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垦故事 36个“刀把子”馍 叶尔达西 清泉集的“新六连”,60年代初是由二十几户“盲到”,由内地四川河南甘肃迁来的。 这二十几户即不是兵团派人接的,也不是响应号召支边来的,而是漫无目标的到达了这个一望无际、水草丰美的大地方、并打着“兵团”的旗号住扎下来生活的人,好在兵团心胸宽,接纳了这些人为“新一阀”的职工,成立了一个没有名字的“老队”。 这些人虽入了兵团职工,但家乡气息浓厚,说着南腔北调使人难懂的话语,似乎对兵团的屯垦种地不大感性趣,只是养些牛、羊,重点是喂了很多猪。 70年代中期,这些人发了家,挣了钱,但“私”字严重,不是偷点这个连的玉米棒子,就是掠点那个连的甜菜。当时上级号召“大割资本主义尾巴”,团场为了治这帮子的“背锅子”(毛病)就决定把其他各连队抽调由老九(国民党9.25起义官兵)老六(1956年支边的)老八(1958年兵团到内地召收的)七十余户职工充斥到“老队”二十几户,组建了新连队“新六连”。 但老职工称“老队”这些人为“盲到”。 斗转星移,1983年,兵团连队也开始搞联产承包,提出谁致富谁光荣,“老队”这些人有养畜牧的优势,总场党委发现光种单一的粮、棉、油不行还要搞畜牧。决定从“新六连”把“老队”这些人分出去,划些地给他们种玉米供养畜牧,再分一些兵团的子女,搞百八十人成立一个畜牧连。 正式成立畜牧连,就有了“大田排”和“养畜排”。 我那年调到这里任了“大田排”排长,手下16人。“大田排”的人,不光是种那些地,到了6月还要搞基建,具体就是拉石料垫地基建猪舍。 5号那天在连长的授意下,我说:我们17人,分两个组到五连石头坑装料,余一个人在家做饭送饭,每组每天8斗石头的定额,活是很繁重,但是每人中午和下午饭是两个“刀把子”白面馍和葫芦瓜炖猪肉外加一个半的天工。 大家纷纷报名在家做饭送饭,我决定让年龄50的燕子明在家做饭送饭,其他人奔赴工地。 中午时分,暴热酷暑,每个组已装了5斗石头,仰望着送饭的燕子明,当装完第六斗石头时已下午4点半了,只见身上披着一片麻袋的燕子明,晃着明光光的脸送饭来到。 大家也顾不上发火和埋怨,抄起盖布,一看全是“发糕方块馍”(玉米面发酵蒸的用刀切成15公分长宽高的),就问我:不是说是两个“刀把子”白面馍吗? 为了不影响干活和浪费口水,我解释说:那是给细粮票,啥时都可以到食堂领回家吃,今天的“发糕方块馍”算是白吃的,这才消了大家的气。每人三碗缨缨菜肉片汤、四个“发糕方块馍”下肚,大家都躲到车斗底下的凉荫处,小酣一会。 傍晚收工后,我问燕子明,他说:“饭中午12点半就做好了,我到“新六连”食堂去借送饭用的毛驴车,魏老汤把缰绳递说:你用这‘小牵驴’套车送饭吧,这家伙脚力好能走远路,能拉一筐子馍一大桶菜,一桶汤呢。” “我也是着急,36个“刀把子”白面馍,两大桶肉砣子汤装好,纵身坐上驴车,吆出连队,一上路,这牲口飞的一样狂奔捞都捞不住,过小泉沟那路窄,车子一下就翻到沟里,一大桶滚烫的肉汤扣了我一脸一背,赶我把车翻过来,36个“刀把子”馍,早被湍急的水冲没了影。。。。。。” 我一听气火攻心,跑到“新六连”食堂魏老汤处责问,他却不慌不忙的说:“我告诉他这是‘小牵驴’。套车送饭脚力好能走远路,能拉一筐子馍一大桶菜,一桶汤呢。‘小牵驴’是要‘牵’着走,谁让他坐车走的?” “再说你们第二次的“方块馍”、缨缨菜肉片汤饭还是从我这拿走的,你不谢我,还在这哎来白来,还有没有朋友做了?” 这时我才想起燕子明那明晃晃的脸,八成是烫的。 34年过去了,每当我们这些人碰到一起,便调侃老燕:那36个“刀把子”白面馍,扣的那净,一个也没剩吗?莫非你觅了起来,够你和老婆吃一个月呢。老燕立刻把烫过的脸伸过来说你们把这块割下来吃了吧。 可惜那36个“刀把子”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