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特稿:北京零垃圾进行式
中国从今年开始正式禁止从西方国家进口废弃塑料、纸类等“洋垃圾”,拒绝再做“世界的垃圾桶”。展现中国政府改善生态环境决心的这项禁令,让许多西方国家措手不及,也让更多中国人逐步认识、正视垃圾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渐渐习惯便捷生活方式的中国社会所生产的生活垃圾,以惊人增幅逐年飙涨,有识之士开始正视垃圾问题可能形成的危机,北京有一群人,秉持“零垃圾”的理念,从自身减少垃圾的产生开始,希望微小力量发挥由小而大的影响,希望一步一脚印,改变中国。
一个不锈钢的水杯、几个棉布袋和一个餐具套——这些是20岁的大学生冯易希随身携带的“环保小装备”。
她平时买饮料会让店家直接装在水杯里;出门买面包、干果等都用自备布袋子;用餐时不用一次性餐具,自备的筷子、汤匙和钢制吸管已经可满足她的用餐需求。冯易希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表明,她从去年起就已经决定要这么做——不用塑料和一次性用品、不产生垃圾的“零垃圾”生活。
作为北京近年来出现的零垃圾倡导者之一,冯易希对“零垃圾”有自己的一套说法:“千万不要被‘零垃圾’的‘零’吓到,我们不可能做到绝对的‘零’,只是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尽量减少垃圾的产生。”
据统计,中国每年城市垃圾产生量已经超过2亿吨,加上县城与村镇产生的垃圾,中国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估计每年超过4亿吨。这个数字还不断上升。在外卖和快递如此普及的情况下,中国产生的塑料包装和一次性垃圾更为显著。据报道,单是去年“双十一”购物节期间,估计就有超过15亿件包裹,产生超过30万吨垃圾。
面对如此庞大的垃圾量,有越来越多人和冯易希一样,意识到中国垃圾问题的严峻,并从自身开始做起,减少垃圾的产生。
个人小改变 可能影响更多人改变
冯易希说,她从去年年底在网上接触“零垃圾”的概念后,“也想从自己的生活习惯开始,让垃圾从源头减少,或许能推动更大的改变。”冯易希基本上不点外卖、不网购,外出不用一次性用品,并尽量购买“零包装”的产品。
她也借鉴网上的配方在家里尝试自制一些洗漱用品,她用椰子油、小苏打和柠檬精油做成的牙膏,目前仍在使用这些“自制品”。她也选择使用可降解的竹子牙刷。
她说:“这些用品都可以代替生活中的塑料制品,并不会降低我们的生活质量,个人只要通过微小的改变,就能为环境做出大贡献。”
但冯易希表示,现代人处于快捷的消费环境里,零垃圾生活确实有些不便:“超市的东西经常有包装,我会少买水果,但家里人不同意我买散装的米。”她也说:“在学校里,很多地方售卖的饮料都使用一次性包装,如果想喝的饮料无法装在我自备的杯子里,我就不买。”
另一方面,冯易希也面临不少质疑。她说:“很多人会问:你一个人这样做有什么用?我觉得一个人总比没有人好,我要把能做的先做到,而且一个人的力量还可以影响周围的人。”
同样是零垃圾倡导者的塔拉(35岁)也透露,以前朋友们会认为她坚持零垃圾很“奇葩”;此外,她的丈夫从事金融行业,“他的工作节奏特别快,有时喝瓶装矿泉水,会没那么注意,也会叫外卖,零垃圾生活对他而言很麻烦。
不过,塔拉觉得这是一个慢慢磨合的过程,她会与身边的人分享环保心得,“从小的事情开始去做出改变,会在生活其他地方产生相同的意识,就可能做出更多改变。”
零活实验室倡导零垃圾生活方式
随着民众的环保意识增强,中国民间的环保力量也在逐渐团结壮大。汤蓓佳(34岁)在两年前创办了GoZeroWaste(零活实验室),为零垃圾倡导者提供一个交流平台,也向更多人提倡可持续生活的理念。
汤蓓佳受访时说:“零活实验室目前还很小众,但这两年关注零垃圾生活方式的人逐渐增多,也有越来越多人愿意用实际行动来支持我们。”她说,零活实验室在中国15个城市建立了志愿者队伍,通过线上社群和线下活动把大家凝聚在一起,目前在北京的社群已有近290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