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975|回复: 2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革上山下乡运动探讨终结篇

[复制链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8:15: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4-12-31 07:00 编辑

文革上山下乡运动探讨终结篇

要说文革上山下乡运动探讨的终结篇,这主要说的是我个人探讨这场运动的一点结论。2008年是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发动40周年,知青网上的讨论达到高潮,每个省份都有自己的知青网。到了2018年文革上山下乡运动50周年的时候,知青网开始凋零。以半官方的上海社科院组织的上山下乡中外研讨会似乎也是绝响了。此次研讨会定调为“未来的知青研究肯定会出现多样化的趋势。”


这次研讨会有一些我的熟人,原本在网上有会议的视频,可惜现在下架了。所以,在文革上山下乡60周年,70周年的时候我们这一代人能留下“史记”那样的胸怀吗?在互联网时代,我怀疑,但值得一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12-29 18:28:1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4-12-29 18:30 编辑

因为图片上传遇到到困难,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05:40: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4-12-30 05:46 编辑

文革上山下乡运动探讨终结篇 ...编辑帖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05:42:1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4-12-31 06:58 编辑

现在微信流行,方便快捷,但发在微信里的文章和图片如何转载到网站还是一门学问。在这里先尝试一下吧。

说到文革上火山下乡运动,主要是与文革前的“下乡上山”区别开来。实际上两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但文革上山下乡之所以形成政治运动,是有特殊原因的。文革上山下乡运动表现在一锅端,一刀切(北方支青语)一片红(南方支青语)方面,多年来各方面知青群体对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发动动机的解释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例如有“经济说”,认为如此大规模的上山下乡运动主要是由于我国生产力低下,又赶上文革大乱三年造成六届毕业生分配的困难,遂发出号召,沿用过去周恩来,邓小平搞的"下乡上山”的经验,由老人家一挥手,发出了上山下乡的号令,因此我们就上山下乡了。这种说法有“暂时”措施的意思,因为之前已执行了“四个面向”的分配原则,从68年初到68年12月,前几批的老三届已有不少分配在城市和厂矿,还有一些分配上山下乡了。为什么68年底要搞这么一下全体剩余的老三届一锅端,一刀切,一片红的上山下乡,“经济说”就不能解释了。更何况还有我们北京15,16岁的69届,也都一下子分配到黑龙江和内蒙两大扩建和新建的生产建设兵团。以后这种政策延续了10年,都不能用“经济说” 来解释。联系到66年文革是从教育领域开始的,首先就是废除了高考,这一点很重要,过去在谈到发动上山下乡的动机时很少注意到“文革教育革命”与文革上山下乡运动的关系。

在过去讨论文革上山下乡运动时,南方知青网(已关闭)的一位版主外杰杰提出“研究上山下乡不研究文革就是扯蛋”,话虽冲了点,但很有道理。试想, 如果我们按文革初中央规定的那样“停课半年搞教改”,而且能搞出一个新的教育模式来,最重要的是如果文革不闹到社会上,象当年“反右”一样控制在校园里,那么我们就有可能完成“教育革命”,我们就可能不会一锅端,一刀切,一片红的上山下乡了。按照“四个面向”那样,我们中会有一部分人会上山下乡“而已”,会这样吗?答案是非常可能“不会”! 因为“教育革命”的方式提出了“斗批改”,而且以后又提出了“斗私批修”。。。。。

文革上山下乡运动发起的动机是错综复杂的,我们上山下乡的研究往往侧重某一方面,又例如“惩罚红卫兵说”,“战备说”,“锻炼说”,“卸磨杀驴说”及外国人研究的“十字军”东征说等等,但有一条主线,有句话叫“纲举目张” ,如果不能“举纲”也就不能张目,而且会剪不断理还乱。下面让我们谈谈这条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5#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07:31: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4-12-31 07:02 编辑

时间回到1918年,我们上山下乡这条纲就被轻轻拉起。有篇文章叫《青年毛泽东的“新村梦”》,刊登在《人民周刊》上


青年毛泽东的“新村梦”

蔡福顺 《 人民周刊 》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因受欧洲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憧憬一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可是因为学业尚未完成,所以“数年来梦想新社会生活,而没有办法实现”。

    顾了毛泽东等“工读同志会”的同学们。原来,谭延闿二次督湘时,杨昌济等向省政府进言,创办湖南大学。当局接受了这一建议,任命杨昌济为筹备办主任。开始,筹备办就设在杨昌济家,后来迁到岳麓书院。经杨昌济同意,毛泽东与蔡和森、张昆弟、陈书农、熊子容等人,一同搬进了“湖南大学筹备处”(即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就在半学斋里开始了他们寄住在岳麓山上的“新村”生活。他们每天除了自学之外,过着一种脚穿草鞋,自己挑水、自己上山砍柴,自己用蚕豆拌着大米煮着吃的清苦生活。他们几乎走遍了岳麓山周边的各个乡村,希望建立起一个半工半读、和平友爱的“新村”,但很快这一切因赴法勤工俭学的事情而中断。

“新村”计划书

    岳麓山畔建“新村”,只是毛泽东“新村梦”的开始。1918年8月中旬,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他既是为解决工作问题而来——经已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推荐,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上了助理员,也是为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而来。毛泽东的“新村梦”在这里得到了延续。

    此时的北京,在左舜生、王光祈、李大钊等“少年中国学会”会友的提倡下,正兴起一股工读互助运动的浪潮。

    王光祈是工读活动的热心实践者,这年12月4日,王光祈在《晨报》倡议建立工读互助团并向社会募捐。12月24日,在王光祈、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17人发起下,北京工读互助团成立,总计有团员30多人,分3个组。这些小组可以办俭洁食堂、洗衣局、石印局、平民补习学校,乃至织毛巾、袜子,制作四川腌肉、火腿、香肠等“勤工”的内容,工余则“按照指定的科目、时间前往北大上课”。

    在此期间,毛泽东与王光祈、李大钊交往频繁,并经他们介绍正式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毛泽东对王光祈的“菜园新村”及工读运动给予了密切的关注。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以湖南“公民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领30多人第二次来到北京,开展“驱张”活动。这一次,他遇到了“中国‘新村运动’最积极的鼓吹者与组织者”周作人。周作人日后虽然成为汉奸文人,但此时却是一个追求上进者。

    原来,1919年4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日本的新村》一文。这是中国关于日本新村运动的最初介绍。这年7月,周作人来到日本,在留学之余考察了日本新村运动。回国后,周作人“以空前的热情和干劲,到处作报告,写文章”,介绍新村运动。

    1920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王光祈试办的女子工读互助团,开始殚精竭虑地设计自己的“岳麓新村”计划。

    在这份潜心构想、极具理想色彩的“新村”计划中,他设计了新学校、新教育、新社会三位一体的总体构架。毛泽东希望,新学校里的学生能够成为创造新社会的种子,他设想:“新村”就是一个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共产主义”细胞;“村民”一天的作息时间:睡眠8小时,游息4小时,自习4小时,教授4小时,工作4小时……

他在3月14日写给周世钊的信中谈得十分具体——

    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关于生活费用取得的方法,约定为下列几种:

    (1)教课(每人每周六小时乃至十小时)。

    (2)投稿(论文稿或新闻稿)。

    (3)编书(编一种或数种可以卖稿的书)。

    (4)劳力的工作(此项以不消费为主,如自炊自濯等)。

    所得收入,完全公共。多得的人,补助少得的人,以够消费为止。我想我们俩人如果决行,何叔衡和邹泮青(蕴真)或者也会加入。这种组织,也可以叫作“工读互助团”。这组织里最要紧的是要成立一个“学术谈话会”,每周至少要为学术的谈话两次或三次……

    设计后,毛泽东为继续“驱张”启程赴上海。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人员各奔东西,这份计划也就“无限期地推延”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6#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08:11: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4-12-31 16:41 编辑


毛泽东是1918年师范(中专)毕业,他的“梦想” 是在“数年来”形成的,那就很可能是在1917年俄国革命以前就形成了。当时毛泽东不是一个人有这种“梦想”,原来,1919
年4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日本的新村》一文。这是中国关于日本新村运动的最初介绍。王光祈试办了女子工读互助团,而毛泽东设计的是;“新村”就是一个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共产义细胞".文中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因受欧洲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憧憬一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可是因为学业尚未完成,所以“数年来梦想新社会生活,而没有办法实现”。主义”细胞;“村民”一天的作息时间:睡眠8小时,游息4小时,自习4小时,教授4小时,工作4小时……

我于今年10月份前往美国印地安纳州的“新和谐村” 社会主义教育基地探访了五天,那里是欧文1824年建立的“共产村”。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乌托邦实验的鼻祖,也就是世界上第一次有人亲手实验了一把“社会主义”制度,后来马克思1848年在《共产党宣言》中把欧文定义为“空想和反动”的社会主义。关于欧文我们先不忙着讨论,我在微信群里已发了十篇文字,只是需要转过来。最近几年国内的学者已有些人陆续访问过那里,发表了很多有份量的文章。我只是想仔细分析一下毛泽东的“新村”计划,过去我们对这方面话题不太感兴趣,只是当作毛泽东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予以忽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08:12: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4-12-30 15:21 编辑

青年毛泽东的“新村梦”
蔡福顺 《 人民周刊 》()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因受欧洲流行的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憧憬一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的理想世界。可是因为学业尚未完成,所以“数年来梦想新社会生活,而没有办法实现”。

    岳麓山畔“新村梦”

    1918年6月,毛泽东在第一师范毕业了。他和没有找到工作又志同道合的同学成立了一个叫“工读同志会”的组织,以进行自己新村梦想的试验。

    为此,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个建设“新村”的计划:“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创造一种新社会,新社会之种类不可尽举,举其著者: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厂、公共消费社、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合此等之新学校,新社会,而为一‘新村’。吾以为岳麓山一带,乃湘城附近最适宜建设新村之地也。”

    毛泽东为寻找这一处理想的新生活地点,几乎跑遍了岳麓山下的每个小镇、村庄,他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他们理想中的人人平等、互相友爱的“新村”生活。

    可是,毛泽东并没有找到合适的试验场所。就在此时,机会眷顾了毛泽东等“工读同志会”的同学们。原来,谭延闿二次督湘时,杨昌济等向省政府进言,创办湖南大学。当局接受了这一建议,任命杨昌济为筹备办主任。开始,筹备办就设在杨昌济家,后来迁到岳麓书院。经杨昌济同意,毛泽东与蔡和森、张昆弟、陈书农、熊子容等人,一同搬进了“湖南大学筹备处”(即岳麓书院的半学斋),就在半学斋里开始了他们寄住在岳麓山上的“新村”生活。他们每天除了自学之外,过着一种脚穿草鞋,自己挑水、自己上山砍柴,自己用蚕豆拌着大米煮着吃的清苦生活。他们几乎走遍了岳麓山周边的各个乡村,希望建立起一个半工半读、和平友爱的“新村”,但很快这一切因赴法勤工俭学的事情而中断。

    “新村”计划书

    岳麓山畔建“新村”,只是毛泽东“新村梦”的开始。1918年8月中旬,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北京。他既是为解决工作问题而来——经已在北京大学任教的杨昌济推荐,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当上了助理员,也是为组织新民学会会员赴法勤工俭学而来。毛泽东的“新村梦”在这里得到了延续。

    此时的北京,在左舜生、王光祈、李大钊等“少年中国学会”会友的提倡下,正兴起一股工读互助运动的浪潮。

    王光祈是工读活动的热心实践者,这年12月4日,王光祈在《晨报》倡议建立工读互助团并向社会募捐。12月24日,在王光祈、李大钊、蔡元培、陈独秀、胡适、周作人等17人发起下,北京工读互助团成立,总计有团员30多人,分3个组。这些小组可以办俭洁食堂、洗衣局、石印局、平民补习学校,乃至织毛巾、袜子,制作四川腌肉、火腿、香肠等“勤工”的内容,工余则“按照指定的科目、时间前往北大上课”。

    在此期间,毛泽东与王光祈、李大钊交往频繁,并经他们介绍正式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毛泽东对王光祈的“菜园新村”及工读运动给予了密切的关注。

    1919年12月18日,毛泽东以湖南“公民代表团”团长的身份,率领30多人第二次来到北京,开展“驱张”活动。这一次,他遇到了“中国‘新村运动’最积极的鼓吹者与组织者”周作人。周作人日后虽然成为汉奸文人,但此时却是一个追求上进者。

    原来,1919年4月,周作人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日本的新村》一文。这是中国关于日本新村运动的最初介绍。这年7月,周作人来到日本,在留学之余考察了日本新村运动。回国后,周作人“以空前的热情和干劲,到处作报告,写文章”,介绍新村运动。

    1920年2月的一天,毛泽东饶有兴趣地参观了王光祈试办的女子工读互助团,开始殚精竭虑地设计自己的“岳麓新村”计划。

    在这份潜心构想、极具理想色彩的“新村”计划中,他设计了新学校、新教育、新社会三位一体的总体构架。毛泽东希望,新学校里的学生能够成为创造新社会的种子,他设想:“新村”就是一个个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人人平等,互助友爱的“共产主义”细胞;“村民”一天的作息时间:睡眠8小时,游息4小时,自习4小时,教授4小时,工作4小时……

    他在3月14日写给周世钊的信中谈得十分具体——

    我想我们在长沙要创造一种新的生活,可以邀合同志,租一所房子,办一个自修大学(这个名字是胡适先生造的)。我们在这个大学里实行共产的生活。关于生活费用取得的方法,约定为下列几种:

    (1)教课(每人每周六小时乃至十小时)。

    (2)投稿(论文稿或新闻稿)。

    (3)编书(编一种或数种可以卖稿的书)。

    (4)劳力的工作(此项以不消费为主,如自炊自濯等)。

    所得收入,完全公共。多得的人,补助少得的人,以够消费为止。我想我们俩人如果决行,何叔衡和邹泮青(蕴真)或者也会加入。这种组织,也可以叫作“工读互助团”。这组织里最要紧的是要成立一个“学术谈话会”,每周至少要为学术的谈话两次或三次……

    设计后,毛泽东为继续“驱张”启程赴上海。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人员各奔东西,这份计划也就“无限期地推延”了。

    实践“新村”梦想的重大意义

    1920年3月5日,毛泽东与陈独秀、彭璜等人联署的《上海工读互助团募捐启》,在上海《申报》刊出。这年5月,毛泽东来到上海,积极投身于工读互助团活动中,再一次实践他的“新村”梦想。

    他在上海和彭璜、张文亮几个人于民厚南里租了几间屋子,正式开始了工读互助生活。他们共同做工,共同读书,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毛泽东负责洗衣服和送报纸的工作。但这种日子过得很艰难,洗烫衣服要来回取送,作为洗衣店的帮工,他每月的报酬是12至15块钱。其中要有大约8块钱用作车费,因为他要往来于洗衣店和私宅及旅店之间。

    “新村主义”,实际上是集克鲁泡特金的互助主义、托尔斯泰的泛劳动主义和北美工读主义于一体的小资产阶级空想社会主义。在20世纪一二十年代,它被中国的先进青年普遍接受。彼时的青年毛泽东满怀忧国忧民之心,“身在山中,心忧天下,凭栏熟计连朝夜。菜根为饭草作鞋,要将历史从头写”。自己向何处去,湖南向何处去,中国向何处去,用什么方法解决这许多复杂的问题?毛泽东的心情是最不平静的,岳麓山古迹中流传的一副老对联“四面云山来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正好是他当时心情的写照。而当时流行的“新村主义”建设和生活,让社会上的青年人精神上感到一种分外的振奋……青年毛泽东当然更是向往和追求这样的理想社会。

    后来,毛泽东曾反思:“在这个时期,我的头脑是自由主义、民主改良主义及空想社会主义的有趣的混合物。我模糊地景仰‘19世纪民主主义’,乌托邦主义和旧式的自由主义……”

    历史如此记载工读互助团、“新村”实验的结局:“工读互助团的路也不好走,那时工厂并不多,半工无法维持半读。”也就是说,这种“新村”建设,仅仅是“流行一时”而已,“1920年12月以后,‘新村主义’逐渐沉寂了”。

    尽管“新村梦”破灭了,但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失败中再探索,在再探索中又选择,不找到一条实现“改造中国与社会”的道路,绝不停下探索的脚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6:34:2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4-12-31 13:14 编辑

"尽管“新村梦”破灭了,但毛泽东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在失败中再探索,在再探索中又选择,不找到一条实现“改造中国与社会”的道路,绝不停下探索的脚步。" (上篇文章结尾)

"新村” 的道路虽然走不通,但毛泽东认为是因为没有掌握“无产阶级专政”。此时苏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列宁宣称废除一切沙俄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如沙俄侵占海参崴),中国的知识分子转头仰视苏维埃。随后发生的五四运动以及中国建立共产党的准备,促使毛泽东与好友萧子升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争吵。简单的说,毛泽东认为走苏俄的路就能最多用三,四十年依赖暴力夺得政权,干自己想干的事。而萧子升泽说“要通过教育的手段一点一滴的改造社会,进行“温和的革命”。最后在赴上海开中共一大的船上,两人分手

“毛泽东不得不讥讽他:“你这种理想,1000年也不可能实现”,而萧则回答,他愿意等1000年。后来萧子升回忆:“那是最后一个夜晚,我们同床而睡,一直谈到黎明,毛泽东一直劝说我加入共产党,他说,如果我们全力以赴,不要一千年,只要30年至40年的时间,共产党就能够改变中国。”
萧子升不相信,于是两人就此分道扬镳,从此再也没有见过面。萧子升中途在武汉下了船,返回法国、毛泽东则只身前往上海。
晚年的萧子升仍然不相信,还是认为毛泽东的方法牺牲太大,“从理性上还是不能说服我”。
其实在那个年代,在那个“觉醒年代”,主张用一点一滴的方法改变中国的人,大有人在,甚至一度人数上占据了优势(最知名的就是胡适之了,他说要“多研究一些问题,少研究一些主义”)。毕竟革命是需要社会成本的,是需要死人的,那些软弱的小布尔乔亚当然害怕流血、害怕牺牲。
当然,这些小资产阶级份子是做出了许多许多贡献的,最著名的恐怕就是二三十年代的乡村建设派了。晏阳初、梁漱溟等知识分子进入乡村,主张通过改良主义的办法解决中国的农村问题。他们当然失败了,不过如今,他们的精神被重启、行为被延续,这当然是因为我们这个稳定的时代更需要多一些的改良了。” (文摘)

自从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到取得全国政权,一共才二十余年。按毛泽东的话说,可以在一张白纸上画最新最美的图画了。 下一步就是1958年毛泽东找到"张鲁”,开办农村“大食堂”。毛泽东一直紧攥一根“大纲”,从“新村” 到“大食堂”,再到“五七道路”,“不找到一条实现“改造中国与社会”的道路,绝不停下探索的脚步。"

我们的文革上山下乡运动虽然显得仓促和存在许多可以指摘的地方,但毛泽东一直抓住这条“纲”不放,却是事实。高考废除了,文革搞砸了,六届毕业生挤压在那里,这让人们看到毛泽东的上山下乡政策就象是“忽悠”,但我们不能理解他终究要在70多岁时再大干一把,把全社会改造出“共产主义”的雏形。文革初在他的“五七指示”准备发表时把陈伯达,杨成武,戚本禹叫到上海,再次把“张鲁”喊来,要制出一份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的“蓝图”。张鲁是三国时代的地方官,以“五斗米教”著称,简单说就是吃饭不要钱。但是我们只关注“五一六通知”,而忽视了“五七指示”的极端重要性。为什么说“五七指示”极端重要? 就在于我们可以理出那条“纲”,来理解毛泽东发动文革和上山下乡的动机。仅此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9#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0 17:00:2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4-12-31 07:06 编辑

前面引用了两篇文章,是一个作者,但内容有所不同。后者有:

"毛泽东还提出了一个建设“新村”的计划:“合若干之新家庭,即可创造一种新社会,新社会之种类不可尽举,举其著者:公共育儿院、公共蒙养院、公共学校、公共图书馆、公共银行、公共农场、公共工作厂、公共消费社、公共剧院、公共病院、公园、博物馆、自治会。合此等之新学校,新社会,而为一‘新村’。吾以为岳麓山一带,乃湘城附近最适宜建设新村之地也。”毛泽东为寻找这一处理想的新生活地点,几乎跑遍了岳麓山下的每个小镇、村庄,他试图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建立他们理想中的人人平等、互相友爱的“新村”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2

主题

2208

帖子

13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37749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31 05:07: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声 于 2024-12-31 07:08 编辑

我们研究文革上山下乡运动,不碰文革不行,但纠缠于文革就会象过去二,三十年那样陷于对文革上山下乡的各种问题不能自拔。总体来说,我们可以对“那样的打倒刘少奇和他那样的死去”暂不纠缠于细节,我们也可把红卫兵运动那样的发生和后来出现的“打砸抢”略可不提,我们还可把蒯大富那样的“不听话”造成把毛泽东派去的八三四一部队带领的工宣队那样的被杀害也暂时忘记,总之我们可把毛泽东或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造成的文革大乱统统放下,我们只看“五七指示”和废除高考与上山下乡运动的关系,我们看到了什么?如果我们再从源头贯穿到结尾(毛泽东去世)是否看到毛泽东苦心积虑追求的就是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一切和造就全新的社会和全新的人?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是我们常常从事务发展的结果看动机,二是主事人往往以动机预测结果。

从我们角度出发,上山下乡遇到了许多问题,尤其是户口制造成的不让们回老家,让我们对发动上山下乡的动机发生怀疑。这在现代社会是天经地义的,人的生存方式和迁移方式是政府无权干涉的。但这是一个大系统的问题,不是毛泽东一个人造成的。城乡二元户籍制现在还在,温铁军(68年知青)说后来城里人想变城市户口为农村户口,下乡分地然后坐等土地升值,那只是对大都市附近农村和上海崇明岛那样地方说的,而广大偏远农村户籍制还是“二等公民”的身份。 因此说青春有悔无悔是个伪命题,有悔无悔都必须下去而且被“非转农”的户口关在下面,遂走后门的运动愈演愈烈,连毛泽东也走后门,他也没有办法,给了李庆霖300元钱而已。

我们不能用上山下乡出现的结果来否定发动者的动机,同理我们也不能用发动者的动机来美化结果。例如张宏良(1955年生人)最近说“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一场夭折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政治文明的历史运动......单就上山下乡运动来说,对农村现代化的伟大意义,无论怎样估计都不会过高。” 这样说的目的无疑是想用发动上山下乡的动机来美化上山下乡运动的结果。对比欧文当年在北美建立的“共产村”,他招募的社员都是来去自由,而我国的上山下乡运动是一场政治运动,以户口制相配合,把人强制在乡下,这种做法的动机无论怎么说都会在现实中归于失败。再看1920年2月毛泽东的“新村”实验计划,他在1958年和1968年又在中国的城乡“重新组织”了一次,这就是毛泽东一生中抓的“纲”。龙班长曾经说过,一位中国理论界的前辈曾经对他说过,毛泽东搞的就是“军事共产主义”。而我们在这里讨论“大同理想”时也曾涉及到这一点,可惜那时我们还没得到具有连贯性的资料,在下面将会呈现给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5 12:41 , Processed in 1.185602 second(s), 21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