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书德 于 2017-6-27 12:56 编辑
《台湾纪行》之十三: 沉醉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国宝中 高书德 在来台湾之前,就听说台北有一个故宫博物院,院中珍藏着很多无价的中华艺术瑰宝。从书画碑帖、铜玉陶器到雕刻丝绣以及古籍文献等,品类繁多,内容丰富,涵盖了中华五千年的辉煌历史和艺术成就,与英国大英博物馆、法国罗浮宫以及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为世界“四大博物馆”。这次来到台湾,能够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欣赏中华稀世珍宝,真是机会难得。 故宫博物院位于台北士林外双溪阳明山下,依山傍水,气势宏伟,是一座仿照北京故宫设计建造的宫殿式建筑。导游小草介绍说,台北故宫,原名中山博物院,又称国立故宫博物院。1925年成立于北京紫禁城,因此称为“故宫”。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为了躲避战火,故宫文物从紫禁城,迁至西南大后方。1949年国民党撤离大陆,将总数约有六十余万件的故宫及南京中央博物馆的精品文物运抵台湾,存于桃园杨梅、台中雾峰北沟等地。1965年在台北士林外双溪重建馆址,并命名为“中山博物院”,后更名为“国立故宫博物院”。 来到故宫博物院,高耸的汉白玉牌坊上醒目地书写着孙中山先生的名言“天下为公”。巍峨的宫殿式建筑群、淡蓝色的琉璃瓦屋顶、米黄色的墙壁和洁白的汉白玉石栏,在挺拔的槟榔树和绿荫的映衬下,显得十分清丽典雅,仿佛一座宏伟的艺术宫殿,耸立在现代化的广厦中,为繁华的城市增添了一道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的靓丽风景。 故宫博物院设有主展区、至善园、至德园和张大千纪念馆等景区。在导游小草的引领下,我们首先来到主展区的三楼,在这里看到了闻名遐迩的“镇馆三宝”,实在让人惊叹不已。 毛公鼎是西周周宣王开年(公元前827年)铸造的一尊青铜重器,通高53.8厘米,直径47.9厘米,重34.7公斤。圆形,深腹,三足皆为兽蹄,鼎沿一对硕耳,造型浑厚而凝重,饰纹简朴而古雅。出土于清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14年)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距今已有两千八百多年的历史。最珍贵的是鼎腹内铸有32行497个篆书文字,真实地记录了毛公辅佐周宣王,受到周宣王的重用和赏赐,为感谢周宣王的器重,表达对周宣王的忠诚,而铸此鼎的史实。鼎铭字迹清晰工整,篆文奇逸飞动,是迄今为止铭文最多的国之重器。目前,在出土的青铜器中,有两件青铜器堪称青铜器之最,一件是保存在北京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大方鼎,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另一件就是铭文最多的毛公鼎。这两件青铜器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的珍贵文物,也是我国造字时代和书法艺术最经典的作品之一。2003年2月,我国发行了一套以古代书法艺术为题材的特种邮票《中国古代书法——篆书》,共计两枚,其中一枚就是毛公鼎铭文。 肉形石,又称东坡肉形石,俗称东坡肉。肉形石真是一块活脱脱的“红烧肉”杰作,无论从那个角度上看,都是一块连皮带肉、肥瘦均匀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块。据介绍,这块肉形石长5.73厘米,宽6.6厘米,厚5.3厘米。清康熙年间,由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贡入皇宫,与岁月、中华神鹰、小鸡出壳,并称为中国“四大奇石”。其色泽纹理天然形成,不但层次分明,而且毛孔清晰,就连油渍看上去都显得那样自然逼真,仿佛一块刚刚出笼冒着香气的红烧肉,让人垂涎三尺,忍不住要咬上一口。奇石是大自然留给人类难以再生的宝贵财富,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奇石文化”,人类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丰富的想象力,为奇石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传奇色彩,让人们在想象中感受到大自然的伟大与神奇。 翠玉白菜是清代艺人在一块半白半绿的天然玉石上雕刻而成,绿色的部分雕为菜叶,白色的部分雕为菜帮。特别是绿色部分的菜叶,茎脉清晰,自然卷花,上面黄红色的部位,被巧妙地雕成了两只螽斯虫(俗称蝈蝈儿),真是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仿佛随时要跳入草丛,又婉若有蝉声响起。整个构图自然流畅、形象逼真。据说,这是光绪皇帝的妃子瑾妃的陪嫁物,寓意着清白纯洁、多子多孙。在彩色灯光的映衬下,更显其鲜嫩欲滴,充满着生机和活力,令人叹为观止。 在玉器展品中,有一个莲花温碗,形似待开的莲花,温柔婉约,高雅清丽,以其典雅的造型、秀美的釉色,成为中国汝窑器中冠世珍品。据记载,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专为皇室和宫廷烧制各种器品,素有“官窑”之称。以莲花或莲瓣作为器物造型及纹饰,在唐末宋初时极为常见,并随着西方佛教文化的传入而盛行。《故宫博物院导览图》封面上的图案,就是莲花温碗。 参观完“镇馆三宝”和玉器展品,我突发奇想,如果将东坡肉和翠玉白菜放在青铜鼎里烹炒,然后装在莲花碗里,旁边放着银制羹匙、象牙筷子……妙,真是太妙了,这绝对是一个空前绝后的盛宴,也许只有我才能想出这美仑美奂的组合。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妻问我笑什么,我摇着头示意她肃静,可心里却美滋滋地笑个不停。 离开玉器展厅,来到微雕展区。一枚橄榄核微雕,在灯光和放大镜下,显得十分明丽清晰,这就是闻名遐迩的核舟。核舟为明代艺人王叔远所作。舟中苏东坡与高僧佛印相向而坐,谈赤壁,论禅理,其他人或凝神静听、或闭目沉思。窗的左右两边刻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文字。在这样微小的核木上,雕刻出如此众多的人物和物体,并且布局巧妙、神态各异,实属罕见,让人难以置信,真是奇哉、妙哉、美哉。明末散文家魏学洢观赏核雕后,惊叹刻技神奇,写出著名的散文《核舟记》。文中这样描述舟中情景:“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我不止一次地读过《核舟记》,读时并没有太多的感受,观赏核雕想起文中的描述,真是物显技艺,文尽其才,匪夷所思,惊叹不已。 展厅中,还有乾隆皇帝的瓷器用具;慈禧太后的象牙用品;汪精卫1941年献给日本天皇和皇后的碧玉屏风、绘玉宝瓶。看到了真正的铅釉陶器唐三彩;北宋的天青无纹水仙盆;八层象牙透雕云龙纹套球塔。在一楼展厅,还看到了按原客厅设计摆放的清恭王府的全套紫檀木家具。真是赏心悦目,大开眼界。 有人说,北京故宫看建筑,台北故宫看文物。我没有到过北京故宫,不知道北京故宫建筑的雄伟和文物的精粹,但台北故宫的宫殿式建筑和冠世的文物,足已让我兴奋不已、惊叹不已。“中国之美,美在文化艺术,文化艺术之美,美在故宫。”游览台北故宫,仿佛穿越在时空的隧道,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和辉煌,看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和精深,由衷地感悟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句话的英明和伟大。 走出大厅,回首故宫,一种遐想涌上心头。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本是同根同源,都珍藏着大量的代表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奇珍异宝,如果将两个故宫的历史瑰宝合在一起,那将是一个多么伟大的事情、多么恢宏的场面。我想这一天不会太遥远,《富春山居图》残卷不是已经组合在一起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