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纪念日的思考(一)

[复制链接]

1365

主题

41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70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知青纪念日的思考

夜幕残缺,微风轻抚着四周的黑暗。枕间的后脑勺如同灌了铅似的沉重。意识在混沌中挣扎,仿佛有种灰色的云雾于颅腔深处翻涌,侵蚀着每一道神经沟壑,它时而升腾,时而沉降,恰似一叶孤舟,在梦境虚幻与现实醒清醒之间辗转、徘徊。难以眠睡,精神也濒临崩溃。
冥冥之中,忽听山岚深处有簌簌响动。继而从羊肠石径拐角转出一个身形佝偻的身影。他的两鬓稀疏,已然泛白,浮肿的眼袋与我如出一辙,浮肿眼睑也与我镜像般重叠,沟壑间淌着明晦交替的沧桑。唯有瞳孔深处猝然迸出两道鎏金锋芒,隐显出往昔的豪情。他迟疑片刻,悄然走近,粗粝指节递来一张名片,几个仿宋字体在黎明前跳动着猩红;“东山峰知青”。心霎时一震,不禁暗自思忖,心想,这难道会是他的名字?哦,曾几何时,这也是我引以为傲的身份标识。梦境里,无需言语,笑意漫过眼角的褶皱,同时扬起右臂,手势却悬在半空——终究没能复刻当年告别的弧度,却多了一丝不绝如缕的眷恋。
晨曦初破,一屡浅灰色的光线渗入窗棂木纹,将龟裂的墙皮割成明暗交错的疆域。那道佝偻的剪影忽而蜷进灯罩,煤油灯芯在剥落的岩石缝隙间抽搐,如同卡在旧胶片里的火苗。1972年的穿堂风撞破茅草帘幕,把最后的光斑撒向山坳——那里的雾霭正在分娩黎明。
霎时,我睡意全无,手指节抠住床沿,掌纹里仍黏着半枚被嚼碎
的梦境。往事在意识褶皱中持续膨裂,无数记忆孢子在晨雾中喷涌,渐渐显影出湘北边陲——东山峰上荒原的肌理,溢出一个黝黑的面庞上,刻着被阳光亲吻痕迹的十六岁青年,如同冻土中倔强的葛藤与蕨根。
回望岁月褶皱里的早春三月,当料峭山风还在茅草坡上逡巡,一群青涩的城市少年已提前踏入命运预设的轨迹。身披蓑衣斗笠,脚踏沾满泥土的解放鞋,腰间束着葛藤条,挎着茅镰刀、扛着锄头在晨雾中划出清冷的弧线。那些本该执笔的手掌攥紧农具,把尚未丰盈的脊背弯成问号,走进齐腰深的茅草丛,将本该留在学堂的背影留给了稚嫩的思考。
当时,整个城市社会青年都面临着一个岔口;留城蛰伏、工厂招工、学堂续梦、军旅淬炼,或是奔赴山野接受再教育。这场始于肉身与土地碰撞的精神迁徙,在视觉场域的凝视与思维疆界的重构中,逐渐升华为意识形态的演练场。当"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时,革命的理论便推动了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让后人对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扼腕叹息。
翻开知青史的泛黄扉页,灰烬深处浮现出宿命般的轨迹闭环:从理想主义的上山下乡发轫,到现实主义的返城浪潮终结。这种历史局限如同无形的穹顶,纵使千万双手竭力托举,终究难逃地心引力的宿命。决策者试图以乡土社会的广袤消解城市空间的逼仄,用意识形态的炼金术转化青年群体的生存焦虑——这看似悖谬却暗含现实理性的治理图谱,恰是解码六十年代政治经济学的密钥。
现实不光扎心,甚至还很残忍。剖开理想主义的沃土时总会渗出殷红的血。若试图触摸"现实历史"的筋骨,直面知青群体的精神胎记,便会发现:历史从来不是选择题,当失业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奔赴山野不过是生存本能的屈从。他们摘下失业荆冠的刹那,掌纹里早已刻满时代的谶语——那不是青春的选择,而是命运在户口本上盖下的戳印。
贴近东山峰农场的现实环境,以知青的身份,把一切叠加在上山下乡的原貌中,那段历史显得如此矫情,矫情得如此世俗和粗糙。在大历史事件面前,个人显得渺小,集体又过于笼统,任何言之凿凿都可能受到后辈的质疑。因此,任何时候,任何纪念,哪怕是出书、集图、聚诉,其实是很虚弱甚至无声的。虽然是无声和微弱,但它总能在知青的心里显示其意义与价值,形成一种现实对理论的批判。
“知青”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唯一对自己心狠起来,慢慢熬过生活考验,而不是被生活琐碎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那一代人。他们敞开胸怀,净化被掏空的希望,在劳动中成长,在艰辛中走来,在布满预兆与星星的夜空下,欣然接受这世界温柔的冷漠。
正因为这般特殊,所以,他是留在我们身上永恒的印记。对于大多数曾经的参与者来说,不论好坏,都会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不管你人生行至何方,只要稍稍回头,都能看见它的影子。这个身影不仅给你呈现一个更客观、更真实的历史,还要一次次颠覆你的认知。
如果对历史事件进行抽丝剥茧,不作价值与道德判断,跟着事实走,知青的形象便会在泛黄的档案走出立体的人形;
知青是尚未及参透人情厚薄便以赤子心性撞向生活棱角的稚子,在集体主义的模具里竟淬炼出惊人的生存智慧。
知青是佩着江湖幻梦的剑,揣着英雄主义的火折,既能在寒土地上搭建秩序井然的乌托邦,也放任荷尔蒙在纪律的裂缝里野火燎原,甚至‘偷鸡摸狗’的人。
知青是在月光下浸透情书就已经投入了稚嫩而热烈的初恋。情深意长、花好月圆的是知青,一意孤行、欠下孽债的也是知青。扒车逃票、忍饥挨冻、背个处分也要逃回故乡,享受‘乡愁’的,还是知青。他们——既非圣徒亦非恶徒的青春,恰是历史褶皱里最鲜活的注脚。
在这里,生活是褪色的旧布,经纬间织着贫瘠与丰饶。白昼在锄头与土地的亲吻中裂成碎片,个体的叹息总被山风揉碎,散作茅草叶上的露珠。那些被夜色浸泡过的情愫,总在煤油灯芯爆裂的瞬间,顺着山道湾湾的小径游向山野,又在晨钟敲响时蛰伏回茅草铺的褶皱里。当新阳从云海里挣出金边,山峦便重新生长出千万道勒紧命运的绳痕。
今天,怀揣着知青50周年纪念日情绪的我,登上山峰,数不尽的绝美风光与厚重的知青文化交织,勾勒出这片独一无二的东山峰农场秘境。脚踩在万亩‘甜菜’地里和茅草坡上,惊醒了沉睡在腐殖土里的时光胶囊。
展台上;一幅幅照片、一批批档案、一件件实物,虽尘封已久,但都历历在目。褪色的搪瓷缸盛着半世纪前的月光,锄柄上仍斑驳
着青春的手汗,那些定格在相纸里的眼睛仍在灼烧——他们曾用十六、七岁的脊梁丈量生存的厚度,在土豆粥里打捞星辰,将《知青之歌》与《手抄本》的旋律绣进补丁摞补丁的衣襟。那堪人生几度的苦难在每一轮季节的深处,都带着一丝令人蹙眉的忧伤与困惑。青春时期如此坦诚地暴露出生命脆弱的轻盈时刻,却留下一些关乎知青‘不死鸟’的沉重感。
凝视这些熟悉的陌生,仿佛是拿眼泪作文章,因此,最易拨动自己内心的知青情愫与农场职工与周围农民的情感,由此而产生在知青五十周年纪念日中萌生的一种悲催。于是,眉宇间带着凝重的思考,眼镜片下的双目深情地注视着眼前最脆弱、最容易消失的东西。
当指尖抚过谋件实物,忽然触到那个冬季的体温。那些在苞谷酒里发酵的乡愁,被褥里捂了整夜的《普希金诗选》,以及黎明前最后一声叹息,此刻都在视网膜上显影。眼镜蒙着水雾,恍惚看见十六岁的我正蹲在场部门口,用冻裂的手掌搓揉思想结成的硬块,然后一咬牙,用稚嫩的肩膀把一百八十斤一包的大米,硬是扛上了拖拉机。此情此景,我想,如果时间有哭声,这一刻必定震耳欲聋!山雾又漫了
进来,将展品与观者织进同一匹时光的绸缎——原来我们始终在场,那些没能说出口的,终将成为山脉永恒的掌纹。
陈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22 01:34 , Processed in 1.23240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