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64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范进中举说到乡试

[复制链接]

392

主题

2153

帖子

52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09:30:15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范进中举”载于吴敬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三回,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举一事,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扭曲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以及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范进这种性格是在他三十多年场屋困顿的生涯中形成的。他从小就怀着对功名的热切期望,屡考屡败,他得到的除了周围人们的轻蔑和嘲弄外,什么也没有。后来考上了秀才,可是人们都认为是宗师怜悯他,“舍与”他的。他的岳父胡屠户依旧说他是“现世宝”,当他为参加乡试去借盘缠时,又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他听着那些不堪入耳的话,也仅止于“摸门不着”而已,简直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真可谓卑怯之至,屈辱之至。
  胡屠户是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之徒。范进中举前,对范进希图中举,又极尽讽刺嘲弄之能事,左一个“癞虾蟆想吃起天鹅肉”,右一个“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啦,一派粗鄙的话,不堪入耳。待到范进果真中了举,他前后判若两人,称范进为“贤婿老爷”,当众夸范进“才学又高,品貌又好”,把范进真的捧上了天──说他是“天上的星宿”。不仅是家里人,“当下众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着斗米来的,也有提两只鸡来的”……所有这些异乎寻常的热情,都缘于他的中举,因为举业是士人人生价值是否实现的主要标志,中与不中立刻使人的身份和地位与普通百姓区别开来。
  中举,通俗地说,就是考中举人。在明清时期,乡试中式者为举人,它是仅次于进士的固定科名。那么,什么是乡试呢?明清时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种,经过县试、府试、院试取得生员资格的,世称秀才,有了这个资格才能参加乡试。乡试是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三级考试中的第一级考试,一般地说,每三年举行一次,逢子、卯、午、酉之年的8月在各省的省城及北京、南京等地同时举行。乡试那年,往往称作大比之年,因为大多在秋季,所以乡试又称作“秋闱”(闱指考场)。
  乡试,作为全国性的考试,对考试的内容和相关的参考书籍都有严格的规定。也就是说,应试者平时的基础训练,都要有所遵循和依据,对科举考试的规范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明代之初的洪武三年(1370),朝廷就对乡试的内容作出过严格的规定:
  第一场:考五经四书,其中《易》用程氏、朱氏之注疏;《书》用蔡氏之传及古注疏;《诗》用朱氏之注疏及古注疏;《春秋》用左氏、公羊、谷粱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之传;《礼记》用古注疏。应试者应在五经中选择一经作为本经参加考试,接着参加一道《四书》义的考试。
  第二场:考礼乐论一道和诏、诰、表、笺内一道。
  第三场:考时务策一道。乡试结束后,考中者必须参加骑、射、书、算、律等五事的考试。“骑”以观察考生驱驰便捷;“射”以观察射中箭数的多寡;“书”以观察笔画端楷;“算”以观察算法精通与否,“律”以观察对明朝法律掌握的程度。(见《皇明诏令》卷一《初设科举条格诏》)
  从这些严格规定中可以看出,明朝的开国皇帝对科举这件事是相当重视的。他的主要目的是想通过严格的考试制度,来检验应考士子的全面素质,从中选拔适合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也就是说,中第者必须是能够经明行修,通古今之变,具有较高才能的人。后来,随着朱元璋不断探索新的治国模式,到了洪武十七年(1384),朝廷又重新对乡试的内容作了修改。具体规定如下:
  第一场:8月9日举行,考《四书》义三道,本经义四道。如果考生在规定时间内完不成,允许各减一道。其中《四书》以朱子集注为标准;《易》以程颐、朱熹注释为标准;《书》以蔡氏及古注疏为标准,《诗》以朱熹注释为标准;《春秋》以左氏、公羊、谷粱三传及胡安国、张洽为标准,《礼记》以古注疏为标准。
  第二场:在第一场结束后的第三天即8月12月举行,试论一道,判语五条,诏、诰、表内选考一道。
  第三场:在第三场结束后的第三天即8月15日举行,考试经、史、时务策五道。(见《明会典》卷七七《科举通例》)
  每场考试都是从黎明一直考到黄昏,如果考生没有答完,不能按时交卷,考官对这样的考生每人发给三支蜡烛,让他们继续作答,可是三支蜡烛也用完了,考生还是没有答完,那就没办法了,只能是强行收卷了,然后让同考官将其扶出考场之外,当天的考试就宣告结束了。
  与洪武三年的条格一比较,就可以看出,这一重新规定加大了书面答题的比重,四书五经和经史时务策的份量有所增强,却把三场之后还需要复考的骑、射、书、算、律等“五事”取消了。为了进一步规范考试的参考书目,从永乐十二年(1414)开始,又修改了参考书的标准,把古注疏一律废除,由礼部奉命颂行《四书五经大全》,这样一来,所有应试的考生都有了统一规定的法定教材范本,有效地促进了乡试的健康发展。
  清代虽然大体上沿袭明制度,但就考试内容而言,与明代相比较也略有差异。自乾隆四十七年开始,乡试最关键的首场考四书文三篇和五言八韵试贴诗一首;对考试时间也作了统一规定:8月初6考官进贡院,初八主考官出试题,并在严密的监视下刊刻印刷,初9开始考首场。这一天早上,外帘官放炮后点名入场。入场前,应考者自己携带衣物、考篮、点名搜身后才能按先以编好的位置进入各自的号房。参加考试的学子答卷和食宿都在号内,大小便在各号房的简易厕所,直到三场全考完,才能走出考场。
  对于乡试的考场的情况,陈独秀曾作过一番描述:“每条十多丈长的号筒都有几十个或上百个号舍,号舍的大小仿佛现时警察的岗棚,然而要低得多。长个子站在里面要低头弯腰的,这就是那时科举出身的以尝过‘矮屋’滋味自豪的‘矮屋’。矮屋的三面是七齐八不齐的砖墙,当然里面都不曾用石灰泥过,里面蜘蛛网和灰尘是满满的,好容易打扫干净,坐进来拿一块板安放在里面,就算是写字台,睡起觉来,不用说就得坐在那里睡。一条号筒内,总有一两间空房,便是这一号筒的厕所。”这是陈独秀的真实感受,这大概是某一省乡试考场的状况,如果在京城(北京、南京)的贡院考场,各方面的条件可能更优越一些。
  既然朝廷有了严格的规定,乡试的命题必须不折不扣地恪守,充分体现朝廷的统治思想,以选拔出符合统治阶级要求的人才。无论是试题,还是考生的答题文字都不能冒犯皇帝及亲王的名讳,如有违犯,落第倒是小事儿,弄不好要受到更为严厉的惩处。如正统十二年(1447),山西乡试时出了一道有关《诗经》的试题,题内有“维周之桢”之语,其中“桢”字犯朱元璋第六子楚昭王朱桢之讳。事发后,礼部认为考试官郭明郁、吴骥、,同考试官黄子嘉等人“俱应问罪”,好在英宗皇帝网开一面,从宽处理了这件事,只是给这些官员“罚俸一月”、通报全国、以此为戒的处罚。
  在乡试的过程中,能否保证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选拔称职的考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明代的考官也称“帘官”,分内帘官和外帘官两种。顾名思义,考场之内的主考官和同考官为内帘官,他们的职责主要是负责出题、阅卷、评定考生名次和编写乡试录等。考场之外,诸如弥封、誊录、对读等官为外帘官。他们主要是维持考场秩序,为内帘官提供服务,确保评分公正等。洪武十七年颁布的科举程式规定,乡试主考官两人,同考官四人,都是从儒官、儒士中选拔出来的,后来各地又有了些变化,同考官从几人到十几人不等。南、北直隶的乡试内帘官的选任与各省不同,他们主要是由翰林官担任。如王英曾以翰林院侍讲的身份,主持过永乐十五年的应天乡试、十八年、二十年的顺天乡试。
  考试结果一般在8月末、9月初公布,此时正值桂花开放,所以有人也把乡试称作“桂榜”。乡试在明代科举中是初试,而在科举刚刚创立时的唐代称为解试,所以人们也把乡试称为解试,考取第一名的称为解元,也称魁解。中试者成为举人以后,也取得了入仕的资格,其家庭便由农户家庭变为宦官家庭,也就是所谓的“改换门庭”了。在北京和南京参加乡试而中举的国子监生,还必须在原籍张挂榜文,这样一来,既可以光宗耀祖、让父母分享中举后喜悦,又可以树立楷模,引起更多的读书人见贤思齐,诱发年轻人走获取功名的科举道路。
  清代的乡试相当难考,尤其是清代中期的乡试,竞争得尤为激烈。能考取举人的比例从50:1到80比1不等,甚至在个别地方真的是百里取一了。由于成功率比较低,中举之后的命运又改变得非常大,难怪会出现像范进中举那样乐极生悲的人。著名诗人、诗歌理论家、编纂家沈德潜,一生精研诗学,是“格调派”的理论倡导者,但他在乡试这一关上却历尽坎坷,怎么也考过不去。从青年到中年,他一共考了十七次乡试。前后算起来,他足足考了半个世纪也没有考中举人。后来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终于在乾隆三年戊午科乡试中举人,第二年,又考取进士。并授任编修,乾隆皇帝称他是“江南老名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5

主题

1398

帖子

336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69
QQ
沙发
发表于 2017-6-14 16:57:37 | 只看该作者
古代青年人人的仕途全始于乡试,也有成功了的,也有碰得头破血流的,可见科举考试是如何的残酷。大道先生好。
wyh18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2

主题

2153

帖子

52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2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6-15 08:24:09 | 只看该作者
不了翁 发表于 2017-6-14 16:57
古代青年人人的仕途全始于乡试,也有成功了的,也有碰得头破血流的,可见科举考试是如何的残酷。大道先生好 ...

        大哥说得对,古代的读书人真的非常不容易,除了这条独木桥外,没有别的路可走。遥祝大哥开心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38

主题

2862

帖子

893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8936
地板
发表于 2017-6-17 05:48:16 | 只看该作者
有志者事竟成。在编纂家沈德潜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赫荣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92

主题

2153

帖子

520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5202
5#
 楼主| 发表于 2017-6-17 14:24:57 | 只看该作者
北国风光 发表于 2017-6-17 05:48
有志者事竟成。在编纂家沈德潜的身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大哥说得对,有志之人立志长啊!周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6 05:28 , Processed in 0.190011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