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258|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跟 车 (下)

[复制链接]

7

主题

13

帖子

6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6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3-2 14:0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文睿 于 2024-3-7 09:43 编辑

                                     跟车   (下)
       张文睿


       我发现马和驴喂的料,是不一样的。
       马的食槽里常有老玉米粒儿,还有黑豆。驴槽子里糠多、草多,玉米粒儿、黑豆,少之又少。
       驴们常常满脸悲情。不错眼珠儿的盯着马槽。时不时大呼小叫。
       我那时正热爱写诗,抽空儿就对朝阳、晚霞、起伏的山峦、金色的麦浪之类的发一会儿呆。能不能与车把式处好关系?我脑袋里没这根弦儿。
       当年,有一句词儿,总往我们耳朵里灌,叫“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我没有真正领会。
       李把式也不腻歪我,我装车时,有股子蛮劲儿,不会偷懒儿。
       再插句闲话,转过年,五叔当了生产队长,对我们知青格外照顾。谢同学在几十年后,常常回村儿瞧瞧五叔,还用手机给五叔老两口,拍了几张照片,传上微信初中同学圈儿。
       五叔和五婶,都九十岁啦!
       从村里打麦场,到大田,马车得走七八分钟。
       我坐在空车上,南瞅北瞧、东想西琢磨,看看路边的杨树、柳树、榆树,再望望天儿,挺自在的。
       我从家里带了一本《唐诗三百首》,挑短的、好背的诗,抄纸条上,抽空儿摸出来,扫一眼、背两句。
       这本《唐诗三百首》,来之不易。
       我曾有一本《收获》杂志创刊号,文革前出版的。前边登的是老舍的剧作《茶馆》,后面是周而复的长篇小说《上海的早晨》,这是本稀罕物。一位同学借走了,让他爹给撕了,还说是封资修的玩意儿、该批判。放他娘的驴屁!我大怒,上他家闹了半日,直到他赔我一本《唐诗三百首》,仍余怒未息。
       《收获》杂志创刊号,要是惠存至今,万元起步。
       我们车的马,白色的,非常干净,略微有点瘦,一天到晚不声不响,闷头拉车。
       这匹马,为什么一天到晚不声不响呢,可能它就是这种性格,可能是它老了。
       五叔很少用鞭子抽它。
       白马年轻时,不定多招人喜欢呢?我猜想。
       两匹驴都很年轻,黑亮黑亮的。浑身的劲儿,有一半儿使在嘴上了。有事儿没事儿的,都会扯开喉咙自由歌唱。
       走在土路上,要是迎面过来一辆马车,拉套的有一匹异性的驴,我们车上的驴,顿时兴奋无比,要不是辕马驾得稳,拉套的驴们,非得让车往左、往左、再往左,恨不得和对面的车,零距离啃上一回。
       逢到此时,五叔的鞭子炸响了,下手那叫一个狠,且恶骂不止。
       五叔对我说:“啥时生产队手里宽了些,再买一匹马,或者一匹骡子,到那个时候,两匹驴,谁叫得凶,就把谁送进汤锅!”
       五叔说的是气话。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在北方农村,马车是生产队非常重要的固定资产。一匹马五六百块钱,一匹骡子千余元。一头驴一二百块钱。
       当然,驴虽说便宜些,可谁又舍得把正在拉车的驴,往汤锅送呢?
       赶着马车,五叔心情好时,会哼唱几句梆子或小调。
       梆子就是河北梆子,村里没有人不喜欢梆子。小调少数人、上了些年纪的人才会几句。他们管那叫窑调,唱的都是哥哥小妹啥的,唱词有些香艳。没人敢大声唱。
       村里有个耳聋的老人,年轻时窑调唱好,据说他一扯开嗓子,大姑娘小媳妇就眉飞色舞。
       老人姓马,男知青们一见到他,就央求他来一段。
       在田间,我见识到了壮劳力们割麦子的场面。
       他们镰刀大多用过三五年了,使顺手了。刀口都是到公社铁匠铺,加过钢的,磨得那叫一个锋利,且轻易不卷刃儿。刀把儿,四五十公分长,老榆木的,被汗水滋润得锃亮、紫红紫红的。
       壮劳力们的镰刀,是不让别人动的。有点儿像乒乓球选手,不愿意别人摸他的球拍。
       先抽足了大叶子烟或者小黄烟,壮劳力们在麦田里散开,如同士兵们列好阵。
       开镰!
       我好像看出了一点门道。
       割麦子,赛的是谁不抬头,谁不直起腰来喘口气,一人四垄麦子,屁股一撅到底。
       就是累得回家爬不上炕,也不能傻傻地站在麦田里,揉着腰犯愣,哪怕仅仅是半袋烟的工夫。
       我们村里的人,管歇一会儿,叫愣一会儿。
       有人累到了极限,就露了一下头儿,狠命地骂几句,谁妈谁奶奶,众人一片哄笑。
       在壮劳力们身后,一片一片的麦子,静静地躺在田野上。
       哎,壮劳力们没有一个人是胖子,大多都是一身贴骨膘,用现在的话讲,叫肌肉男。
       也有多位瘦得骨头缝儿咔咔响的主儿。
       假设一下,倘若村里有一大堆胖子,手持镰刀扑进了麦田,会是什么样儿呢?大概会比着赛着,看谁更加气喘吁吁。
       雨,终于来了!
       第三天夜里啥时下的,不清楚。
       我们都是挨枕头就打呼噜、生产队不敲钟不睁眼的主儿。
       天蒙蒙亮时,雨小了些,似停非停。整整一天,在毛毛小雨与丝丝细雨之间,反反复复、缠缠绵绵。
       这种天儿,很适合在城里某公园搞对象。撑着油纸伞,姑娘最好叫丁香。
       没割的麦子、没拉回村庄的麦堆,全让雨水打湿了。
       一捆湿麦子,沉得厉害,应该不低于二十一二斤。
       装车吧,没别的选择!
       湿麦子堆在田里,两天就会发芽、三天就可能霉变。
       我一生中几乎所有的呲牙咧嘴状,都在这一天,呈现了出来。
       五叔边码放麦捆,边一遍遍大声说:“稳住了,稳住了,别滑着!”
       麦捆码至一米多高,就很难挑上车了。
       一车能码多少捆麦子,四五十捆吧,或许还多些。
       二齿叉插在麦捆上的一瞬间,吸足一口气,腿、腰、臂一起发力,高举着麦捆,一步一步挪至马车前,然后将麦捆往车上甩。
       每一捆,均倾尽全身之力。
       每一捆麦子,都带着一撮一层泥土,间或,有泥土落入我的衣领。
       有勒得的不结实的麦捆,在空中散了,间或,一丛一把的麦穗,打在了我的脸上。
       什么叫汗水?哪个又是雨水?
       我的身上湿透了。
      五叔满脸愁云地说:“少装点吧,拉不动,路也够呛!”
      都让五叔说中了。
      原本凹凸不平的黄土路,在雨中泥泞不堪。
      马车一趟比一趟吃力。
      往常,早上五点来钟,趁着相对的凉快,壮劳力们就奔了麦田,十点半、十一点,人们回家吃饭,再睡一觉。下午三点来钟,再奔麦田,天不黑透了,不收工。
      雨来了,真正虎口夺粮的时候到了,午休就免了。人咬着牙,接着干。午饭多吃两个玉米面贴饼子,硬撑着。
      牲口们可是集体财产,大队长陈永增安排两辆马车照常午休,还让壮劳力们,每人推着自家的独轮车到麦田,收工时顺路往村里捎几捆麦子。
       即便如此,牲口们还是累惨了,拉着一车车湿透了的麦子,直打晃。
      天至黄昏,五叔说:“拉完这车,咱们就歇吧!不能让牲口都累趴了。”
      马车行至村口,陷在泥地里了。
      五叔的大鞭子,狂轮不止。
      鞭子都抽到了驴身上。五叔舍不得抽马。
      挨了鞭子的两头驴,并不用力往前拉,直接往高了跳、蹦,大有掀翻了马车的趋势。
      马车的右轱辘,在泥地越陷越深。
      五叔骂完这头驴,骂那头驴。红鼻子上闪着汗珠儿。
      愣了半袋烟的工夫,五叔围着右轱辘,上下瞧了好一会,说:“你进村儿扛两捆秫秸杆儿,快!”
      我撒腿狂奔。
      等我扛着秫秸杆儿跑回来时,五叔已经在右轱辘周边垫了不少碎石块儿。李把式的车停在一旁,老谢正在帮五叔往轱辘下塞小树叉。
      秫秸杆在泥坑前铺好了。
      李把式对五叔说:“五哥,我来吧!”
      李把式的鞭子在空中炸响了三声,一鞭子就抽在白马的后背上,一条血印清晰可见。
白马侧着脖子,全身每一块儿肌肉都在颤抖着。
      伸出的每一条腿,都像随时要滑倒、跪倒,但每一次都挺直了脊梁……
      李把式那张扁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马车摇摇晃晃地进村了。
      雨停了。
      西天有一抹红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36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1722
沙发
发表于 2024-3-3 08:18:03 | 只看该作者
马儿受宠驴受治,
抢收之际均累死,
遇到车轮陷泥中,
抡起鞭子无情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4-28 23:59 , Processed in 0.185011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