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三章勤学之路之九 作者董连峰

[复制链接]

83

主题

596

帖子

679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679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1-18 18:1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接《难忘的木匠生涯》第三章勤学之路之八)
然而,真正促使我进一步加深对文字和文化学习理解的,却是一本《汉语实 用语法与修辞》的教科书(由于原书早已经丢失,书名号中的书名未必准确)。那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我在自己的旅行箱中翻找所需衣物的时候,无意中发现 了这本压箱底儿的《汉语实用语法与修辞》。这还是我即将奔赴内蒙古生产建设 兵团屯垦戍边,大菁从河北老家专程来北京为我送行时,顺便给我带来一些、他认为是我今后必读的书籍。由于深受“文革”极左思想的束缚和影响,最初我从 那些书籍中只挑选了大约十多本,而且大多符合时代精神,又能公开亮相的好 书。但是,后经反复权衡,最终还是舍不得放弃被视为封资修的几部文学作品,悉数随身带到了内蒙古。在枯燥乏味的业余生活中,这些宝贵的文学丛书即可作 为自己的精神食粮,也是后来用于交换其他书籍的重要资源。这本《汉语实用语 法与修辞》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除了这本《汉语实用语法与修辞》之外,其余书籍,但觉有用,并且可以公开阅读的,我都已经通篇阅 读过几遍,或者至少是根据临时需要,便信手拈来,有选择地翻看过几次。唯独 此书却屡屡地被我打人“冷宫”,最终成为箱底儿之物。在我的眼里,它几乎已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甚至可以随时弃之门外的敝屣类。我一直认为, 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天天要说,每天要用,如果不做专门的教学研究,所谓的汉 语实用语法与修辞和自己单纯的读书识字又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呢?
再次看到此书,我的认知态度仍然还是不屑一顾。就在我手扶箱盖,准备再 次将其“盖棺定论”的时候,忽又觉得,厚厚的一本教科书,何不把它当作自己手头上的一本生字库呢?假如耐心读下去,万一有些用处呢?仅仅是一念之差, 我终于把它拎在手中,就此也决定了我对文字、乃至对文化学习的重新认识。
初次翻阅此书,映人眼帘的前几个章节不过是针对语音、汉字、语汇,以及 动词、名词、虚词、实词、介词等方面展开的讲解,甚至包括如何准确无误地使用标点符号等。读来的感觉,理所当然味同嚼蜡,既不如阅读报纸时那般投人, 更不比阅读小说时那样兴味十足、废寝忘食,往往是尚未翻到次页就想弃之于枕 下了。硬着头皮,总算以跳行、甚至跳页的速度翻阅了几天,可仍旧还是一种懵懵懂懂、一头雾水的感觉,合上书本,满脑子都是那些生涩的概念,始终不能与 实际运用密切地联系起来。唯一能够感觉到的收获,也不过是在自己的笔记本 上,又新增了几行生字和生词而已。及至翻阅到汉语的语法、修辞学以及逻辑学这几个重要章节的时候,我才逐渐意识到研读此书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那么,语法与修辞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法知识 呢?在那本(后来)已经被我翻阅得散页,甚至缺页的《汉语实用语法与修辞》中,概论部分开宗明义是这样的解释的(仅凭记忆简述如下):语言是人类进行 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这是人尽皆知的事,如果一个社会群体间没有可以共同理 解的语言,人们的思想就无法进行必要的交流,群体间的行动就很难通过密切协调去统一步调,一切正常的社会活动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而语法恰恰是规范语言活动的基本规则,它既是研究语言 结构的一门科学,也是分析语言的一种工具,学习语法正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语言,有效地促进群体间的相互交流。
倘若仅仅从理论上来说,这些道理似乎简明扼要,我们也不难从中悟出学习 语言和熟悉语法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可我仍然顽固地坚守那个认定了的死理儿,也就是说,自从自己走上社会以来,除了那些未曾学习过的生字,时常会影响到 自己的阅读能力以及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外,还从未影响到自己与他人的正常交流 与交往,因此语法学习实际上并不重要,至少还算不上是眼下亟待解决的一个大问题。
那么,情况果真如此吗?当我翻阅到语法规则中涉及病句分析的几个章节, 并试做了与之相关的部分习题时,我才真正地意识到,学习母语的语法对自己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乃至对未来前途的发展和今后工作的重新定位,都具有至关 重要的作用,绝非画蛇添足,多此一举。
为了展开说明这一问题,在此,特举几个简单病句(由于原书丢失,下列病 句均摘自江西省出版发行的《语文基础知识》一书,权且以此充作丢失原书中与之类似的病句)进行逐一分析。
例一、在作者这篇文章里,热情地歌颂了雷锋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例二、这美好的理想正需要我们年青一代来完成。
例三、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例四、前一阶段,我重视了学习文化知识,因此忽视了体育锻炼。
既然已知上述例句都是病句,是不是人人都能够一目了然,很快发现这些病 句中的病根儿呢?实事求是地说,作为一个从未接受过系统语法教育的小学毕业生而言,我很难做到。那么,如何才能准确无误地诊断出上述病句中的病根呢? 答案当然是依据统一的语法规则。那本语法专著中对上述例句是这样解释的:例 1的主语应该是“作者”,但在它前边加上了介词“在”,后面加上了方位词 “里”,就成了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只能做“歌颂”的状语,全句缺主语。应该改为“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让“作者”充当主语,或者删去“在”、 “里”,让"作者这篇文章”做主语。此句的病根是成分残缺。例2主语“理 想”和动词“完成”不能搭配。应把“完成”换成“实现”。此句的问题在于搭 配不当。例3由于定语“棉花”和中心语“生产”语序倒置,造成主语“生产” 和谓语“自给”搭配不当,应该为“我国生产的棉花……”。此句则属于语序不对。例4多用了连词“因此”,因为两个分句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应删去“因此”使句子变成并列关系。按照词的分类,“因此”是虚词,此句则属于滥 用虚词。
以上病句不过是这本教科书中几个较为典型的例句,在书中的其它各个章节 中,违反语法规则的病句还有很多,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但是,当我开始怀着浓厚的兴趣,认真读完语法部分及其所有的病句分析,再依照对应的语法规则去试 做练习题的时候,结果却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实可谓谬误百出,答对的比例 非常低。
我在读书笔记中曾经这样感叹道:语法的门道如此之深奥,顿时令我感到非 常新奇,但却并未让我产生任何畏难情绪,反而让我的眼前为之一亮,心中充满了想要人门的浓厚兴趣;自己的母语基础如此之不堪,瞬间令我感到深受刺激, 但却并未让我丧失丝毫信心,反而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心内产生了努力学习的 强大动力。这种心态可以说是我在思想认识上从来没有过的全新变化,较之此前那种深受心血来潮的影响、而突然萌发的“我要学”的愿望来说,实可谓又迈上 了一个广阔的新台阶,而且显然更加理智,也更加明确了。
与此同时,我也在认真思考,自以为天天在说,每天都用的母语,却不能找 出文字中存在的各种语病,倘若按照领导的要求,抑或自己写点什么,病句岂不是满篇都是?那么自己的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对语法规则的理解不透彻,运用 不熟练,固然是原因之一,此外,对各类词性概念的理解模糊不清,导致不能准 确熟练地加以运用,这是其二,母语的基础不扎实必定是其三,如果还有其四的话,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差,恐怕也就非此莫属了。由此看来,自己以往的那种 过于偏重,或者单纯进行文字学习的思想认识,是极其肤浅的、错误的,甚至是 幼稚可笑的。文化水平低下绝不只是少学了几个汉字、或者仅仅是母语基础差那么简单,文字积累得再多,也只是数量上的变化,倘若不能正确使用,不会巧 用,即便消灭了错别字,也不会发生质的变化,对其它文化知识的学习也会形成 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所以,综合文化素质差,才是自身问题的真实反映与根本所在。
于是,为了尽快打好自己在综合文化素养方面的坚实基础,我决定首先集中 精力,扎扎实实、逐字逐句地从头开始研读手头上这本极为宝贵的语法著作。我自认为,这本《汉语实用语法与修辞》虽属文化教育的范畴,但其内容却完全没 有特定的思想性,阶级性,也并不违背当今政治潮流的基本要求,与所谓的“毒 草”或禁书更无丝毫牵连,至少也该算是中性偏好的吧。为此,除遇特殊情况外,我几乎每天都会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坐在昏暗的油灯下,一丝不苟地阅读一 到两小时。即便是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只要条件允许,闲来无事的时候,我也 会无所顾忌地将其捧在手中仔细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6 01:00 , Processed in 1.24800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