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搜索
热搜: 知青 活动
查看: 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知青纪念日的思考(二)

[复制链接]

1365

主题

4186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570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5 天前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又记起下放时的一件事。放在同一维度上看待县城,72年的石门县,存在着当初强烈的城市与农村的现实反差。有人说,县城,才是能真正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地方。湘北边陲的清晨总裹着层薄纱,雾霭中醒转的县城如同褪色的老照片。坑洼柏油路拼成的十字街不过千米,城南城北横竖七八条巷弄便勾勒出全部生活图景。穿靛蓝印花布的山姑背着竹篓碎步而过,头缠青帕的汉子赶着粪车在空荡街巷碾出深深辙痕,牲畜蹄印与三轮车胎痕在龟裂路面上交叠成特殊年轮——这里鲜见怀揣理想的青年与自由流动的资本,却暗涌着被时代遗忘的生存智慧。
当都市文明沿着柏油路长驱直入,城市鄙视链如同多米诺骨牌层层碾压。客车向北突围时,盘山公路陡然化作大地褶皱间的血管,每一个""字弯都勒紧乘客的胃袋。当海拔表指针颤抖着越过某个临界点,知青与客车仿佛都在上面漂移,吊脚楼突然从云海里浮出檐角,土家族阿嬷背篓里的红辣椒灼痛了城市来客的眼睛,只有那16岁的心事与四轮跳动的音符在山区的公路上久久回荡。
东山峰农场在云涛间若隐若现,山峰与森林织就的绿潮汹涌足以融化所有思绪。而现实的沟壑却在脚下狰狞开裂:树皮夯筑的墙垣渗着水汽,统铺茅草里蜷缩着城市一群稚嫩的身躯,山民皴裂的脚掌在雪地烙出带血的冰花。最惊心的对比藏在背篓深处——知青行李里的《牛虻》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压在当地孩童装满蕨根的粗陶罐上。这里,正演绎了那个年代知青将接受再教育的方式——贫穷、愚昧、饥饿、寒冷。当暮色漫过山脊时,十六岁的我突然读懂:所谓城乡落差,不过是文明对原始既傲慢又贪婪的凝视。
生活原本沉闷,未来遥不可及,诗和远方也显得模糊不清,直到奔跑时衣襟灌满山风,才知道最好的状态便是拥有饱满的劳动力。所
"知青就业"早被山坳重新定义——垦荒的镐尖撞出火星,背柴的脊梁弯成拱桥,炸岩的炮声惊飞鹞鹰。那些用青春夯筑的糖厂仍在分泌琥珀色糖浆,水库闸门锈蚀着当年指痕,盘山公路则是勒进大地的年轮。而万亩甜菜地褪去碧浪,如今化作茶园垄间游动的绿蛇,吞吐着经济报表与旅游手册的油墨香。
站在镀金暮色里的茶园坡,我数着漫山遍野的青色勋章。废弃的糖厂阴影,正将知青广场切割成明暗两界。那些曾被称作"信仰"的东西,原是从血泡里析出的盐晶,是冻土下闷燃的蕨根。十六岁的生活
印记被老职工咀嚼成茶缸底洇成茶垢,建设新农村的誓词被山风揉成喂羊的草料。当我们终于读懂:所谓改天换地,不过是把城市的困惑移植到更贫瘠的土壤,帮助你窥探农民与知青命运的暗码。
重返故地,考证与回忆,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那个时代的负面现象,与命运抗争,随波逐流,知青便是其中之一。当时的理想与信仰,在今人看来或许是难以想象的,而知青一生的伤痛,却是历史不可选择的代价。
知青的细节无需过多修饰,关键在于如何在蛮荒与贫瘠中争取生存,在精神空虚与阶级斗争中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那是我那个年代唯一追求完整的形式,通过个人的不懈努力,达到非个人主义的完整。只有这样,才能呈现许多知青最精确的瞬间。
过滤掉青春中不美好的部分,那段并不遥远的特殊年代,能给今天的年轻人带来什么?或许是对于物欲横流社会状态的某种抗拒与
抵触,又或许是对自己知青历史的反思,仅此而已。
今夜,山上灯火辉煌,搅碎了天上的月光,如同星辰纷纷坠落。天街的繁华,满是熙攘的人海,虽然彼此并不相识,却都投向同一个目标——山上知青广场的“知青50周年纪念日”。
时光荏苒,将目光越过50年前,投向更远的过去。时间定格在1972年3月28日,知青已经登场。蜿蜒的山路上,一群扎着羊角辫、戴着军帽、肌肉紧实、面颊扑红、稚气未脱的青年,他们的思绪被紧紧包裹在云雾之中,情欲与爱意在空气中飘荡。
历史总是以庄严的姿态为苦难命名。当一千七百万青年被时代的潮水推向荒野,户口本上的墨迹便成了命运的判词。如今我们叩问镜中斑驳的身影:如果到此地来安生将是你一生的坎坷、艰难、曲折,你是否真正愿意来到这里?我想,这个问题,对大家而言,一定会很纠结,而且永远会热泪盈眶。
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21492/wps4.jpg我16岁落户在东山峰农场二分场三队,这里没有诗和远方,也没有天人合一,真实的感觉是:冬天擅长制造某种透明的暴力,残雪总是啃噬着我最后的热量。每天是无油的萝卜、酸菜、土豆,仿佛是生活的极限挑战。而关于春天的想象,早已被灶膛里潮湿的柴火呛得泪流满面。连心跳都成了对原始寂静的冒犯。但正是在这般荒寒里,某种惊心动魄的美悄然滋长。当暮色吞噬了山脊线,现代文明不知所云,星空如史前般深邃而寂静。记得睡在茅草房内,常在凌晨被什么唤醒,兀立窗前,像个失忆的人,倾听自己心跳的陌生,伴着地球轴心吱嘎的转动。那些与自然赤裸相对的夜晚,竟成了工业文明最后的抒情诗。
寂静是有重量的。当我试图穿越时空去拥抱那个茅草堆里的少年,记忆却在触碰真相的瞬间化作锋利的冰棱。寒夜里此起彼伏的咳嗽,油灯下辗转千遍的家书,以及晨雾中永远捆不完的柴禾,都在时光的显影液中渐渐浮现。原来我们始终在寂静的回声里跋涉,背负着整整一代人的晨昏,走向历史的更深褶皱。
那段被岁月浸染的青春,仿佛是一个鲜花与野草、理想与迷茫共生的时代。历史便以荆棘编织成时代的桂冠。我们曾以为砍尽茅草便能触及蓝天,却不曾料到,每一丛枯黄里都蛰伏着命运的倒刺。我们与共和国共荣辱,回城后,却遭遇单位改制、下岗。几乎是一夜之间,我们发现这个世界起了变化,被告知“走在前面和走在后面,世界上最痛苦的两种人是属于知青的世界”。低下头摸摸自己的影子,我们并不丰沛,只有默默地忍受。
人们声称的最美好岁月其实都是最痛苦的,只是事后回忆起来才会真正感觉得到。这种感受大抵和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紧密相连,引起无数逐渐老去的人的眷恋与怀念。生活在东山峰的土地上,每个日夜都满含青春的汁液,我怎么会不爱,怎么会不想念它呢?
而今站在五十周年纪念日的门槛,东山峰的星空依然悬浮着煤油灯未燃尽的光斑。它诱惑着我们去触摸它的视像,视像则趋近于实体性。于是,眼眶中便会映出挂在食堂屋梁上的半块铁犁片,每当出工的钟声“噹噹”敲响时,便会听见1974年冬夜收工钟声在时光褶皱里共振。篝火晚会上《情系东山峰》的旋律裹挟着茶香升起,我们终于敢正视那个悖论:所谓"最美好的岁月",实则是将青春碾碎成铺路石的岁月。当年开荒种下的甜菜早已化作云海茶园的碧浪,而留在山脊上的,是整整一代人未被冻土吸收的血汗。
那里没有什么农活会轻松,件件都苦、脏、累,特别是活儿与工分的挂钩,留下我吃不尽的苦头。本应撒娇的年龄,在贫瘠的生活条件下,却要握着锄头和钢钎,在汗水中期盼着每餐能吃顿饱饭那样的简单!雾天、雪里,湿透的心情在寒冷中总是瑟瑟发抖!这是一群跌跌撞撞的心智,又是一群稚气未脱的人。在经历了背岩石、屋领子、开荒、笼沟、播种、收获甜萝卜、砍茅草、垒大寨田、烧火土灰,在苦难和理想几乎毁灭般之后,仍然能够葆有一颗赤诚的灵魂,高抬头颅骄傲地活着,真是非常不容易。
这是一个非常时代的人,顽强又悲悯,天真又日常。苦难的浪头朝我们拍来的时候,我们依然是轻轻一笑而已。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看到了人的尊严与光荣,人的脆弱与不幸,当然也能看到知青自己走过的倒影。
这代人的故事,是恒星与行星的悖论式书写。他们曾如恒星般扎
根荒野,用九年光阴将一万两千亩荒山锻造成云海茶园;却又如行星般被时代引力抛掷,在返城潮与下岗潮的轨道间颠沛流离。那些被编纂进《艰辛的岁月》文册的往事——凌晨冻醒时倾听地球转动的孤寂,用杉木担架运送濒死战友的颤栗,乃至如今篝火晚会上《情系东山峰》旋律引发的集体战栗——都在证明:所谓“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实则是将苦难淬炼成琥珀的生存技艺。  
五十周年的仪式,最终在虚实交织中完成对时间的解构。腰鼓声震落松针上的积尘,鬼步舞《又见山里红》的节奏裹挟着茶香升腾,此刻的欢愉与昔日的愁苦在篝火中达成微妙平衡。当十几位古稀老人在南镇碑垭山上合影,他们的身影与1976年那张泛黄照片里的少年悄然重叠,成为历史长卷中永不风化的人形拓印。这或许正是纪念最深层的意义:让每一页零散的个体叙事,最终汇聚成镌刻在共和国脊梁上的集体史诗。
《知青五十周年》的仪式,是在青春的纬度里;追溯到过去青春里潦草的过往,一种虚妄和现实,低沉和高调的无谋而和。是纪念知青逃离生活艰苦的险境,回归城市唯一重复的母题。基本上采取的是重回故里或是找个恰当的场所,去追思或回忆青春逝去的结尾手法。然后,手里指着山凹里那些残垣断壁的岩石房,回忆着与初恋待过的旮旯山坡和树林,再盯着熟悉而陌生出工的羊肠小道,默默地祭奠,心理掀起无穷的思念。
凡是过往皆是序章,从目前的情况看,知青是一个特殊年代从城市撒播到乡下的因子。因为这个缘故,很难诉说的苦楚,铸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陈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2-22 01:39 , Processed in 1.201202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