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30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知青生活(二十二)

[复制链接]

53

主题

60

帖子

305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5-30 17:0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 于 2024-5-31 08:04 编辑

                                           文化生活
    兵团知青的文化生活估计总体上要比插队知青丰富一点。因为成百上千的年轻人有组织地聚集在一起,比插队知青分散小集体状况要容易形成文化氛围。所以几十年后,各个城市建立起来的知青文化研究会,大都是兵团农场的知青担纲。知青比较大规模的异地聚会也都是兵团农场的人,鲜有插队落户的知青。因为当时只有兵团农场才把各个城市成千上万的知青汇聚在一起,让他们在屯垦戍边的共同生活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致使他们能够在暮年共同回忆那段流逝的青春岁月。
    我们大都是怀着对解放军的憧憬和对新生活的朦胧向往到兵团去的。刚到兵团的时候,还有一些早晨出操之类的训练活动。兵团各师、团直至营、连,都组建了文艺宣传队,还搞过会演等活动。不过那时我本身没有什么文艺特长,唱歌跳舞器乐都不行,对这些文艺宣传队的演出也不感兴趣。所以对此也没有留下什么印象。
    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件意外之事。大概是1970年春,有一天傍晚我打了一壶水,走在营区中心路上,同一群人走在一起。这时听到有一阵音乐声传来,是俄罗斯歌曲《莫斯科效外的晚上》的旋律。好象是用吉他弹奏的。我就随口说:这是黄色歌曲。没有想到这句话竟然很快就传到了演奏者的耳中,引起了他的很大不满。惠立人告诉了我那位演奏者的不满。我当时没说什么,但此事在我心中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后来我还一直反思这件事。我当时说这是黄色歌曲的时候,根本不知道是谁在弹奏,完全不是针对哪一个人的,是就事论事。但我为什么会随口说这句话呢?根本原因是当时我接受了文化大革命的理论观点,接受了阶级斗争思想。记得文革高潮时期,我虽然没有参加文革的活动,但人在家里,还是很关心外面的文革运动的,很注意看报纸和传单。我记不得是看了报纸还是传单了,但记得当时是明确地把那些爱情歌曲打成“靡靡之音”“黄色歌曲”的,不但《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还有《三套车》、《红莓花儿开》、《喀秋莎》等都被定性为苏联修正主义的黄色歌曲。国内也有不少歌曲被定性为黄色歌曲,如《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敖包相会》等等。这都让我留下了印象,随口而出的那句话,不过是我当时文革思维的反映。当然我说这话的时候完全没有想要对这位演奏者怎么样,只是随口说说。开始时我还自认为我没有说错,我不过是说了文革中的一个事实。但后来我就想,文革中把这歌曲定为黄色歌曲,演奏者他肯定不会不知道。那么为什么还要弹奏?为什么对我的那句话会不满?原因只能是他并没有把这歌曲当作黄色歌曲,他实际上没有认同文革对这些歌曲的定性。而我则是全盘接受了文革对这些歌曲的定性。那么是谁错了呢?当时我没有得出什么结论。但心里一直记着这个事。一直到1971年年底,听了关于林彪事件的传达,使我的思想开始有了很大的变化。最主要的变化就是逐渐开始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对于报纸上的种种说法,慢慢地不再是简单的全盘接受,开始要想一想。虽然对于阶级斗争为纲理论还没有怀疑,但是对于用阶级斗争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却开始有了自己的思考。我记得毛主席语录上有一句话,意思是对什么事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经过自己头脑的思考,看它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真有道理,不应盲从,不应提倡奴隶主义等等。我觉得毛主席讲得很有道理,所以就脑子里一直记得这句话的大意。但以前我在实际上并没有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去做,此后才逐渐开始对事情独立思考。所以林彪事件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只是当时我进行独立思考的“本钱”不足,也就是用于认识判断事物的知识、阅历、思维方式等等都不足,还不能形成自己的观点。因此,对于所谓的黄色歌曲,我一直到进入大学读书后,才有了明确的认识。知道当初是我错了。
随着知青投入到各项农活之中,生产建设兵团的军队特色逐渐变弱,直至消失。知青的生活也变得越发单一起来,基本就是吃饭、干活、睡觉。营、连的文艺宣传队也不见活动,好象就散了。1976年5月19日晚上,一连曾搞过一次文艺活动,是为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我还帮忙策划了一番。怎么会组织这么一次文艺活动,具体表演是什么,我怎么也记不起来了。不知一连的场友是否还有人记得?1976年11月29日下午,场部宣传队来到一分场,晚上演出节目。宣传队把我的住处当成了化妆室,休息处。我在日记上记载了这一次活动:“真是瞎忙一趟,叫连里忙得一塌糊涂,跳不出粮食、棉花来。”情绪有点偏激。反映了我经过7年的农村生活,已经不喜欢虚文缛节,变得比较实用主义了。所以这次演出也我没有去看。后来就再也没有这种文艺活动了。于是,有组织的文化娱乐活动只剩下一项:看电影。  
    70年代农村看电影基本上都是看露天电影。我过去在城市都是到影院去看电影,看露天电影对我来说倒也是有点新鲜感。露天电影一般都在农村的晒场放映,晒场土地平整,空间较大可以坐许多人。在晒场边上竖立两根柱子,就可以挂上银幕放电影了。那时县城都有专门跑农村的电影放映队。开个小拖拉机,载着电影放映机和小发电机,就可以跑到各地农村放电影了。我们兵团各个团都有自己的电影放映队。除了在团部放映外,轮流到各个营,甚至到有的连队去放电影。到我们一营来放电影,一般都在营部和一连、四连所在的营区放。二连营房建好后,有时排片在白天放电影,就到二连的大饭厅里面放。
    在刚下去的二三年中,看电影比较少。所以看电影几乎成了一个“节日”。说是晚上有电影,大家都很高兴地盼着早点天黑。有的人吃过晚饭就早早地把小凳子放在场地上,占个好位置。一般天擦黑放映队就会来到,挂上银幕,调整好放映机位置,作好准备。我记不清第一次看露天电影是在淮海还是在方强了,看的什么电影也忘记了。反正感觉还不错。看的人很多,我站在后面还不时被人挡住视线。后来我还走到银幕的背面去看,看得很清楚。只是反面看到的同正面看到的是左右颠倒的。
  在我的记忆中有几次看电影可以称得上是悲催”。一次是“等”。原定的时间到了,但放映队还没来。大家裹着大衣坐在寒风中等,左等右等,一直等到近半夜放映队才来放电影,看完电影自然是第二天的凌晨了。1975年1月22日夜里到二营看电影,我在日记上记下了一段文字:“我们都是创历史的做法,半夜12点看电影。……12点不到同营长、老方到二营。再等到将近一点,终于开放。”放的电影是《渡江侦察记》。看完电影已是将近3点半,再走回一营,睡觉。白天当然还要干活。
    还有一次是到二营看电影《闪闪的红星》,凌晨二点起床走到二营,看完走回来已经是天色微明了!有一次通知到二连去看电影《车轮滚滚》,没想到等了很久放映队因故不来了。再有一次是要摆渡过河去看电影,几百人在夜色中摆渡南直河,场面“壮观”!
    印象较深的是有一次到大丰县城(大中镇)看了一场朝鲜电影《卖花姑娘》,其中插曲的旋律至今仍然记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44

主题

6万

帖子

136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1363062
沙发
发表于 2024-5-31 08:07:44 | 只看该作者
当年不喜文艺事,
思想偏激极左时,
结果只剩看电影,
条件简陋不扎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4-11-25 01:43 , Processed in 0.162010 second(s), 2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