家过几天。别看我家非农业户口,生活上亦是饥寒交迫,捉襟见肘,回老家玩几天也就省下我家几天的口粮。到了滕县峄庄公社袁村,我见奶奶院里的西屋有人,但不认识,奶奶说他们是济宁的小青年,分到咱庄上十几个;咱家住了3个,一男俩女,一个闺女叫郑格平,家里不富裕,她妹妹常来吃住,为这他们三个小青年常斗嘴。还有一个闺女叫史长芹,男的叫卓其如。小卓身子健壮,爱开玩笑,喜出洋相。小史朝气蓬勃,脸庞胖圆,俊俏秀美。3位知青谁先收工回来谁点火做饭,用土灶,烧柴火,高粱糊糊炒咸菜。我三婶子见他们粗茶淡饭、生活可怜,经常多炒点青菜、豆腐送给他们。我和叔伯兄弟跑到他们屋里见有济宁玉堂酱园生产的酱菜,便偷偷挑花生米吃。叔伯兄弟领我去看二队的几位知青,看见3个女孩子正做饭,她们坐在柴火窝里烧火。一个叫张红梅的长得面白唇朱,文静秀丽,拖着烂鞋,没有袜子。这些城市的孩子多因父母是走资派、右派或有点政治问题,毕业后不能分配工作便上山下乡改造思想。他们和农民一样挑抬扛拉,耕田种地,没人叫苦,没人喊累。战斗的口号是“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上山下乡改造世界观”。刚到农村不久,就是春节,知青们为了表示扎根的决心,便在村里过了一个“扎根节”。田间的苦活累活,男知青还能应付,女知青就不行了。你想想,她们十六七岁,刚刚离开学校的柔软草坪,忽然踏上乡村泥泞冰凉的野径,从身体到思想上哪能适应过来呢?劳累、想家像两瓶催泪剂使得女知青趴在被窝里哭泣,还不敢让别人看见,不然,誓言和实践矛盾了,就是革命不坚决。她们回忆说,没有哪个女孩子没哭过,哭完了,连洗脸的力气都没了。有时饭做少了,男知青吃不饱,有一个男知青颇精明,把一碗面条藏在箱子里,到夜里偷吃。男孩女孩在一个锅里“摸勺子”,由于性格不同,有懒有勤,常闹矛盾,生气了,便跑回济宁在父母跟前叙委屈。他们有知识,田头小憩、群众开会时,知青就念报纸、读《毛选》。有时睡倒了,还要快快爬起来跟村干部敲锣打鼓到公社迎接北京下达的“最新指示”。他们中间有大干苦干、思想先进的就被选为知识青年积极分子去公社、县、地区出席“积代会”。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广大知识青年也确实在火热的斗争中锻炼了身体,改造了思想。一年的农田劳动之后,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有的分配当了老师,有的当了赤脚医生,有的看守果园,继续在田间劳动的知青跟随着善良的农民也没吃大苦。农民有善心,尽量让城市来的孩子们干轻活,虽然在阶级斗争的大风雨里洗礼,但也不能让这些年幼的孩子们伤了筋骨破了皮肉。苦,肯定是苦,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里懂得粮食是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换来的。小卓住我奶奶的院子,我们天天见面,我亦喜欢找他玩,所以很快就成了朋友。小史比较讨厌我,经常用大眼睛敌视我,虽然那时我年幼,确也喜欢看小史的那双演员般的眼睛。
  
  假期一过,我也该回微山上学了。但一到假期,我又回到老家。这次没见到小卓,三叔说小卓去看果园了。我急不可待地跑到村东头的果园,小卓和小尹正炒萝卜菜,他问了我上学情况,我也问了他们干活累不累。小卓说,济宁的知青在滕县好几百,都差不多的生活条件。1972年我回到老家,西屋空无一人,奶奶说小青年都走了,工作去了,有的回济宁,有的分到滕县、微山,小卓分到济宁酿酒厂。我站在西屋里回忆着知青们的音容笑貌、欢乐忧郁,并想象着他们分配工作时打起背包的痛快心情,脸上会洋溢着两年战天斗地、改造思想的喜悦。他们走了,以后还有见面的机会吗?1974年,我高中毕业也成了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微山县欢城插队落户。有一天,小卓突然来到知青组看我,他说出差来微山,并说济宁的知青全部安排工作了。自那以后未见过小卓。2004年在《济宁日报》上见到一幅照片,一个老头饲养鸵鸟,一看文字,把我吸引住了——下岗职工卓其如筹资办了一个饲养场,养了30多只鸵鸟。凝视着小卓那老态龙钟的面容,一股悲凉的溪水流过我的心田,30多年未见面,怎么岁月的刀子在他脸上镌刻了这么多风霜印记呢?那几位女知青的朝气蓬勃、面白唇朱怕早已被岁月的朔风吹得无影无踪了吧。现在我还能见到二位女知青,小郑分配在滕州峄庄苗圃,后与我老家的一位村民结婚;另一位女知青李俊苓在微山百货公司上班,都已退休多年。

  界河、鲍沟、龙阳也有济宁知青,龙阳的知青大部分是济宁地区领导干部的子女,他们的生活环境略好一点,村里分给他们的粮食他们就拿到街上换成豆腐、粉条,借以解馋,打打牙祭。想进县城买东西,几个人约好,撒开脚步,直奔城里。光阴荏苒,岁月的风雨冲不淡知青印象中的那段难忘的岁月,对那个乡村的思念仿佛磐石一般日益沉重。1998年,戴庭森等4位老知青从淄博、济宁、微山聚到一起,异常激动地重返龙阳镇史村,村里悬了横幅标语迎接久违30载的当年的孩子,当年的村干部以及尚能走动的老人都来了,走过蜿蜒崎岖的人生之路,送走无忧无虑的青春年华,他们相聚了、重逢了,凝视着30年的风霜染白的头发,掂量着30年的乡亲情愫,踏上离别30年的温热故土,喉头仿佛开闸的渠水,抱住当年的村支书“哇”的一声嚎啕大哭,50多岁的人了,没法不“儿女共沾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大批知识青年奔赴广阔天地炼红心,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确实对青年人是一种身心磨炼,意志锤炼。如今的孩子缺少磨炼,娇生惯养,不经风雨,倘遇洪水大火,他们有信心有能力有韧性战胜困难吗?人,有一段苦难艰辛,痛苦磨炼,火热斗争,该是多么宝贵的生活财富、思想积累啊!(文/杨建东 作者系微山县驩城镇蔡楼村的知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17-6-1 08:29:27 | 只看该作者
当年老家有知青,
频繁交往倍觉亲,
数十年后再相会,
抱头痛哭涌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1471

帖子

485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853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6-1 10:26:41 | 只看该作者
壮哉,共和国知青的历史!
难忘的一代知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6 04:53 , Processed in 0.177010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