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90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那油·那垛·那粮票(知青岁月)

[复制链接]

753

主题

2139

帖子

69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46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9-16 16:48: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翟西滨 于 2018-9-16 16:56 编辑

那油·那垛·那粮票
□张翟西滨
那 油
       初插队,对我这个“只知猪肉吃着香,不知养猪汗水淌”的城市青年来说,农村的一草一木都十分新鲜。地头开的什么花?树上落的什么鸟?见啥问啥,兴趣盎然。
       出工路上总能见到一片齐腰、鲜艳的油菜花。社员告诉我,咱们属产粮区,油菜种植面积不大,多在三角地带或沟坡地块,这可是大伙儿的食用油啊!
       不知别人咋看,每当遇到天气变化,油菜花地总会给我带来迷人的景色。温暖的午后,和煦的阳光照耀大地,一切都显得格外清新、安谧。视野开阔,麦浪泛波,唯有金黄色的花儿见你笑,蜜蜂蝴蝶冲你舞;有时,若遇天空漫不经心的袅袅薄雾,时儿朝着油菜花地轻盖,时儿卷帘飘移,仿佛要把整个油菜花地掳走;蒙蒙细雨,柔柔地洒落花端,凝聚成晶莹剔透的露珠,把油菜花妆扮得楚楚动人,那露珠像是独占花魁,稳住花的芳心,不让他人把花心带走。更可贵之处,油菜虽不是瑞草芝兰的奇花珍草,没有玫瑰花那样娇媚含情,没有芙蓉牡丹般的婀娜富贵,但在盎然的春天,油菜花呼应着洁白的梨花,粉红的桃花,在春光乍泄,相互映衬,总能媲美房前屋后桃、梨花的芬芳,勾勒出乡村一幅世外桃源般的美丽画卷。
       油菜可食,全身皆宝。嫩茎下锅拌面,白中滚绿;菜汤甘苦清甜,余味留心;稍老点油菜花杆,切细腌成酸黄菜;油菜籽成熟后,晒干榨菜油,棕黄通透,特别关中人炸油饼、烙葱花饼,香酥可口,嫽扎咧!
       谈及榨油、分油,那可是队上男女老少众望所归、眼巴巴的奢求与渴盼。那年月日子恓惶,炒菜几乎不放油,有的人家把酱油当油来炒菜。即便招待客人,也是“蜻蜓点水”,买一斤食油吃半年,那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咧。由于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土质、气候、环境等自然条件较好,每年我队的油菜地,面积不大,长势不错。油菜进场畔,社员们就精挑细选,晾晒码垛储存,宛如小米粒的黑色油菜籽,不大起眼,金贵的很。等到农闲时,由生产队来压榨换油吃。一般有两种方式:其一,可拿到油坊直接兑换,一斤按三两几兑换找差价,但油渣饼,要归油坊,等于偿了钱。其二,亦可给油坊工钱,进行压榨加工,油和油渣饼,全部收回,油渣饼是上西瓜地的绝佳肥料,种出的西瓜味甜品相好。我队基本按后一方式压榨,比较划算。
       一次,大清早我坐队上的马车到20多里外的马庄公社宜渡村油坊去榨油,这是我插队时唯一的榨油经历。油坊里有槽型榨油机,设备极其简陋,工艺粗糙,先是在一口大锅里炒,因怕炒焦还得不停地进行搅拌,到半生不熟时进行包裹,反复压实最后形成一个大饼状。榨油时把压好的菜籽饼,一层一层压实码好,并用锤子自上而下用力打压结实牢固,四周还要上好螺丝,手推式进行转圈运动。 不一会儿工夫,橙黄清亮的菜油就从包裹缝隙中被挤压出来,顺着槽子流到油桶里,头油忒香亦稠,是上等的好油。压榨出的油,香气扑鼻,不忍离去。忙活守候一天,一马车油菜籽,才压榨一大汽油桶多一点,给我的直觉,满载而出,轻车归途。
       嗬!夕阳西下,回到场畔,只见社员早已在此焦急守候,仓库门前,人头攒动,瓶瓶罐罐,排列有序,按乡俗压榨好的油,立马对应花名册分户到人。瞧,那原始手提的分油器皿,按1斤、半斤和一两计量单位划分,我们知青每人分六两油,先打半斤再补一两。我留意到一个细节,有时打油,油从瓶口漏斗外溢,个别社员都会习惯性用食指将溢出的油往瓶口刮抹,惟恐抛洒一滴油,那惜油如金的点点滴滴,滋润心田!这正是——
       插队时光,
       饱经沧桑;
       穷乡僻壤,
       油菜飘香……
那 垛
       金黄的麦草垛,是每个生产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不同的是每个小队的麦草垛部落,皆有各自的故事。
       场上摞麦草垛,是三夏大忙的收尾活。这一活路多为男劳力干且在场畔或角或边,摞麦草一般分两拨人马,一拨摞麦草者是队上最富经验的老农,绝对是“把式”。麦草垛,铺的顺溜平整,用木杈将麦草不住地挑起拍实,人站立上头纹丝不动、稳若泰山,麦草垛既不会倾覆又不易滑坡;二拨丢麦草的青壮劳力,不时要用大铁杈,将飘舞、厚实的麦草用力挑起,举过头顶,高抛散落于麦草垛上,绝对力气活。
       储备麦草垛,主要是为队上饲养室的牛马等牲口备一年的草料;或当柴烧,煮熟农家粗糙的日子,或富足部分卖到市区造纸厂当原料,作为集体副业收入。
       每遇摞麦草垛,我们男知青主要任务是站立地面丢麦草,我颇为不爽,一是枯燥乏味,腰酸背疼;二是身单力薄,劳动强度大,干一会儿,就得喘喘气、歇歇脚,霎时,面前就呈现一大堆的麦草,愈往上摞愈慢愈累愈难,真有点“难于上青天”。上面摞麦草老者等得不耐烦咧,总是催促,不时还数落几句。当麦草垛,摞得比人高时,几位社员就将队上的马车推到麦草垛下,如同转运输送带,两人站立马车首尾,下面几人先将麦草抛于马车厢,再由马车上的人将麦草高抛向草垛,循环往复,直至将近10米高的麦草垛摞成。我发现浑圆硕大的金黄麦草垛,在阳光的照耀下,宛如黄色蘑菇,个个伫立场畔;今年若比往年多冒出几个,那定是丰收的图腾和社员绽放的笑脸。
       金黄的麦草垛,颇具美学观点和诗情画意,夕阳衔山黄昏那一刻,一轮巨大如鲜血般艳红的落日,悬挂在西北边的群峰之巅。在晚霞的映衬下,牛羊回村,暮鸟还巢,农人荷锄而归,个个麦草垛,被镀了一层金黄亮丽,霎时,又衍变成古铜色,弥漫和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陈年老酿。
       最是月色铺满乡村之夏夜,那柔和皎洁的月光,仿佛美人的芊芊玉手抚摸过田野、村庄和阡陌,而场上的那些麦草垛,则在月色里静若处子,极像温馨的怀抱,更能包容乡村里那些童贞雅趣。
       金黄的麦草垛,是我们知青尽享优待之地。当年队上不许社员私自取麦草享用,而我们知青烧火做饭时,就会到场畔麦草垛下,随手揽两担笼,即便队长和社员看到,也都网开一面,一笑了之。至今念起,还蛮感动。
       金黄的麦草垛,也是顽童最贪玩的地方,要么捉迷藏、学打仗,要么玩累了,就躲在麦草垛的洞穴里呼呼大睡。一些社员亦将家里洗好的衣被搭在麦草垛上晾晒,特别晾晒黑白相间的老棉裤,黑中透白,十分抢眼,几个孩童相互指认:“那是俺爷的!”“那是俺婆的!”愈听愈有趣;倘若场上放电影,不少社员皆抢占麦草垛旁的绝佳位置,能倚能躺,舒心惬意。
       如今,在乡下很难再见“火车皮”高大的麦草垛了,也许土地承包,化大为小,麦子收毕,各家各户麦草量有限,自然麦草垛,又低又小,很难形成大集体时所拥有硕大无比的麦草垛。据说,有的人家干脆就没有了麦草垛。时过境迁,社会总在求新、求富、求发展,不知咋了?每到夏忙,金黄硕大的麦草垛,总在眼前若隐若现。真的,麦草垛里藏着动听、凄婉的故事,也蕴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美好之期盼……
那粮票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属票证年代。
       副食票、肉票、布票、烟酒票和粮票等大小不一,名目繁多,五花八门,应有尽有,从一个侧面折射社会物资短缺,也昭示当年人民群众的生活艰难不易。那时,到粮店买粮凭粮本供应,杂细粮各半,我清楚地记得,我与母亲每月到粮店买粮,要带几个面口袋,一家三口,细粮一个口袋就够了,而杂粮是沾着泥土的生红薯,我撑开面袋,售粮员用铁锨将堆放的红薯铲进面袋,当有人一脸不快地问:“杂粮还有别的吗?”售粮员答:“没有。毛主席都说了,红薯好吃。”大家无言以对。然后,再抬到大磅上称重,红薯个头大,至少装两面袋,偶尔也能买到小米或高粱米顶杂粮。
       粮票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有全国粮票和各省地方粮票之分,上至拾斤,下至一两。插队那会,我口袋时常装有斤两不等的全国粮票,不受地域限制,通用便利。冬季一般称冬闲,其实也不闲,没完没了的平整土地,一连多日的冬灌浇地,看似单调,着实苦累,遇到冬灌,我们男知青大多巡渠,以防决口跑水,累也罢了,苦不堪言。巡渠,要昼夜连轴转,很难停下脚步,特别到了晚上北风呼啸,冻得人瑟瑟发抖,呲牙咧嘴。有一回夜半时分,一望无际的田野漆黑一片,只能听到“哗哗”微弱的渠水声,后半夜肩扛一把锨,走路东倒西歪,困的不行,好在农民自留地旁,囤积一个个不大的麦秸垛,我和另一知青,突发奇想,用双手在宛若馒头状的麦秸垛上,掏出一个猫耳洞,两人端直钻了进去,然后再用麦草严严实实封堵洞口,躲避严寒,美美丢盹。
        一天,晌午时分,我们两位知青巡渠至邻村大石头队,饥肠辘辘,四肢乏力,神魂颠倒,挪不动步,我对同伴有气无力地说,看来要赶回去弄饭,是来不急了。顿时,我想起口袋装有粮票,我说,咱俩干脆到一户人家用粮票换馍吃。同伴反问:“能行吗?”我回答:“不妨一试,再说又不是白要。”那年月,以物换物,司空见惯。于是,我俩就近到一户人家,正好赶上做午饭,向主家说明来意后,我匆忙递上一斤全国粮票,主家上下打量一番,也许同情知青,收下粮票到灶房取出半个锅盔馍,递我手心,喜不自禁连声道“谢谢!”走出院门,落座渠岸,锅盔一分为二,我俩狼吞虎咽,一气咥完,喘息间隙,我俩目光对视,半晌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
       霎那间,一种从未有过的苦涩酸楚涌上心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扪心自问:倘若今天不拿这一斤全国粮票兑换馍,自己跟要饭的有啥区别呢?
       至今想起,我感念那一斤全国粮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18-9-17 07:42:54 | 只看该作者
难忘当年所遇事,
点点滴滴记录实,
不论油菜或粮票,
都从记忆之中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54

主题

631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9692
板凳
发表于 2018-9-17 15:05:41 | 只看该作者
真的,麦草垛里藏着动听、凄婉的故事,也蕴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美好之期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117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2115
地板
发表于 2018-9-18 11:26:04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文中描写的种油菜、榨油、分油的场景和我们生产队差不多。油坊按1斤油菜籽兑换3两几菜油的比例,向大家兑换菜油后,实际上还有菜油结余。因此有人暗地里卖高价油,1斤油2元。不过缺油吃的农户嫌贵,宁可炒菜时尽量少放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53

主题

2139

帖子

694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946
5#
 楼主| 发表于 2018-9-19 14:17:20 | 只看该作者
        谢,三位学长点评!隔屏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2-17 14:44 , Processed in 0.22001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