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找回密码
 会员注册
查看: 306|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过的路 作者/李新一

[复制链接]

1110

主题

2227

帖子

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83852
QQ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5-6-11 22:0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遵李新一嘱发他的文章走过的路李新一
  进入2025年,人生迈向73载,站在坎上,回首来路。感恩生在无数先烈流血牺牲换来的新中国,与人民共和国一起成长,难忘岁月,回望点滴。
《一》
  我生在革命干部家庭,祖辈土改划成分时为贫农,缺吃少穿,父辈从小吃糠咽菜。父亲15岁在校读书时秘密入党,走上革命道路,20岁时接任广宗县委书记,一个村一个村地发展党组织,建立抗日根据地。无论环境多恶劣,不怕苦,不惧难,随时准备牺牲。因家中贫穷,个人志向,养成俭朴习惯,始终两袖清风,不沾烟酒,一辈子听党的话,一辈子平易近人,关心他人。父母的言传身教,使我在良好的环境中长大。上学时好好读书,虽不聪明,还算勤奋,接受老师教育,追随父辈榜样,向往做革命接班人。小学毕业时曾获北京市教育局发的优良奖状,因没考好,1965年秋被服从分配到三流的海淀区马甸中学,与同学相比觉得很自卑。入学时老师从学生信息上看,分数靠前,委以班长之责。上了近一年的课,搞运动折腾了两年多,也曾萌发过将来要写本书的憧憬。1966年8月18日,还在天安门西侧观礼台仰望毛主席,不久父亲就从当权派变成“走资派”,我也由红五类变成“黑五类”,父亲被关“牛棚”挨批斗,国无宁日,家无宁日,没完没了,看不到转机……
《二》
  1969年1月9日,我刚满17岁,作为初68届毕业生,登上去延安的专列,深知自己的条件,没有更高的奢望,抱定无论去哪儿,别人能活我就能活的想法主动报名,奔赴广阔天地。来到宜川县云岩公社高堡大队,5男6女,我作为集体户的户长,操心生活,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吃水用驴下山驮,用驴推磨,忙4个小时,够吃两天,过生活关,劳动关,学砍柴,学农活,学做饭,体验农村的原生态,经受成长的磨练,我们这些人进入社会的第一站,就是中国最底层,最艰苦的环境。走与农民相结合的道路,扣好人生第一颗纽扣,与淳朴的陕北老乡朝夕相处,延安的山水养育了我们,延安人民接纳我们,吃不饱时照顾我们,说我们是毛主席身边的人…… 使我们从巨大的落差中,逐步懂得什么是善良,什么是人心,什么是自强不息。1969年秋后,队里多数知青都回京了,我和三个女生冬天在村里抓紧打柴,打了满满一窑背的柴,使第二年全年都不缺柴烧。我作为户长特别关注驮水、推磨,让大家生活安定、有吃有喝。面对缺医少药,我常翻看《赤脚医生手册》,学扎针,在自己身上练,也给社员扎,或许多少有效。北京干部来后,我还被选为公社三结合再教育领导小组成员。
《三》
  1970年夏回京后的某日接到电报“被推荐当工人速回”,买好返程的火车票,临上车的那个下午收到一封来自武汉军区的信函,“如同意可去武汉当兵”。妈妈让我先去河北安平县父亲所在干校,见面后父亲说:“你先去武汉看看。”就这样我是全大队最先离开农村的,比后走的知青少吃了不少苦,比众多知青漫长的回京之路便捷了很多。当兵后我时常怀念在延安的日日夜夜,惦念同甘共苦的插队知青,在心中种下有机会一定要为知青做点什么的念想。
  当兵后相比写稿能力稍强,又会给人扎针,当需要一个适合当文书兼卫生员的人选时,机遇给了我。培训了一段,主要靠自学,当了六年卫生员,盼望能上大学却一年一年落空,于1974年入党,1976年4月突然宣布被提干,感觉很惊愕,没上学也能提军医?因为湖北麻城大山沟里军医岗缺人,我只好上任。上学没门,申请去县医院实习了三四个月,回来因陋就简,能缝合伤口,开展扁桃体切除及治狐臭的小手术,十里八乡因离县城远,山中无虎,猴子称王,治愈几例后,患者慕名而来,胜任工作,还能创收,医药费始终没超支过。
  那个年代可读的书不多,但我牢记毛主席关于“认真看书学习,弄通马克思主义”“坚持数年,必有好处”的指示。下决心读完了《马恩选集》《列宁选集》《资本论》三卷。因岗位特殊住单间,经常上闹钟晨5时起先读书,周日及所有可用的时间都用来读书了,一字一句地读,读不懂也坚持,学一点是一点,读一页是一页,像登山一样持之以恒,问读懂了多少?很有限,但深知马克思用40年时间完成的《资本论》,用了那么多的引证,花了那么大的心血,总结的规律,发现的真理,是令人信服的。从而坚定了我对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公有制一定会取代私有制的历史前进方向充满信心。对共产主义一定胜利的信仰是我通过读马列确立的,有了坚定的信仰,便有了人生动力和追求,一切花费都值。
  当兵12年,在连队吃大锅饭,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学习,受正面教育,在物质上需求不高,给军民看病,为人民服务,1982年底按正连级技术干部转业。
《四》
  进入冶金部建筑研究总院的第一件事就是上初中补习班,1983年报考电视大学经济管理仅差2分,夏天又补习三个月,组织培训考冶金部干部管理专修科,自知物理基础差,把政治复习题每道题都背熟,考试时单科全班第一,总算弥补了物理分差,达标考上冶金机电学院学科技管理,两年大专,毕业时改为北方工业大学。后一直在环保办公室搞管理,开始任科员,后来当主任,爱岗敬业。1995年才盼到中央党校经济管理本科函授学习的机会,两年多的学习,各门考试通过、经毕业答辩拿到文凭。为申请高级职称,参加冶金部出题及北京市的外语统考,先后考了三次,要背熟六千个单词,很不容易拿下,有了敲门砖,还缺一篇在科技杂志上的论文,硬指标想办法,总算凑齐。于1999年才评为高级经济师,完成了对自己学历、职称的要求。本身是初68的水平,如自认差距而不去争取,肯定没戏;人生路上所有的机会不试试怎么知道,努力了没有过,说明自己不行,尽全力拼搏,也许有可能;一关又一关,能争取到的自认都闯过来了。
《五》
  2012年初,满60岁退休,首要任务是孝敬老妈,老人患痴呆多年,最后四年全靠鼻饲维持,我天天配餐、搅拌好,每天十几样来保证营养。住院近三年,精心照顾,老人于2015年7月享年96岁的高龄离去。其二,去马甸中学收集五届同学名录,组织了两次全校师生大会,几百人相聚,印了影集和回忆文章两本书。2014年组织编写了“金色的童年”筹办了冶金部职工子弟小学建校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十几届学生,几十位老师,400多人欢聚一堂,作为当年的少先队大队长完成此心愿。
  退休后,想写书的愿望开始实施,最先写的人生“经历”,总结60年的点滴;2013年与人大附中的聂新元等一起出了一本“云岩河的歌”,及完成“远去的足迹”;2016年出了“延安知青名录”第一版样书;2018年完成家谱“传承”;2019年插队五十周年时完成“延安北京知青文摘”,收集了400多篇小故事;2020年完成父母诞辰纪念的“百年”;及“摘抄”一书;2022年完成“述怀”;2023年完成“回顾”;2024年完成“体会”。这些年来参与主编了两本书,编写了以上十余本书,给他人留些只言片语,给后人留下感悟和体会。
《六》
进天坛公园东门向北300米,每月最后一个周日知青角活动,几十面旗,数百号人,至今已坚持了178次,近15个春秋。为搞知青名录,我曾多次前往,为标志醒目,2018年11月做了延安插队的第一面旗,坚持六个年头,一次不缺,一次不拉,疫情三年也没中断。每逢活动日,我都提前做好准备,8时左右到,12时以后离开,尽量早来晚走,最后一个撤旗。坚守阵地,不放过每一个来访者,风雨无阻,春夏秋冬,只想守住这块宝地,用时间换信息,你不知道哪天谁会来,也不知谁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信息,你用时间和毅力坚守,积少成多,只要有人坚持做,总会一点一点完善,天冷天热,坚持就是胜利,为知青服务是一种责任,当年一起插队的朋友,很多已经或先或后的永远离开了我们,他们吃的苦,他们曾经为国分忧,为党分忧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为了对历史负责,为了给后人留下真实的史料,我十分珍惜这块阵地,珍惜每次的相逢,珍惜每一个信息,天坛知青角是我晚年心中的一棵大树,一定尽力守护,尽力每次必到。“延安知青”的大旗我决心扛下去,让它在天坛飘扬,在知青角飘扬,在每个去延安插过队的知青心中飘扬。
《七》
我当年插队时间不长,但情结不泯。想为知青做事的愿望退休后终于得以实现。首先整理出马甸中学200多人在宜川插队的名单,又完成云岩公社400多人的名录,再扩大到宜川县13个公社,3200多人的名录,进而最终完成26500余人的大作。有目标,有持之以恒的努力,去了解,去查寻,不放过所知的任何一次知青聚会的机会,饭不吃,事抓紧,一桌一桌的转,一个一个的记;从一个厂的知青找所在队的知青,或登门拜访,或电话联系;十年磨一剑,功到自然成,2019年成立的编委会,与编委们一起,多少个春夏秋冬,多少个日日夜夜,为了共同的目标,尽心竭力地收集、修改、订正,拾零补缺,反复更正;所有的困难,一条条梁,一道道坎,家人的不解,对方的冷漠,有时的热讽,都是过程,都是考验,都是磨炼。
我读《钢铁是怎样炼成》一书时,记住了“不虚度年华,不碌碌无为”。几十年来时刻当作座右铭,时时督促自己,严格要求自己,认准的事就百折不挠地努力。
与父辈们相比,为了事业,他们连死都不怕;我们所遇到的困难,一定也能慢慢克服。一个人活着干自己喜欢干的事,干对社会、对他人有意义的事,再难也要坚持。而且只要下定决心,坚持到底,总会离预期越来越近,我们相信明天的美好,有坚定的信仰,只要我们付出了,努力了,自己能不能看到,就不那么重要了。

欢迎来到《彩云之南》——我的第二故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46

主题

7万

帖子

38万

积分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380093
沙发
发表于 2025-6-19 15:40:49 | 只看该作者
回首过去,我们经历了许多磨难和坎坷,但仍然坚强地走了过来。现在,我们已经成为风烛残年的老人,感慨万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会员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技术支持:信动互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中国知青网-中国知青网络家园 ( 京ICP备1202517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5847号 )

GMT+8, 2025-7-22 20:51 , Processed in 1.216802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